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岩上火烧茶

2022-12-06 17:51 作者:梦江南阳  | 我要投稿

普洱、铁观音、大红袍

这些茶大家耳熟能详

倦了累了泡上一杯细品

其中滋味自己体会

那你知道富顺也有一种茶

深受群众好评喜爱吗?

那就是“岩上火烧茶”

富顺县福善镇周安村,是2007年由双燕村、周安村合并后的建制村,幅员面积7.4平方公里,3100人。

周安村“采茶”记

陈健/文

           

从喧嚣的城市走进周安村,给人的感觉是空气清新自然,花香飘荡鼻间,使我情不自禁地来了几次扩胸运动深呼吸,说不出的舒畅怡然。

黄桷荡,也叫仙女湖。关于仙女湖,流传着一个凄美动人的传说:

黄桷大仙美丽的小女儿黄月仙有一次与两个姐姐外出游玩,路过黄桷荡上空,被这里清新独特的风光吸引:只见那水上雾气蒸腾,在早上初升的阳光照射下,一条条五颜六色彩虹横挂天际,其美妙风光简直远胜天宫!于是姐妹三人按下云头,来到水上嬉戏。

           

清明之前,就盼望着上山亲手采摘茶叶,焙制一份手作茶品。而青山岭采茶活动因疫情取消,所以“心已远而身未动”。后来,骑行群召唤去“福善镇周安村”打卡,才知道村里有上千亩茶园,顿时心驰神往。地图一搜,来回骑行需要六个多小时,心生畏惧,采茶计划就此夭折。

忽而,老同事在朋友圈展示她的茶叶新零售项目,“X茶庄”品牌最近火了,而川茶供应不足成为她的一桩心事。周安村的茶叶已在众多川茶产品中如崭露头角。如果我能为她去前去“踩点”,可以为她分忧。

所以,到周安村“采茶”(采集茶叶信息),势在必行。

2022年4月23日,是个以世界冠名的好日子:世界读书日。又有幸参加富顺县作协前往福善镇周安村采风的活动,一路充满文字的气息。

火烧茶是当地传承多年的名茶,绿茶类;岩上的村民早已靠种茶脱贫,90%的土地都利用来种茶了,共种植了四千多亩,计划种五千亩;每亩收入可达五千元左右,村民们靠种植茶叶迈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已回乡种植、经营茶叶,过去“一片山坡贫如洗,四处飘泊求一羹。”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此处即是致富路,何必孤独异乡行!


同在富顺县域,福善镇是我从未到达的远方,曾经听闻的,总是福善镇的贫穷。初中时期,有位女同学,与我住校同宿一室,由于路远每月回家一趟,甚至在冬季一个多月回家一次,返校带回花生和咸菜,这就是我对福善镇的初识。而周安村曾是福善镇中的贫穷村,近几年,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一跃而起,反转成为典型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周安村,位于福善镇西部边缘与宜宾交界地,丘陵地带,红色泥土呈现典型的丹霞地貌,村中连绵起伏着“红色崖壁”,地势落差上百米,岩下一面湖,曰“黄桷凼”,因黄桷树环湖得名。黄桷苞儿成熟后,自由散落湖中,任由野生鱼儿戳食。湖水从山涧淙涌而下,灌溉万亩田园。崖壁上草木繁盛,映山红艳冠群芳,与岩上朴素茶叶相得无间。

从山道步入岩上,只见茶遍山岗,空气多氧,素雅之风扑面而至。山路环绕广袤绿色茶园,如翡翠白玉的镂空雕件。

在川南丘陵的版图中

有一个叫做福善的地方

福善是一片富饶美丽的红土地

盛产柑橘、小龙虾

拥有着藤编、牛皮鼓技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藏着一个至今仍完整保留着

自己方言的地方——“岩上”

三百年前

湖广填川的移民来到福善

以“岩上火烧茶”为代表的

原乡农耕技艺在此沿袭和发展

“岩上”也成为方言演进史上

罕见的语言孤岛

《走,富顺》第一季第二期

带大家一起来打卡

福善镇“岩上火烧茶”

采摘、杀青、搓茶、冷却.....

