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65)空间专题:“空间构成(3):基本空间链接”

2023-01-31 07:32 作者:芙娜F伊斯卡-Official  | 我要投稿

书接前文,本文来详细讨论由复数“静光子”构成的“基本空间链接”。

所谓“基本空间链接”就是指仅由两个“静光子”——如下图《64》-1:

《64》-1

——所链接组成的空间单位,具体情况如下图《65》-1:

《65》-1

在上图《65》-1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两个(及以上)静光子相互接触时,其中一个(数个)静光子所含的源质单位不仅会通过其自身产生的源质引力起到的引力锚定作用锚定该静光子本身所含的三个能量单位,该源质单位的产生的源质引力起到的引力锚定作用同样也会对原本不属于该静光子的另一个静光子所含的三个能量单位起到同样的物理作用效果。由此,当两个(及以上)静光子相互接触后,这两个(及以上)的静光子会以其中一个(数个)静光子所含的源质单位为核心生成一个(数个)稳定的空间链接,而在这其中我将由两个静光子接触生成的、以一个源质为核心的、含有六个能量单位的这种近似于最小微观球的物理结构称之为“基本空间链接”。

所谓“空间”——目前人类物理学中一般所指的那个会被“引力”所“扭曲”的“空间”——也是一般人所认知的“空间”——正是由无以计数的这样的由两个静光子组成的基本空间链接所构成。无数静光子接触、链接形成基本空间链接,无数基本空间链接接触、链接形成空间链接长链,无数基本空间长链接触、链接形成基本空间平面,无数基本空间平面又接触、链接最终形成三维空间立体,而这样的“三维空间立体”就是我们所称的“空间”了。

“空间”有“源质”也有“能量”,并且由于“质量”——这个在物理学中常被用字母“M”、“m”所指代的物理单位——的本质其实是能量的释放与吸收之比(这部分内容我在很古早以前的文章“31——M=E/C²”做过一个大体的论述,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而源质拥有吸引包括源质与能量在内的任何基本物理单位的、被称之为“源质引力”的作用效果,能量则有削弱源质释放的吸引包括源质与能量在内的任何基本物理单位的、被称之为“源质引力削弱效果”的作用效果,所以当“空间”这种物质既具备了“源质”又具备了“能量”时,它也就具备了吸引和释放能量的能力——换句话来说,便也就有了“质量”,而这个“质量”则是另外一个现代物理学的未解之谜——“暗物质”以及“暗能量”的来源。

这里对暗物质以及暗能量有关内容简单地提两句吧,由于目前人类的质量、能量检测手段主要依赖于对含能量的(或称有质量的)微观粒子进行鉴定,受到目前技术水平限制,现在人类仪器所能检测的含能量最低的“单源质单位”——或称源质能量比最大的单源质单位是“动光子”——也即是量子物理学中一般所称的“光子”,其源质能量比为1:4,但是正如我之前所说的,“空间”本身由无数的“基本空间节点”——比“基本空间节点”更小的“静光子”所构成,而静光子的源质能量比又为1:3,小于人类目前掌握的技术探测范围。与此同时,作为“单源质单位”基本空间节点所含的源质又不够多,没有达到1:2(2:4)甚至是2:3那种能够靠着强大的源质引力改变周围的基本空间节点、使其发生相对位移、形成反物质、达到能被仪器检测的程度,因此源质能量比为1:3的由静光子组成的基本空间节点组成的“空间”的源质能量比就恰好卡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刚好不在人类目前科技水平下的仪器探测范围之内,因此成为了一种“无法被检测的存在”也因此被称作“暗物质”与“暗能量”,并且由于“空间”相比于“物质实体”的体量实在过大,“暗物质”与“暗能量”占去了宇宙间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质量就是这个原因。

