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黄土地,抉择的《人生》

2020-07-25 14:15 作者:永远的修伊  | 我要投稿

 《人生》是路遥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原载于《收获》1982年的第三期,获得了1981年到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黄土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出生在黄土地,回到黄土地,离开黄土地,又回到黄土地,这样一个曲折变化的人生经历,小说情节一波三折,于变化中蕴藏希望,在悲伤中注入希望。高加林这样一个年轻,富有活力的青年,他有理想、有知识、聪明能干,不想自己埋没于这块山坳中,他心念着外面的世界,一心想离开这块土地,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他一次次与命运抗争,命运又一次次同他开玩笑,他身上的精气神,更加证明这样一个不屈不挠、能文能武的小伙,无论在哪,无论身处于这片生育他的黄土地,还是理想中的城市生活,最终也不是不能实现的。 

                                    回到黄土地,离开黄土地,又回到黄土地

 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当上了教师,这个工作与他的能力相符,可惜好景不长,他被有权势的高明楼的儿子代替了,只好回到黄土地。

回到黄土地

在他人生失意的低谷期,美丽善良、具有“金子般品质”的刘巧珍,给予了他爱情的滋润。他们愈走愈近,在这片黄土地上,爱情之花绽放了。小说中用了不少的笔墨,描写了刘巧珍与高加林相处的点点滴滴,从身份的“嫌隙”,再到“相爱”,黄土地见证了这一切。

高和刘

但是,我认为小说的主流意图并不是为了简单地描写爱情,包括小说后面高加林再次与黄亚萍重逢,这些人物关系的展开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客观上讲,又展现了黄土地上的风土人情,这与作者的创作风格是分不开的。路遥的另一部作品《平凡的世界》,故事同样发生在这样的黄土地上,作者浓厚深沉的乡土情怀,以及这样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显得那样的简单朴实,那样的纯洁自然。但从客观上讲,我认为刘巧珍与高加林的爱情起初是没有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高加林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刘巧珍“大字不识”,但刘却爱慕着高),小说中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是无怨无悔的,不计回报的付出,以至于后来高加林的抛弃,他没有像我们平常所见到的那样的纠缠不休,而是“润物细无声”地选择了默默离开。

分手

哪怕在她得知心爱的人要离开自己,不能跟自己在一起,心里也是祝福着他,希望他能在城市展现自己的才华。我愿意相信高加林心中也是煎熬的,面对着自己心中执念的那个城市梦,在黄亚萍(以前的同学)的几番言语中,他无奈地再次妥协,背弃了自己的诺言。高加林内心非常的矛盾,他既懦弱,又刚毅,说他懦弱,是因为当时那个时代的裹挟,让他不得不做出选择,而在选择中,他又一次次伤害自己爱的人,这肯定不是他想要的。

高和黄

他又非常刚毅,为了那个美好而又脆弱的理想,他能够忍气吞声,也能够秉持着那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那种“清高”。

小说中的抉择,是横在高加林心头的一道坎,是选择和刘巧珍一起在黄土地上生活,还是跟黄亚萍一起在城市中一展抱负,他最终选择了理想,放弃了诺言与爱情,选择并不简简单单的意味着对与错,更是舍与得。高加林梦幻般的理想生活,也许只是一个甜蜜谎言。路遥在这一点上,将高加林的这种追求理想的精神品质推向极致,这无可厚非,高加林身上的精神缺陷也是明显的,他为了能够在城市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却“忘了”这片黄土地上对他的哺育之情,他有能力,有才华,同样他也很高傲,在爱情面前,他赢得了主导权,不顾父母及德顺爷爷的劝告,最后痛失所爱。高加林在同学的母亲举报下,又回到了黄土地,德顺爷爷的一句感慨“多好的娃啊!”,高加林已泣不成声,他褪去了以往的高傲,残酷的现实下,他懊悔地扑倒在这片黄土地上。

重回黄土地

 故事发生在黄土地上,她底蕴深厚,厚德载物,小说中的高加林从跌倒中爬起,又在挣扎中跌倒,命运捉弄他。他又扎根于这片土地,他的人生充满了抉择与矛盾,又处处充满着诱惑与陷阱,他坚守初心,亦痛失所爱,人生多次遭受打击。他既不幸,又很幸运,他身上的品质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个倔强,有才华的小伙,无论是充满诱惑的都市,还是在这片黄土地,都有他施展才华的空间。
 黄土地上既有人情温暖,也有勾心斗角,但这片土地更多地呈现了人民大众在这广阔的生活图景下,辛勤耕耘,耕耘生活,耕耘人生。路遥的《人生》,既描写高加林的人生,也描写陕北高原的生活图景,更描写这片黄土地的宽厚情怀。
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遥这样的宏大主题下描述的那个时代的农村青年,在面临人生选择时的抉择,既赞扬了要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样也警示人们不要好高骛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热爱这片黄土地,也爱黄土地上的人、事、物······


我的黄土地,抉择的《人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