每个环节都饱含着“岩上”人对茶的用心

阳光明媚的季节里

人们采茶的场景

仿佛一幅写满希望的乡村画卷

“岩上火烧茶”

一直保持着手工健康的品质

延续着这一方乡野所承袭的本真和自然

成为福善这片红色热土中正在萌芽的希望

岩上以周安村4组为示范,带动7个组发展早茶种植4000余亩,计划种5000亩,预估每亩每季收入可达5000元左右,并即将投资200万元建成茶叶初加工企业。建成后,将打破现有的经纪人模式,由茶农对接生产加工企业,提升个人收益,降低环节损耗,同时改善村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归田园,壮大农村劳动力。

《茶经》有云: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而正是具备与《茶经》中有关论述高度吻合的地理条件,借助政府的扶持,才鼓舞了村民种茶致富信心。这种信心正在落实,并彰显在村干部的号召和村民的实实在在的回应里。当我看到阡陌纵横的茶土表面铺有厚厚的一层与原生土壤不同颜色的土壤时,非常好奇。文化站主任介绍说:这些肉眼可鉴的,遍布在茶土里的红色细碎砾石,是村民们经许可,从凿岩挖掘而来,有的还经过粉碎再铺设入土,优化土壤的营养产出。这不正是《茶经》中的“烂石、砾壤”么。我由衷地震撼于茶农们对土地的敬畏和对茶叶生产的热爱,精耕细作之下的茶品,可品出山石精华、日月灵气。

周安村的产业结构并不单一,从岩上驾车下行,入眼的便是成片的甜橙果园、鱼塘以及家家户户园坝里、屋檐下的藤编物料。花季已过,甜橙已挂果,果农正忙着为密集的枝头疏果,从追求产量到品质,是种植技术改善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我在想,山高水阔之地滋养的甜橙丰收后,其果皮,可否制作为陈橙皮,跻身养生市场呢?

晌午时分,日高人渴漫思茶。趁着满院子蔬菜瓜果气息,我们围坐在村委区小院里,聆听村支书介绍村情、聆听作协领导对文化帮扶工作的规划。开会品茗,既解渴,又解意。解意的是:我们迫切的想要了解当地茶文化,以及延伸之路。轻荡茶器,茶叶舒展若佛手,其汤色如叶色,清透芬芳;呷一口茶,茶味甘甜,如沐春风。据说,岩上集体组织拟与县文化组织合作,将以“岩上火烧茶”以名,开展周安村茶产品的品牌营销。这一切,将以文字结合游客体验的方式进行。而“岩上火烧茶”这个品名,能诱发游人的体验欲望。

在如今“互联网+”的时代,少女采茶文化已不再盛行。少女采茶人工成本居高,集中当地闲散农人的劳动力去采摘,或开发游客采摘项目,降低人工成本,不失为良策。“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无论多大的年纪,在大自然中劳作,就是一种美。而游客用来炒茶的柴火,也有讲究,可结合当地木材研发,提炼新的卖点,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据了解,当前茶叶市场正处于旧渠道消解与新渠道重建的转型之中。新零售消费市场中的茶客,80后、90后消费者占比在近几年攀升,更多年轻茶客的进入,或为缓解职场竞争压力,或为追摹前人茶事。他们对茶文化的追求,超过对饮茶解渴本身的需求,是一种精神的转移。多维度沉淀品牌的文化内涵,借道宜宾“茶马古道”和互联网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离开岩上茶园,裙袂满带茶香。迅速将初识的“周安村”和“岩上火烧茶”以诉说的方式推介给新零售下的经营者,和远方的茶客们。

周安村归来后,杯中茶水越泡越浓,不再惜茶如金。或许是一款好茶,离我更近了吧。

           

作者简介:陈健,女,四川富顺人,笔名陈年胭脂。生于20世纪70年代,长期从事企业行政人事管理,文学爱好者。

刘建斌:一坛豆瓣酱看刘光第的品格

朱明:退休生活,国乐飘香,精彩继续

杨国琼:父亲母亲(外一首)

陈年胭脂精短散文:四月,与那些女子的相逢


岩上火烧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