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道德经》逐章评注: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1);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2)。其上不皦,其下不昧(3),绳绳兮不可名(5),复归于无物(6)。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7),以御(8)今之有(9)。能知古始(10),是渭道纪(11)。
【注释】
(1)夷:帛书本作“微”。
(2)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三者,指视之不见的“夷”、听之不见的“希”和搏之不得的“微”。这三者是老子用以描述客观存在的“道”的。由于“道”没有确定的形体,我们的感官无从体验,因此难以用确切的语言描述它,只能以我们经验世界的这些概念去“证伪”它,通过对我们熟知的感性经验的一一否定,从而显示“道”的特征。致诘:致,达致,解决;诘,究诘,追究,疑问。这句的意思是:无论夷,还是希,还是微,这三种状况也是无法描述和解决“道”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所以“道”大概是这三种混合而成的那种状况,以此可知“道”确是客观存在的。
(3)皦(jiǎo):明亮、清晰。
(4)昧:阴暗、不清楚。
(5)绳绳兮不可名:绳绳(mín):渺茫、幽深、不可知,有的版本此为“寻寻”。名:名状,描绘。
(6)复归于无物:指“道”复归于它无形无象、混沌不分的状态。有解读者指这与十六章“复归其根”是同一个意思,其实不准确,那是指客观事物的“有”、“无”演变运动状态。“无物”,并不是空无所有,而是指我们的感官不能知觉的、不具有任何形象的“道”。
(7)执古之道:执,依据、根据;古之道,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道”。
(8)御:驾驭。在此当利用、使用解。
(9) 今之有:之前一般解读,眼前的具体事物。这里的“有”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世界的存在物,不同于一章的“有”。其实这里的“有”就是一章的“有”,而且是“常有”或“恒有”,即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
(10)能知古始:能够依据、根据“道”而了解宇宙的开端、起始状况。
(11)道纪:纪,纲纪,规律。道纪,“道”的纲纪,道的本质。
点评:
老子在这一章之中,对“道”加以不同角度的描述,但最后仍然是“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具有说明不明、说暗不暗,可以描述却又难以描述,说无状又好似有状,说无物却又好似有那种实象,总之就是惚惚恍恍的样子。但要说“道”的本质,可以依据古今之道,就可以驾驭古今之天地万物的存在和演变发展。甚至能知古始,能推未来!
这里,我个人认为,从“道”贯穿客观事物的整个演变过程看,“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其中的“古今”应是前后句子的承接省略,否则句意就不够完整;而“能知古始”应该也有前后句子的承接省略,依据老子“万物方作,吾是以观其复”之句,当含有依据“道”而能推知未来事物如何演变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