有关“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内容两三篇文章之后我应该会纤细讨论所以现在暂时就不细讲了让我们回归正题,当两个静光子相互接触链接形成基本空间链接之后,以这两个静光子所含的两个源质单位中的一个源质为核心,可以看出该源质被其周围所含六个能量单位所包围。在此情形下该源质会与这六个能量单位形成一个近似的高能不稳定最小微观球——6能量近似最小微观球单位,并且在空间中的能量传递和均匀化过程中这个近似的高能不稳定最小微观球——6能量近似最小微观球单位有可能与不属于该近似最小微观球的那个源质发生分离并独立,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非近似的”6能量最小微观球,而这个6能量最小微观球则会在宇宙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的作用下被塑造为一个相对稳定的三维物理构型——正八面体,转化过程为图《65》-1转化为下图《65》-2:

《65》-2

之后能量单位再发生一定程度的位移然后变为相对稳定的物理结构如下图《65》-3:

《65》-3

这个正八面体物理结构量子物理学通常称其为“真空零点能”——这也就是狄拉克之海的理论成立基础。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请让我们详细地、仔细地观摩一下图《65》-2的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在图《65》-2的模型中任意三个能量单位以源质为中心中心对称——或者说任意三个能量单位经过平移至另外三个能量所在平面时,它们构成的图形与另外三个能量构成的图形相反——这一性质与其“沙漏状”物理结构存在关系,也是光传播时光学成像“成像相反”的根本原因——这一部分内容我会在之后的“光学传播原理”中详细说明。

这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请让我们详细地、仔细地观摩一下图《65》-3“真空零点能”的物理模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假设我们将真空零点能物理模型中所含的一个源质作为坐标轴原点,任意一条含“一个坐标轴原点”与“两个能量单位”的“线”视为一条“空间坐标”,我们能够发现“真空零点能”与我们人类构建的三维空间坐标轴无比类似。

——事实上,我认为这也是我们人类所使用三维空间坐标轴能够成立的物理性质的数学基础。

不同于绝对空间中基本物理单位紧密相邻、几乎没有一点空隙的最小微观球——正四面体物理结构,在“真空零点能”——正八面体物理结构中由互相相邻的三个能量单位与一个源质单位构成的四面体结构的六条棱长并不相等,它们也并不完全紧密,可以存在一定的绝对空间上的缝隙以供其他基本物理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它的源质核心,但与静光子——最小微观球不同,真空零点能含有的六个能量单位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的包覆其所含源质单位形成一个存在一定稳定性的能量覆膜(关于能量覆膜的论述我在这个系列很早很早以前我的文章中论述过,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当然当时我的理论还不算很全面,很多东西我现在看来都认为是有问题的,所以遇到和现在论述的理论表述冲突的以现在的为准,没兴趣看等我统合这些草稿也行),也因此可以形成较为均匀的空间结构。

在关于“空间”的论述中“均匀”和“稳定”并不是一个概念,“均匀”是指与物理结构中心距离相等,物理效果的矢量就近似,“稳定”指的则是基本物理单位间不易发生相对位移。一般来说,越均匀的东西越稳定,当然外源空间的引力分布不均匀可能颠覆这一规律,不,过嘛,大体就是这样。

就一般情况来说,一定绝对空间内的基本物理单位越少越容易均匀和稳定,一定绝对空间内的基本物理单位数量越多越不容易均匀和稳定。一定绝对空间内的源质能量比越高越容易稳定而不容易均匀,一定绝对空间内的源质能量比越低越容易均匀而不容易稳定。

客观来说目前我们人类生活的物理空间相对于诸如量子等微观粒子的物理结构空间而言属于一个绝对空间内的基本物理单位总量相对偏少,源质能量比相对偏低的物理环境中,在我们人类生活的物理环境中我们生活的“空间”结构更倾向于正八面体的物理空间结构而不是正四面体的物理空间结构,因为空间结构的不相似性,基本物理单位的密集程度、引力强度均有差异,因此宏微观时间流逝速度也有差异,因此微观粒子的研究不能以宏观时间为标准进行参考,这也是我以前文章中所说的微观研究必须革去时间影响的原因···这部分内容···之后的文章再详细讲吧,嗯···············

然后,嗯,不知不觉摸了3K字,倒是内容说得差不多了,那就这样吧,以上,下篇文章再见,嗯··················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65)空间专题:“空间构成(3):基本空间链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