社交恐惧症——伪装成“好人”
在维系好人的形象中,他有一系列的套路与方法,下面列举一些他伪装成“好人”常用的办法:
1、隐藏自己
他不想让别人了解他太多,毕竟言多必失。因此说话和做事的时候,他总是喜欢遮遮掩掩,不能痛快直接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需要,流露自己的情感。如果说错话了,做错事,他整个人就会很焦虑,就连发朋友圈,也要斟酌再三,不能随性而为。
在生活中他也非常在乎“个人隐私”,虽然他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也没有狗仔队天天盯着他,不过他却习惯性地按照明星的保密级别来维系隐私。比如,一些人来做治疗的时候不敢用真名字,网络治疗的时候也不敢开摄像头,因为他不想我把他的“丑陋”和他这个人联系在一起。
他整天好像是“潜伏”一般,夹着尾巴做人。毕竟,只有让别人了解的越少,他才越安全。一位女性患者在咨询中总是吞吞吐吐,但给我写的信却洋洋洒洒,当问道为何见面不痛快点说,总是磨磨唧唧的时候,她在信中写道:“我应该让你多了解我,而我却怕你多了解我,我害怕被嘲笑,被排斥,被否定,被批评”。因此,我们一直在玩小偷和警察的游戏。
不仅在治疗中,在生活中,患者也不愿谈及自己的心事,不愿别人发现面具背后的他,他的理由是,就算别人知道也帮不上什么忙。但实际上是他不敢让别人了解真实的他。但这种选择的结果却是,他往往独自承受一切,没有一个可以宣泄的出口。记得一位女性患者把自己患病的事实竟然隐瞒了老公20年,如此亲密的人都不了解真实的她,可想而知她把自己隐藏的有多深,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了解她。

2、关于付出
付出与获得往往是一种平衡状态,但有的人却人品极好,只是一味地付出——他会遗忘别人对他的不好,就和东郭先生一样“善良”。比如,他明知有的钱借出去是有去无回,他还是抹不开面子;就算一些人并没有把他放在心上,他依然是能帮就帮;就算有些人并没有为他付出过什么,但他却总是惦记着为别人做点什么,而完全不计回报。如果别人生病他没有看望,如果别人需要帮忙他没有提供帮助,他就好像对对方的痛苦负有责任似的,他总会想办法来弥补。
“能帮就帮”成了他生活中一种自觉的惯性,有时他都难以觉察,还以为这一切是理所当然。只有当他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回报,让他心寒的时候,他才会觉察自己的习惯性付出是否是一种病态。一位女老师谈到,院长要写书,就要把每个章节分给各个相关专业的老师,而因为她不懂得拒绝,所以总是会答应,并且写的比谁都认真。当主任继续给她额外的章节的时候,她也总是不会拒绝。不过她把太多的时间用在了“助人为乐”,反倒没有时间做科研,影响了她评职称。并且在评职称的时候,那些她帮过的领导们,也没有因为她之前的付出而投她一票,所以她内心很是不爽。但这一切也不能怪别人,怪只能怪她自己,为何如此热心肠?
当一部分来访者得知我遇到某方面的困难而想帮助我的时候,我总是很警觉,这也会成为我们治疗中的一部分。毕竟,我已经得到了我该得的(诊疗费),如果再让他帮忙,就是在占他的便宜。是否他又用他惯常的与人处事的方式来与我相处?如果是这样,我需要让他意识到这一点,而不是利用他这一点。
3、不能给别人添麻烦
既然付出了那么多,让别人帮帮忙也是应该的吧。但这一点他也与常人不同,他难以张口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位患者这样评价自己:“我自己没有界限,所以是空气,是透明的。只要我不对别人造成麻烦怎么样都可以,我的底线就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比如,我做微商的时候,不好意思原价卖,不好意思让人家帮我分享,不好意思要人家的买家秀,但这还怎么做?”
