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上篇
前言
在解《黄帝阴符经》这本书之前,我们需
要先回答关于这本书的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
是,《黄帝阴符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第二
个问题是,《黄帝阴符经》这本书的作者到底
是谁? 第三个问题,《黄帝阴符经》里的阴符
是什么意思?
一、《黄帝阴符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很多人都认为,《黄帝阴符经》是一本天
书,这个直觉是对的,它的确是一本道尽天机
之书。进一步,有人认为,《黄帝阴符经》是
道家经天纬地之书,有人认为是兵书,有人认
为是纵横家之书,有人认为是内丹术之书。众
说纷纭,不一而足。
阴符经有道家治世之用,有兵家克敌之
用,有纵横家纵横捭阖之用,但又不仅仅限于
一家之用,而是包罗万象,无所不能,无所不
克。并且,这本书只用几百字,就把天地人之
道,阐述得极其通透,用字凝练传神且玄奥峻
达。所以至道学宫把《黄帝阴符经》列为至道
四经之一。
具体地说,它是一本教人如何体察大道,
把握大道,运用大道的书。
二、《黄帝阴符经》的作者到底是谁?
流俗的考据派和疑古派认为,阴符经是后
世托名的伪书,并非黄帝所作。之所以存在这
种浅薄的认知,是由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道
术传承,缺乏基本的了解。在唐代,阴符经被
道士李筌在嵩山的一个石室里发现,得以重现
于世。书是寇谦之所藏。
从李筌对阴符经的注解看,他并没有读懂
这本书。一个连读都读不懂的人,显然不可能
是这本书的作者。那寇谦之会是这本书的作者
吗? 也不是。寇谦之又是个什么人,《黄帝阴
符经》为什么流传到寇谦之的手里呢? 我们接
着分析。
寇谦之是北天师道的创始人,当时中国处
于南北朝时代,天师道出现分化,在南朝逐渐
演变出来一个上清派,在北朝演变出来一个新
天师道。所以,寇谦之的藏书和道术源头,是
张道陵所创立的天师道。我们继续往前追溯。
现在有两个问题,天师是什么? 为什么创
立天师道的人是张道陵? 我们先解答天师的
问题。我们现在的人一想到天师这个词,就
觉的是画符捉鬼的道士。完全错了,天师的本
意,是天子之师。祖龙之后,天子改称皇帝,
天师也就随之变成了帝师。天师和帝师,是同
义词。比如,岐伯,老子,这样的人,都是天
师。
天师的职责有三个,一是负责守道,掌管
皇家图书馆。二是传道,负责培养天师接班
人。三是以道辅佐君王,经世济国。老子是一
个分水岭,可以认为,他是末代天师。因为在
老子之时,守道,传道,治世,这三件事同时
出了问题。
首先,周王室内乱,王子朝带着皇家藏书
奔楚,这造成了王官学术失守,典籍流落民
间,以至于后面,社会上私学百出,王官之
学,下移庶民,变成诸子之学,这是百家争鸣
的学术根源。原本,老百姓都是看不到这些秘
藏之书的。孔子非史官出身而修《春秋》,这
就是学术下逮庶民的表现。为什么官学会失
守呢? 因为犬戎入侵,周平王东迁,周王室式
微。所以说,蛮族入侵,是我们华夏文明,每
一次文明倒退的根本原因。
其次,遴选天师的接班人,也出现了问
题。老子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天师接班人传道。
孔子到周朝向老子问道,只是对周礼之道感兴
趣,对无为而治的天道不感兴趣,大概老子比
较失望吧。
第三,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天师辅佐君
王的治世工作,也出了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导致老子心灰意冷,骑牛
出关的主要原因。虽然老子没有找到合适的天
师接班人,但是老子直接间接地传授了很多弟
子,形成了老学五派和其他诸多流派。孔子、
鬼谷子、苏秦、张仪、杨朱、庄子、列子、关
尹子、尹文子、文子、韩非子、申不害、黄石
公、孙子等等,这些人,都可以认为是老子的
学生,都是老子思想的传人。
关尹子这一脉,传到陈抟,河图洛书重现
人间。人们才知道,原来道术是有秘传一脉
的。而陈抟的出现,援道入儒,直接策动了宋
朝的文化复兴。同时,庄子一脉,万物唯气的
思想,为张载所继承,尽管张载披着大儒的外
衣,其实他的根本思想,很多出自庄子。张载
之道,几百年后,被王夫之所继承。王夫之的
思想,策动了辛亥革命,也策动了新中国的缔
造者,毛泽东。
另一脉黄石公,传道于张良,刘邦以张良
为帝师,缔造了大汉帝国。张良在生前因为没
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传道,死后便把黄石公所传
的《素书》陪葬。但是作为帝师的张良,他归
集整理和收藏了大量的典籍。这一点,从他和
韩信整理历代兵书可见一斑。这是后来张良家
族,家学勃兴的学术基础。
汉室式微,国家官学再次失守,张良家族
家学得以勃兴。这时候,张良的九世孙张道
陵,创立天师道,以天师自居。我们前面说
了,天师是天子的老师,后来天子改称皇帝,
天子的老师就成了帝师,张良便是初代帝师。
而他的后人,却再次把帝师的称谓改成了天
师,并以天师自居,而且这个天师还能依照
血统世袭。不得不说,这是张良不愿意看到的
一幕,因为之前张良传道,没找到合适的接班
人,宁愿把书随葬,也没有传给自己的子孙。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了,天师道
的创始人为什么是张道陵。天师道的产生,有
几个大背景,一是汉室式微,官学失守。二是
张良家族家学渊源。第三是民间私学并起。张
良家族的家学有多兴盛呢? 张道陵七岁的时
候,就可以熟读《道德经》,参透河图洛书。
要知道,这些书在汉朝,并非官方教育的必读
经典。
周朝的官学失守,导致学术下移,王官之
学,退化为诸子之学。而汉朝的官学失守,造
