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艺术考级对孩子有用吗?

2020-04-05 07:27 作者:熊猫外交官  | 我要投稿

家长会议

菁菁说自家的孩子已学八年钢琴、七年声乐、六年合唱团,以及七年乒乓球,孩子的考级成绩声乐是10级,钢琴8级。基本时间都消耗在这些上面,并没上语数外。

汤尼问那你家的孩子有这份艺术的快乐吗?

菁菁回答达不到高级的水平,是无法感受到快乐的,片面地要求快乐,对于技能型的项目是不切实际的。目前,她的孩子可以即兴伴奏、弹唱,流行歌曲上手就弹,所以孩子现在能体会到一点快乐。

考级和比赛,多数为了老师的成绩,但孩子多少有一点受益,可以登台演奏,只是这种场合在中国有限,缺乏沙龙文化。因为在这个市场上很难遇到真正的因材施教的老师,所以,菁菁的孩子已经不跟着老师上课了,但并没放弃练琴,每天即兴弹些自己喜欢的歌曲,大概45分钟时间。菁菁觉得这就足够了。

菁菁带孩子参与教委每年举办的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给孩子留下一些纪念。毕竟钢琴是一种登台表演项目,不在人前演奏是不切实际的。她建议学艺术的孩子的家长,尽量多带着孩子比赛登台或交流,不以成绩为目的。在这方面,家长无需计较太多,不用非得让孩子成为什么样。

成绩都是顺带得到的,菁菁说,将合唱,独唱,钢琴综合在一起学,会横向收益更大,成本更低,因为艺术都有相通之处。

听完菁菁的发言,倪儿感叹道,如果我们抱着“不要求他学得怎样,培养点兴趣就好。”这种念头那就错了,仅靠火种是煮不熟饭的,半生不熟不如不做,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只要陪伴着孩子,一起玩泥巴也好,弹钢琴也罢,重要的是享受全过程。当孩子除了练琴的时候还愿意碰琴,那这个陪练就是成功的;如果不愿意,那对孩子的音乐教育是失败的。我希望孩子以后不会恨钢琴,钢琴留给他的都是美好的回忆,以及与妈妈一起的幸福时光。

汤尼仍感到疑惑:如果说给孩子培养兴趣爱好,那到底需不需要考级呢?很多考级国家是不承认的,那就是定制化学习、比较耗费精力、没有标准可能教得好也可能教不好。

具体分析

这看起来是讨论一个方法问题,但本质上其实是在讨论考级的理念与目的。核心问题是学艺术到底可以制定与期待哪些细化阶段性的目标。而汤尼的问题更偏向于考级有啥用,孩子学艺术是不是必须要考级?

有人说考级是为了老师,否则不知道怎么教,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并不代表不考级孩子就教不了。

艺术的目的并不一定只有专业化一条道路。哪怕是真正的职业级,最后也要回归艺术本身的目的。陶冶情操,提升艺术修养,任何事都得有目标,业余爱好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我更喜欢自己”。无论是音乐还是运动项目,在实现目标的路上,需要一些手段,比如考级或者比赛,尤其是专业评委给出的意见,可以让你与孩子老师更明确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孩子最宝贵的是时间资源,不要将目标与手段混淆,更不要谈虎色变。

正如爱因斯坦说:“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手段的完善和目的的混乱。”

有的家长反应如果真的去练习考级曲目,它的数量不是一年一级能完成的。

其实考级本身是一个教学体系,当自己没有能力去建设一个教学体系的时候,就顺手拿了这些考级的曲目当成教学体系了。但中国三千万琴童,有多少老师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呢?有的钢琴老师只有六级能力,希望中国诸多音乐学院能好好考虑这样的问题,如何帮助这些教琴的老师去建设体系。这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有很大关系。

十多年来,钢琴考级在制度的制定、级别的设置、曲目的选择、评判的准则等等各方面,都在日臻详尽和规范,唯有开设考级之初的目的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和模糊了。

总结思考

为了什么而学?什么样的人才是有潜力和未来的人?这些需要家长研究和思考。别光为了比天赋,就以为是希望的唯一标准,而走了极端。

除了精细化的技法与教学体系,对于孩子的成长,家长应该考虑有哪些更贴近孩子需求与快乐的小目标可以追求。

现如今,人们讨论的兴趣班和素质教育,最不应该脱离的其实是对孩子人格、心态的培养。兴趣班和艺术都只是表面的形式,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渠道以及工具让孩子去思考,去研究生活与未来。

考级是公认的,大家都能看得到的目标。不用赶进度着急去考级,每年不紧不慢的考一下,起码让孩子对自己的实力与学习过程有一个自查和规划的标准。从某个角度讲,考级是有意义的,让孩子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把握的标尺,但不是为了和别人攀比去逼迫自己。

艺术到最后也是要有原创的人文精神,十二岁钢琴十级的也遍地都是,拼搏技法的同时,忘了增强孩子自身人格精神建设,那就本末倒置了。

只有真正有艺术研究和修养的家长才有这个智慧与定力。


艺术考级对孩子有用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