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资治通鉴 • 唐太宗:任贤使能振纲纪,从谏如流纳雅言

2022-01-24 13:00 作者:霜霂薪苇  | 我要投稿

资治通鉴 • 唐太宗

——任贤使能振纲纪,从谏如流纳雅言

选自《资治通鉴 • 卷193 • 唐纪九 • 唐太宗贞观四年》(节选)、《资治通鉴 • 卷195 • 唐纪十一 •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节选)、《资治通鉴 • 卷196 • 唐纪十二 •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节选)

沈志华,张宏儒主编.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4053-4054,4094-4095,4114.

注释,多查询自《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

译文,来自《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

乙丑,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何如,①如何,怎么样。②何似,比……怎么样。--汉语大词典

临朝,①⒈临御朝廷(处理政事)。⒉亦特指太后摄政称制。--汉语大词典

日昃,太阳偏西,约下午二时左右。--汉语大词典

传餐,①⒈传送食物。⒉亦泛指开饭。--汉语大词典

励精,振奋精神,致力于某种事业或工作。--汉语大词典

自决,①自己决定,自行解决。②自杀;自裁。--汉语大词典

万机,同“万几”。⒈后以“万几”指帝王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⒉泛指执政者处理的各种政务。--汉语大词典

劳神,②耗损精神。--汉语大词典

中理,②切合事理。--汉语大词典

中,②⒈射中。⒉引申为料中,猜中。⒊又为适应,适合,对应。--王力古汉语字典

受成,①⒈接受已定的谋略。⒉引申为办事全依主管者的计划而行,不自作主张。--汉语大词典

愆,①罪过,过失。②超过。③丧失。④患恶疾。--王力古汉语字典

愆违,①过失。②失时。--汉语大词典

谏争,谏诤。争,通“诤”。--汉语大词典

关由,①通过;经由。②官府发给的凭证。--汉语大词典

便安,便利安稳;便利安适。--汉语大词典

奏闻,臣下将情事向帝王报告。--汉语大词典

职业,②职分应作之事。③犹职务;职掌。④犹事业。--汉语大词典

百司,①即百官。②指官员。--汉语大词典

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汉语大词典

诏敕,①皇帝下令。②诏书。--汉语大词典

行下,行文下达。--汉语大词典

执奏,持章表上奏君主。--汉语大词典

阿从,阿附曲从。--汉语大词典

尽意,①充分表达心意。②犹尽情。--汉语大词典


……


上既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宁以为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争之。侍御史马周亦上疏,以为:“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傥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正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犹在;正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已彰。与其毒害于见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畴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

袭封,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封爵。--汉语大词典

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成帝改称州牧,哀帝时复称刺史。魏置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隋炀帝、唐玄宗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宋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元明废名,清仅用为知州之别称。--汉语大词典

傥,②倘若,或者。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倘”。--王力古汉语字典

嗣,①继承。②后嗣,子孙。--王力古汉语字典

兆庶,犹言兆民。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众民,百姓。--汉语大词典

彰,显明。--王力古汉语字典

彰,①明显,显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割恩,弃绝私恩。--汉语大词典

茅土,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汉语大词典

户邑,户口与县邑。--汉语大词典

材行,才质行为。--汉语大词典

器,②器量,度量。③⒈才能,才干。⒉引申为器重,重视。--王力古汉语字典

福禄,幸福与爵禄。--汉语大词典


会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皆不愿之国,上表固让,称:“承恩以来,形影相吊,若履春冰;宗戚忧虞,如置汤火。缅惟三代封建,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礼乐节文,多非己出。两汉罢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协事宜,今因臣等,复有变更,恐紊圣朝纲纪;且后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宪,自取诛夷,更因延世之赏,致成剿绝之祸,良可哀愍。愿停涣汗之旨,赐其性命之恩。”无忌又因子妇长乐公主固请于上,且言:“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上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义,意欲公之后嗣,辅朕子孙,共传永久;而公等乃复发言怨望,朕岂强公等以茅土邪!”庚子,诏停世封刺史。