成的退化更加严重。这一次的大退化,造成
了道术不纯,以至于道巫相杂。在先秦,我们
看到的官学典籍里面,有白日升天,飞来飞去
的事吗? 从来没有这种记载。但是汉朝官学崩
溃后,基于张良帝师家族的家学,所流传出去
的道术,比先秦的诸子之学,要更加的左道旁
门。
我们的文化传承,有两个转折点。一个转
折点是末代天师老子,另一个转折点是初代帝
师张良。张良的后人,以张良家族的家学为基
础,创立了天师道。后来,天师道在南朝逐渐
演变成了上清派,在北朝,就演变成了寇谦之
所创立的那个新天师道。
上清派的著名人物,比如陆修静,陶弘
景,王羲之等等,都是上清派道士。我们现在
看到的《神农本草经》通用版本,即为上清派
道士陶弘景所传。这说明张良帝师家族的私
学、典籍和道术,已然有了大规模的传播。北
天师道创立者寇谦之所藏的《黄帝阴符经》,
它的流传,应该可以溯源到张良家族的帝师
家学。由此可以推断,阴符经很早以前就已经
存世了,它是先秦王官之学,流落民间的一部
分。
天师守道,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尽管张
道陵所创立的荒腔走板的民间版天师道,已
非岐伯老子所代表的那种真正的天师之道。但
天师道,也就是我们后世所俗称的道教,依然
把守道作为这个组织的文化本能。所以像《神
农本草经》这样的古圣之书,就传到了陶弘景
之手,包括《黄帝阴符经》在内的很多古圣之
书,就传到了寇谦之的手里。
我们前面说了,后世的很多道术和学术,
都可以追溯到老子。而老子之道从何而来呢?
先秦的王官学术,又是从何而来呢? 继续向前
追溯,就可以追溯到黄帝。这也就是为什么后
世很多人著书立说,书中经常会出现黄帝说如
何如何这样的段落章句。大家说黄帝曰,是引
用,而不是传说。
是不是无论什么书,署名为黄帝,就一定
是黄帝写的呢? 这不一定。因为在两汉之后,
官学失守,民间出现了很多妄人,喜欢乱造
书。所以,辨别署名黄帝的书,是不是从王
官之学流传出来的,还是民间的杜撰,要看
义理。像《黄帝内经》《黄帝四经》《黄帝阴符
经》这些书,在道术和义理上,都是一脉相承
的,他们自然是黄帝之道的传承之作。很显
然,非得道之圣人,无法写出来这样的书。
考据派和疑古派,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不
通义理,不通道术。所以,他们无法从义理上
看出来一致性,无法从道术上辨别真伪。他们
最擅长的事,就是把自己理解不了的真人真
言,说成是假的,同时还喜欢把一些鄙薄异端
邪说,说成是真的。对于浅薄之人来说,要从
事学术工作,要树立权威,通过毁灭圣学和标
新立异,这是一个捷径。
道之精通,谓之真人。先有真人,后有真
言。真人真言,是托名之人无法作出的。因
为既为妄人,必作妄言。无道之妄人,显然不
可能托名出来真言。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
定,《黄帝阴符经》,以黄帝所作为正。
三、《黄帝阴符经》里的阴符是什么意思?
阴,是不显露的意思。符,是指大道之
象。阴符合起来,就是指无法显露的大道之
象。既然大道之象无法显露,又该如何领会、
把握和运用道呢,《黄帝阴符经》讲的就是,
如何把握这个无法显露的大道之象,并以之为
用。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困惑,既然不显
露,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那不就是不存
在吗? 不存在的东西,怎么还会有象呢?
反过来,也是同样的困惑。既然道有象,
为什么它不会显露呈现出来呢? 这太难以理解
了。
道,德,物,形,象,符。万物生成的顺
序是这样的。道生,德畜,物生,形成,现象。
象呈现之后,人可以用符号标识这些象,便有
了符。符更进一步演化,就有了文。以文字
承载大道,教化百姓,便有了化。文化就出现
了。
那么在未始有物之前,道无形无象,我们
怎么才能观察到它,并符记它,运用它呢? 这
和我们观察万物,符记万物,是完全相反的
方向和方法。这一点,在先秦道家的诸多经典
中,都给出了解答。
我们来看看《道德经》中,是怎么描绘这
个大道之象的。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
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
见其后。”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道之为物,惟
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
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
中有信。”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大白若辱,大
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
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在这几章里,老子说,道不仅存在,而且
是有象。只是这个象,是听不见、看不见和摸
不到的。怎么才能体察到这个道呢,老子认
为,只有与道为一,才能体察到它。怎么才能
与道为一呢,虚静之术。
很多人可能要说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要知道这个答案,就要认真阅读《黄帝阴符
经》。阴符经在最后一句,认为圣人通过修炼,
可以体察大道,并且可以做到“昭昭乎近乎象
矣”。“昭昭乎近乎象矣”的象,就是阴符,就
是道之象。
《黄帝阴符经》的解读,共分为三篇来完
成。本文是上篇,为前言部分,中篇和下篇为
正文解读部分。敬请期待中篇和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