“宁愿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成了他的人生观,这同样不是高尚,而是恐惧,他害怕自己招人讨厌。对于一个内心弱小的人来说,任何别人的讨厌都会让他难以承受。
4、讨好别人
没有自我的人最容易讨好别人,也会变得很可爱,因此一些患者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总觉得他好像是韩剧里面的主角,或书本里面的理想化的人,因为他总是那么彬彬有礼,也总是那么会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他总是会体会到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所以他是那么好,好得让我错以为他就是“完人”。但了解的越多越发觉这一切不过是试图取悦他人的手段,这其中没有情感,只是一种对自我的逼迫,这就好像变色龙的保护色。
他就好像是一个精神乞丐,从别人的接纳与赞美中找寻自己。因此,他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担心会招致报复,他也总是以美德来约束自我,用素质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但这只是说明他缺乏活出自己的勇气的罢了。
5、和谐的人际
一位患者在日记中写道:“我为什么总是在意那些不喜欢我的人,而对那些喜欢我的人反倒视而不见?”我提醒他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毕竟忽视了爱自己的人,而过分关注那些不在意我们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
另一位男性患者写道:“我在单位里基本上没有和别人发生过争吵,因为我与所有的同事相处都小心翼翼,不管是说话还是处事,能让就让,能躲就躲,尽量不得罪任何同事。但一次因为工作关系和一个单位里不好相处的人打了一架,但是当晚回去我心里就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情,总在心中不停地猜测这位同事对我是否还有成见,每次与他说话、接触就感觉特谨慎、敏感、紧张,怕说错话得罪他,为了验证自己的一些敏感想法,我有时故意与他打招呼,聊天。而每听到他的声音,自己都感到很紧张不舒服,注意力一下子就从手中的事转移到他身上,上班时余光、注意力不由自主地会转向他……”
如此在乎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说明他贪婪地想要被所有人欢迎。他的人际不是真正的和谐,只不过是被和谐。被人肯定成了他价值的来源,所以有不喜欢他的人简直是要了他的命。
“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好人”一直都没有真实地活过,他总是在委曲求全!“坏人”起码不用维系一个面具,可以很率真。

6.不敢超过别人
当一个人的生活重心在别人,而不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他就会非常在意别人的感受,比如,我考了一个好成绩,我的同坐不会不高兴吧;我升职加薪了,同事不会有意见吧;领导表扬我了,别人不会嫉妒吧,凡此种种。因此,在生活中他就会刻意地压低自己以体谅别人,比如,就算他家里很有钱,也不让别人知道,因为担心别人会心里不舒服;工作中如果发现自己马上要超过别人,也会突然放松,他通过不超过别人来保护自己,获取安全感。
一位患者写道:“工作中我遇到了一点小问题,部门经理让我主笔携同事写一些东西,虽然我的经验比她多点,但我总害怕伤到她,似乎不想让人家感觉难道我不如她?其实人家也没那么想,她有时候会说:你不在我怕我搞不定。可是我总是担心人家会那么想。”
他太弱小了,就好像丛林法则一般,如果不能战胜别人,那么就要臣服于别人,只有这样他才能活下去。
7、懂事与规矩
一个没有自我,没有主见,没有安全感的人靠什么而活呢?答案就是,规矩。
如此的规矩就如同一套严苛的法条,在生活中他首先考虑到的并不是自己想要干什么,而是我应该怎么做,我做什么才是对的,怎样做才能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才能让别人满意。就好像清宫里面的小丫头一般,他必须规规矩矩才能在其中生存。
太过在乎对与错,好或坏就会让一个人变得僵化,不能自由表达自我与情感,也会让他恐慌,因为他不能确保自己所说的,所做的是正确的。一位女性患者经常换工作,因为在一个公司时间长了,她就变得越来越紧张。当探究她紧张来源的时候,她谈到她总是在各种环境之中在寻找“规则”——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她只有活在这套规则当中,才不会犯错误,不会被别人否定,不会那么恐惧。
8、依赖与模仿