会,⑤恰巧,适逢。—王力古汉语字典

之国,前往封地。--汉语大词典

固让,再三辞让。--汉语大词典

承恩,①蒙受恩泽。--汉语大词典

吊,①⒈慰问丧家或受到灾祸的人。⒉引为悲伤,怜悯。--王力古汉语字典

履,①⒈踩,踏。⒉引申为领土。②⒈鞋。⒉引申为动词,穿鞋。③施行,执行。--王力古汉语字典

虞,②⒈猜度,预料。⒉引申为计划好,事先有准备。⒊又引申为忧虑,忧患。③欺骗。--王力古汉语字典

忧虞,忧虑。--汉语大词典

汤火,①滚水与烈火。②比喻极端危险的事物或处境。③比喻极端焦虑、急迫的心情。--汉语大词典

缅惟,亦作“缅维”。遥想。--汉语大词典

封建,②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汉语大词典

节文,①谓制定礼仪,使行之有度。②礼节;仪式。③减省文字。--汉语大词典

蠲除,①废除;免除。②清除。--汉语大词典

曩,从前,以往。--王力古汉语字典

弊,①仆,向前倒下。②破,败坏。③疲困。④弊害,与利相对。--王力古汉语字典

协,①和。②军队的编制(晚起义)。--王力古汉语字典

协,①⒈和谐,融洽。⒉协调,合作。--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事宜,①事情的道理。②关于事情的安排和处理。③事情。--汉语大词典

紊,乱。--王力古汉语字典

嗣,①继承。②后嗣,子孙。--王力古汉语字典

抵冒,触犯;抵御。--汉语大词典

邦宪,①⒈后因以“邦宪”指国家大法。⒉亦借指执法官,如御史大夫,刑部尚书、侍郎等。--汉语大词典

诛夷,杀戮,诛杀。--汉语大词典

延世,①长生。②指恩赏延及后世。--汉语大词典

剿绝,杀灭;灭绝。--汉语大词典

良,③古时妇人称其夫。④副词。⒈表示肯定,相当于的确。⒉表示程度高,相当于很。--王力古汉语字典

哀愍,怜惜,同情。--汉语大词典

涣汗,①⒈喻帝王的圣旨、号令。⒉亦指发号施令。②犹流布。--汉语大词典

披荆斩棘,①斩除荆棘。②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或创业过程中扫除障碍,克服困难。--汉语大词典

宁一,亦作“寧壹”。安定统一。--汉语大词典

外州,京都以外各州的统称。--汉语大词典

通义,①普遍适用的道理与法则。--汉语大词典

意欲,①欲望。②想要。谓心想做某事。--汉语大词典

望,⑦怨恨,责怪。--王力古汉语字典


……


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起居注,①皇帝的言行录。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唐宋时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赏罚除授、群臣进对、祭祀宴享、临幸引见、四时气候、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等事,皆按日记载。元明以后趋于简单。②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隋代于内史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元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曾专设起居注。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兼充,称“日讲起居注官”。--汉语大词典

言动,言行。--汉语大词典

备,①⒈预备,准备。⒉引申警戒,戒备。②具备,齐备,全。--王力古汉语字典

庶几,①差不多;近似。②希望;但愿。③或许,也许。④有幸。⑤《易·系辞下》: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颜氏之子,指颜回。后因以“庶几”借指贤才。--汉语大词典

载笔,①携带文具以记录王事。②借指史官。--汉语大词典

黄门,①宫禁。②官署名。③官名。本秦官,汉因之。因给事黄门,故名。④宦者,太监。因东汉黄门令﹑中黄门诸官,皆为宦者充任,故称。--汉语大词典

借使,假设连词。①假如,倘若。②即使,纵然。--汉语大词典

诚然,①确实如此。②果真;实在。③固然(引起下文转折)。--汉语大词典

资治通鉴 • 唐太宗:任贤使能振纲纪,从谏如流纳雅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