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杂谈(七)——假期特别篇(2)*新春专辑

今年,我在家里过了一个没有年夜饭也没有午饭的年。
自己家里也就只有我和母亲两个人,父亲在四百公里外爷爷家陪他过年。
中午的时候母亲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应酬去了,我就只好一个人在家里,随便吃了点置办好的年货。我倒不觉得冷清,因为一个人独处的日子已经习惯了,比较担心的事情则是那挂掉的两科和重修的一科。
唉,写到这里,我又想起曾几何时自己也是一个怀揣着梦想的赤诚少年。当年的他怎么会想得到今天这个人会落魄到可能连毕业都毕业不了的地步?
小时候我一直很努力地学习,这其中母亲对我的鞭策和管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曾在我生长的那个小镇上“横扫天下”直到进入市里的高中——数学周测27分的那天我深刻地记着班主任老师眼里洋溢的怀疑、轻蔑与同情的点点微光。
而周围的同学也是不断地冲击着我的三观——并非完全是不好的,也有许多正能量的事情。但是无论我接收到的信息是什么,我发现我越来越陷入一个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漩涡中。
为什么我永远学不过我的同学?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从骨子里看不起我?
为什么我永远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答案一点点展现了出来。
我的父亲十三年前辞职,搞个体一直投资失败,用我的话说他在“用四十年前刚改革开放的方法”投机倒把。这是没办法的,他当年上完初中就去了中专,然后分配工作,也不怎么喜欢读书,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很正常。
于是我的家里其实就只是母亲一个人在撑着,苦苦支撑着。我们虽然不是农民,可是家里的收入永远会被父亲拿去投机,然后失败,因此没有一点点的财富积累。直到今天,家里仍然还欠着亲戚的钱。
而我的母亲,自从看透了我父亲低情商和财商的本质后,就一直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她总之在嘴上说不给我压力,但是这种重复的话语反而让要强的我一天天走向一种自我强迫。在这种说穷不穷,说小康不小康的家庭背景之下,我自然得抓住高考这最后一颗救命稻草改变这种命运。
因此我就十分拼命地学习,从高二我意识到这些开始。
但是,但是。。。。。。
尽管我的同学们不知道我的家庭背景,但是我们之间的无形的差距还是不断地在显露——我非常低的情商和智商在同龄人中间显得十分笨拙,我的眼界和外表也不及我大多数同学的十分之一,我们不仅仅没有共同语言,连同一个阶级都不能算是。
看到这里,读者朋友们可能会觉得我这个人单纯来卖惨的,不想看了。
可我当时并不是混吃等死的,在我意识到这些差距之后,我懂得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生命、青春和时间来换取改变命运的机会!
从高二开始周日那短暂的大半天休息日我就不回爷爷家了,留在学校里争取多一些学习的时间。高三则是365天里有360天在教室里、在寝室里度过。高中三年有喜欢的女孩子,但是不仅没有勇气,更没有时间去思考那些青春里该有的美好。举两个例子证明我自己的努力:我前十七年视力一直很好,不戴眼镜,高三的末期我发现我看不清黑板了,直到高考之前那天我才去配了眼镜;第二个例子是我的数学物理一直不好,天赋问题,我就在多做数学物理高考题的基础上,做完了2009-2019年十年来所有地区、所有版本的语文高考试卷并自己对着答案去学习语文高考那一套怪异的答题逻辑。最后果不其然我的数学拼死拼活得了117分而语文有132分(2019年全国二卷),硬生生和一个正常努力学习的理科高考考生扯平了(相当于数学132分而语文117分)。
但我最后还是输给了理综,当我拿到229分的成绩单时,眼泪真的一直一直在往下掉。我真的很努力在听老师讲听同学讲题,可我真的无法理解怎么把一道题做出来,那种思路并不能凭空从我脑海里冒出来,而且我真的不明白一道题到底想让我做什么,很多很多理解上的门槛我跨不过去。
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自己,该怎么审视自己高中那三年的青春。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对不对得起父母、老师的期待,对不对得起自己拼命般的努力。
但我唯一能确定的事情只有一件——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学习天赋这种东西,真的存在,而且不在我身上。