在一些陌生的场合或他不熟悉,不知道“规矩”的环境,他就会变得依赖他人,模仿他人。当然,从众心理是一种大众心理现象,但他的表现会更极端,一旦他不知道在某种场合怎么做是对的时候,就会变得异乎寻常地焦虑。
一位患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理:“有时我会模仿别人,例如,我不想工作的时候,那我就要看看旁边同事在干嘛,感觉别人玩,我才可以玩。还有就是,一天早上起来看着外面挺冷的,我穿多了点,路上我老在观察人家都穿啥,我是不是穿的挺奇怪的。就连小时候写字我都是在模仿别人,因此现在我都分不清写的是自己的字,还是别人的”
但依赖模仿的后果就是他更加没有自我,好像是一个机器——没有指令,他不知道该如何行动。
她接着写道:
“聚会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敬酒;
群里也不说话,不知道说什么,几乎从来不在群里发言;
同事一起走在路上都不知道该说什么话题,不知道该说些啥不至于冷场;
不知道该不该打招呼;
我知道自己是一条生命,但这条生命一点也不鲜活。”
9、纯洁与正派
只要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品格就会被他发扬到极致,这样就不会给别人嫌弃他留下把柄;而一些不正派的事情,他也会极力隐藏,因为他不想破坏他“好人”的形象。他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在他的身上看到的似乎永远是“真善美”,而他的行为也一直都符合中华传统美德。
一位女性患者,她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人,后来还考上了重点大学。但在大学却出现了问题,因为有很多事情让她纠结,比如,在公交车上她没有让座,她会责怪自己;不小心踩到花花草草,她会认为自己没有公德;假期的时候没有用全部的时间来学习,她会批评自己堕落;捡了一百元钱没有交给警察叔叔,她也会因此自责好久;一次花了几百元给自己买了一件漂亮衣服,她又开始内疚自己浪费了父母的钱……后来她读了研究生,之后也谈了恋爱,不过这却成了她日后的心结——因为她谈过恋爱,所以她已经不纯洁了……
她不仅不能“自私”,还不能贪便宜,占便宜,就算她在餐馆捡了五毛钱都要交给老板,不能自己拿走,虽然她认为这是人品问题,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应该”——我应该是一个好人。她害怕自己不如自己所认为的那般完美,也担心别人会反感自己。

10、闲不下来
因为自我价值的缺失,所以他必须寻找“突破口”——那些可以让他成功,有价值的地方。所以他总是闲不下来,总是试图在学历、证书、工作各个方面有所长进,当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不是所有的期望都能变成现实,此时,他成了一个“枯木”,急需“满血复活”——急需找到新的方向,新的目标。
一位患者写道:“为什么总是闲不住,也许可以通过事情,把我支撑起来,感觉自己是一个枯木,就剩那么一个小小的春芽,如果那点牙都没了,呵呵呵,就不好活了,你觉得我可怜么?我觉得我好可怜,跟卖火柴的小女孩比也差不了哪去。”
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匮乏。很多孩子从小就是一个乖乖男、乖乖女,毕竟,他必须在别人身上找“爱”,一开始是父母,接下来是身边所有人的爱与肯定。通过取悦他人维系了自尊,虽然这依然不是真正的自信,但却是一种自信的替代物。
他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他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小心,敏感,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说错了什么会伤害到别人,并且也会无时无刻不敏感着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表面看起来他是一个独立的人,但他已经成为“别人”的囚徒。
所以,一个人“好”的程度,和他病的深度成正比。
他有时也会意识到自己的虚假,也会意识到自己的伪善,也会发觉自己已经活在一种老好人的禁锢当中,但他依然不敢摆脱如此的枷锁——因为别人的肯定乃是他人生的支柱!
记得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来做治疗,原因是她的胳膊不小心跌断了,所以她就不能继续照顾90多岁的婆婆了,她觉得自己很没用,因此抑郁。后来发现她的一生就是“助人为乐”的一生——工作中她是一个兢兢业业被领导认可的好同事;在家庭中是一个相夫教子的好妻子;在友谊中是一个只会付出不知索取的好朋友……我开玩笑道:如果有一天你死了,那么墓志铭上只会有四个字——“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