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空难,你有多少生存概率?为何不让客机更安全?
01
空难时有发生,情况各不相同。不同的空难,死亡率也不一样。
2022年3月21日,发生了一件大空难。一架客机以每秒157米的速度坠落,最后接近垂直于地面撞击到地上。

事故的原因,绝不是很快就能调查清楚的。大多数空难的事故调查都需要持续数周到数月,甚至超过一年。所以最近几天对于3.21空难的各种猜测,或网络营销号的「内幕」,都只能是瞎编,不要当回事。
无论你怀着怎么美好的祈愿,无论你多么希望和机组成员可以安然无恙,这种愿望永远只是愿望。在现实中,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故,生还率一定是零,绝不会有任何侥幸。
这次飞机失事,让我想起年轻时代围观过的一场空难。现场距离我很近,直线距离10公里。
那场空难叫「温州空难」,发生在1999年2月24日,一架飞机从天上坠落农田,在地上砸出一个很深的坑。那个坑,多年后变成一个积水的水塘。
我们赶过去看热闹的时候,周边已经被警察封锁,不许进去。所以只能远观。当时在现场处理的熟人,告诉我们很多惨相。
如是我闻:
飞机整个散架,有一部分扎在江边泥田里。整个现场有很多红色的血水,但是没有任何一具完整的躯体。人们被摔成一块块,甚至不容易找到比大腿更大的碎块。各种碎块被捡起来,一袋袋装着,根本没法区分哪一块和哪一块是同一个人的,大家的碎块都混在一起。
这就是当时在现场的人跟我说的事。据说在现场清理的人,有些当场呕吐,好多天吃不下饭,几个月都有心理阴影。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建议大家不要去看,一定会给你留下心理阴影,甚至影响你一辈子。若非执行任务的专业人员(比如警察),绝不要去现场近距离「围观」。
2022年3月21日的空难,飞机下降的速度比1999年2月24日的空难更快。可以想到的结果,就是所有的乘客和机组人员都无法完整。
飞机垂直坠落,会扎入土中很深,所以各种碎片可能都在泥土中。要用大量的挖掘机连续挖掘几天,才能找到。
所以,这一定是非常悲惨的现场。尽量不要出于好奇去看。若是有现场的高清照片,也请不要传播,以免给太多人造成心理障碍。
02
1999年的温州空难,失事飞机是俄罗斯生产的图154。
图154属于失事比例比较高的机型。在1994年以后,发生事故率相当高。
在1994年至1996年内,俄罗斯本国境内已有4架图-154型客机坠毁,机上乘客无一人生还,死亡人数达372人。
1994年6月6日,中国西北航空公司2610航班的图-154M型飞机(购于1987年)在西安发生空难,事故造成160人死亡。
所以,从各种事故和空难的统计看,图154是声誉不太好的机型,驾驶操纵的难度也较大,要求机组成员有丰富的经验。
当天执飞这架航班的机组人员经验都非常丰富,机长和副机长都有着4000多小时的飞行经验。飞行机械员郭树铭的总飞时间达到了16000多小时,已经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了。领航员郎占锋,也有12000多个小时的飞行履历。可以说,当天这架航班的机组人员配置非常豪华。
在飞机起飞前,并未发现技术故障。故障现象非常隐蔽。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发现原因是由于机器维护的时候,换了一个不符合标准的螺母。原来应该用花螺母加开口销固定,但是维护人员用了一个尺寸不对的螺母凑合。
摇臂与拉杆连接螺栓上安装的螺母是自锁螺母,且螺母尺寸(直径8毫米,螺距1.25毫米)与螺栓尺寸(直径7毫米,螺距1.00毫米)不匹配。这样的螺母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脱落,螺母脱落后,连接螺栓会逐渐退出和脱落并导致拉杆与摇臂脱开。
由于这种故障极其隐蔽,无论是机械师,还是机组成员,都较长时间没有发现。一旦出现故障的时候,发生了操纵失灵情况,已经无力回天。
若是飞机能够换一个角度,稍微往北一点,以较小角度在江面水上跌落,或许结局稍好。但是很不幸,跌落角度接近垂直,而且是在江边的田地里,冲击力极大,毫无缓冲,飞机就彻底粉碎。

图154撞击地面后,在地上砸出一个直径15米的坑,边上溅出的泥浆有2米高。而机翼插入地面,形成深沟。
只要是这种垂直于地面的直接撞击,基本上死亡率都是100%,绝无幸免。
03
1999的温州空难,图154上只有61人。从单机遇难人数看,并不算太多。
单机死亡人数最多的空难,是日本航空123航班空难。