我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给自己:看吧,不要白日做梦,早点认清楚自己的定位。
因为我曾经坚信自己是可以通过努力考北大的。。。
现在想想,并不是觉得荒谬可笑,而是对当时那个少年感到悲哀和同情。
三年后的今天我才在这里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这些话。我错误地估计了我的智商,当我意识到我不适合学习理工科的时候,我已经坐在一所工科大学的教室里听着我永远无法听懂的数学和物理了。
我现在的感受?绝望,极致的绝望。我一直觉得自己可能无法顺利毕业。
我不知道我还有什么路可以走,我也尽可能让自己多发挥一些别的价值,因此我去了院学生会,去奉献我那些听不懂课的时间。可是尽管这样,我还是在一群优秀的学长学姐和同学之间感到自卑。
我已经自卑成习惯了,一直以来身边总有那些无法超越的同学,家境优越的同学,即使他们什么也不做,只要存在在那里,就足以让我压力倍增。
高中三年都没打过的游戏,大学里又被我捡了起来。有时候真的不是我想去玩游戏,我也告诉自己要好好听课,可我一次又一次认真听课然后睡着之后,我就不自觉的去把时间花在了游戏或者视频上。我的问题依然是:不明白一道题究竟想让我做什么,永远不能在别人没有指点过的情况下会做一种题,有时甚至在别人指点、刻意练习过后还会遗忘。
所以说比起这些来,一个人过的年又如何?
但是在这样一个人过年的同时,我又想到了更远的事情。这三年的高中和一年半的大学,也给我带来了三点收获。
贫富差距是真实存在的,且会影响后代各方面的能力。
努力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无法在没有天赋和环境加持下改变命运。还是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见过有一出生就是弱智的孩子真的能经过上学变成正常人吗?再举个更极端的例子:一个流产的胎儿或者夭折的孩子,他们作为生物本能活下去的努力让他们活下去了吗?
智商或许无法改变,但情商一定是可以通过家庭、阅历来生成和提高的。我通过接触高中的同学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低情商,通过刻意的思考和纠正在大学同学面前很少犯错。
我亲爱的读者朋友,感谢你能认真地看到这里,听一个失败者讲述自己那可笑的故事。希望你能从我的经历中有所收获。
其实还有一个更加严肃的话题想写在这里:命运这种东西究竟是否存在又怎么解释?
也许在我看来我不是那么幸福,可是我的生活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珍贵的宝藏了——那些山区里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很多一生下来就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不如我的父母有文化,大部分都是去打工,然后也没法教育孩子,更没法提供一个像我这样的成长环境,导致他们的孩子也只能早早上完初中或者高中去打工,如此恶性循环往复。
他们中也有少数人能上大学,也有更少数的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谁又能证明他们没有天赋加持呢?
又或者,这些看似改变的未来,本来就是命中注定?
我曾经很喜欢《牧羊少年的奇幻漂流》这本书,喜欢到什么程度呢?高三有一天的晚上熄灯后在寝室我牺牲了做题的时间打着台灯把它看完了。我太喜欢作者的话了:“所有的那些书本都想让人们相信一个弥天大谎,那就是命运无法由自己改变”。
我是真的真的真的希望那是一句弥天大谎,我当时太需要这本书里所说的一切了。
可我现在没办法再去翻开那本书了,我怕那个仍然住在我心里的少年彻底死去。
就这样吧,可能今天写了一大堆废话,没人能理解的废话。
我也知道,就在我写下这些话的同时,有人在奔波于生活的柴米油盐,有人因为自己的职责无法与亲人团聚,有人和当时那个少年一样默默努力着。
好了,无论怎么样,生活总是要继续的。我还是得去学习那些挂掉的课,也还是要勇敢地接受已成事实的一切,更重要的是接受并不优秀的自己。那本书的前言里提到的那个扔球的小丑不是也能让耶稣开心的微笑吗?
读者朋友们,感谢你们能看完这篇冗长的杂谈,在这里祝你们新的一年里都能追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PS. 在这里也想感谢一下我高中的很多同学和老师,尽管当时的我年少轻狂做了很多荒谬和出格的事情,但是被你们不断的包容下来,这才能有今天这个通情达理的我。人生有梦,各自精彩,虽不必相见,但情谊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