失事日期:1985年8月12日。坠毁地点:日本群马县高天原山。机型:波音747-100SR。
这架飞机当时从日本东京羽田机场飞往大阪伊丹机场。
乘客人数:509人。机组成员:15人。遇难人数:520人。幸存人数:4人。
关于这次空难,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当时这架飞机在高空由于爆裂拉断了操纵的液压管线,导致整机失控,机组人员和工程师努力奋斗了半小时,避开各种蜿蜒山岭,最终还是坠落在海拔2600米的山脊。
事故发生时,客舱内没有混乱,非常平静,带小孩的乘客根据提示为孩子戴好氧气面罩。之后乘客皆以「安全姿势」因应迫降后所带来的冲击,由于班机自意外发生到坠毁有半小时以上的时间,这段期间内有部分乘客已经抱有最坏的心理准备,因而在机上写下了遗书。机上的空服员到最后一刻为止都在协助乘客。
飞航记录器也指出机内不停播放「有孩童随行的乘客请抱紧小孩」、「随时确认身边周遭状况」与「迫降时的对应方式」等等的广播,另外还有执勤空服员所书写的紧急状况对应笔记,以及乘客用相机所拍下的当时机舱内的情景,这些物品都在搜救过程当中被发现,并且由媒体公开。
但是,依然无法避免520人遇难。
这架飞机尾部爆裂的原因,起源于非常早的一次维修。这是在1978年就留下的一次隐患。1978年6月2日,该飞机执飞JAL115航班在伊丹机场降落时曾损伤到机尾。
机尾受损后,波音公司没有妥善修补损伤区块。在替换损伤的压力壁面板时,应当使用一整块接合板连接两块需要连接的面板,并在上面使用三排铆钉固定,但维修人员使用了两块不连续的接合板,一块上面有一排铆钉,另一块上面有两排。这使得接合点附近金属蒙皮所承受的应力明显增加,对金属疲劳的抵抗力下降了至少70%。在维修后几年的飞航过程中,因客舱内部的多次加压和减压,导致此处的金属疲劳不断累积。
依照事后调查人员的计算,这次修补只能承受10,000次左右的飞行,而班机失事时已经是维修后的第12,319次飞行。
这种慢慢积累的疲劳损伤,终于在经过一万多次的飞行后酿成事故。这部位无法再承受气压差而破裂。机舱内因此发生爆炸减压,高压空气冲进机尾,直接将垂直尾翼吹落,连带扯断了主要的液压管线,导致机师无法正常操控飞机。
如果这架飞机当时不是在山地,而是在更好的地方迫降,比如沙漠、草原、海面,或许会有更多的生还者。
04
面对诸多空难事故,人们总是会不断追究各种原因,希望彻底消除空难。但是真正消除空难是不很难的。上面提到的二次大空难事故,都源于一些非常小的维修问题——维修的时候当时没发现问题,也很难发现,即便在维修后,飞机还正常飞行了很多次。直到有一天,在特殊情况下发生严重故障。
有些人认为应该加强对飞机的维护,经常更新陈旧零部件,旧飞机要换成新飞机。这个在技术上没问题,但是在经济上不可行。航空公司的成本会大增,机票的价格也会上升,一旦价格贵到普通人无法承受,市场变小,航空公司就无法维持运转,只能选择关闭。
事实上,与汽车相比,坐飞机算得上非常安全的交通方式。汽车交通每年几十万人死亡,而飞机的空难次数是很少的。
也有人质疑为什么民航飞机上不配备降落伞。
如果你学过跳伞,就会知道跳伞是很危险的运动。学习跳伞更是需要昂贵的开支。如果人人都为了坐飞机而学跳伞,那么学习跳伞过程而死掉的人数会远远超过飞机失事的死亡人数。更何况很多老弱病残、儿童、婴儿,根本不可能学跳伞。
跳伞的另一个问题是:降落伞体积很大,重量也不小,会占用大量的空间和重量,减少载客人数,让成本大大增加。而大多数飞机从出厂到报废,也用不到一次降落伞。
所以让客机配备降落伞,是完全不现实的。
为什么战斗机上都配备降落伞?因为战斗机一旦投入战斗,它的飞行寿命通常只剩下几个小时,不是你死就是我死。几个小时之内飞行员就得准备跳伞。——如果还来得及跳伞的话。
而民航客机完全不同。民航客机的平均飞行寿命是6万小时到8万小时。起落次数大约是6万次。它是高可靠、长寿命的安全的交通工具。
空难会带来社会心理震撼,一旦发生这种空难,存活率是很低的。但是不能因为空难的存在就否认飞机的安全性——如今的民航飞机真的已经很安全,至少比汽车安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