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定近期的节奏分析
以下的内容仅适合两类人进行观看: 我很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最近的节奏是不对的,但是现在非常地憋火想找个地方说话;
我之前完全没觉得有问题,但是突然看了那么多的帖子,我也开始觉得有问题并且为之苦恼。
至于那些坚信,“乙游不是角色扮演”,“米哈游是在故意恶心玩家”,“女主绝对不可以占据任何画面核心”,“只要夸女主形象一定是邪恶的女主党”等言论的人,这篇帖子不适合你。并且在如此巨大的节奏下,我觉得我已经无需求同存异了,所有来这里发表不当言论的人我都会直接删评拉黑。 —————我是分割线———————— 这篇帖子也就当是一个节奏记录吧,如果未定还有很长的运营时间的话,或许过几年可以再回头来看看
是我错了吗?
首先解决一部分玩家因为超话声浪产生自我怀疑的问题,结论只有一个:
请不要因为群体极端言论丧失自己的自主性!
请不要因为群体极端言论丧失自己的自主性!!
请不要因为群体极端言论丧失自己的自主性!!!
我今天之所以特意抽空码字发这个帖子也是因为这一点,我不在乎某些群体带出的节奏,因为她们并非核心玩家群体,遵循互联网舆论的规则,稍微过一段时间她们的注意力和正义感就会转移到其他地方了。 但是对于那些真的热爱这个游戏的玩家来说,如果真的因为这次节奏放弃了自己一贯想法,
脑海中被植入“怀疑”的种子
,那么这个你就会在接下来漫长的时间里,被这种“怀疑”反复折磨,这个游戏对于你就真的不再是一个取得情绪安抚的桃花源,而成为你负面情绪的来源了。这对这些玩家来说将是一种情感上的伤害。
且这个伤害不是厂商所带来的,而是因为社区节奏所带来的。这是一种非常无意义的自我情感消耗
。 请大家想一想,在互联网上,是不是只有最极端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才能够最大范围的传播,引起最大的声浪。但是因为这些声音巨大,所以就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是,你为什么要去迎合,为什么要因此否认过去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因此产生自我怀疑呢? 未定运营已经三年了,这三年间,未定整体的势头是上升的,如果真的如某些人所言,早期的一部分卡面是制作组故意恶心玩家,是为“绝大部分玩家”所不接受的,那么未定绝无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所以如果过去的那些卡带给你的是美好的情感体验,那就请不要因为一时的声浪怀疑自己当初的感受,而至于这个游戏在未来是否还能带给你好的体验,那由未来的你去判断。在此刻,
你无需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淖
。 还有,请一定
警惕任何互联网极端情绪,无论这种情绪看起来多么正义
。我希望大家意识到,任何真正或伟大或平常的事业最后能取得成功,都一定不是被极端情绪支配的。而且只要有最基础的高中历史知识,我们都知道人类的集体情绪能够支配着他们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来,而这些在集体环境中随波逐流的群众,最后也不过成为了某些人私利的枪子而已。 历史事大,社区事小,但是道理都是一样的,还是希望大家引以为鉴。 如果这样说你依旧觉得焦虑不已的话,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建议: 首先,清空你的大脑,把所有社区的节奏遗忘,想象一下你是一个纯粹的什么都不知道的新人; 其次,打开那些“有问题、故意恶心人”的卡,然后把其中的故事再读一遍。 等你读完整个故事,你心中留存的情感是什么样的,自然会告诉你答案。
“女主党”游戏而非“乙游”?
在讨论这件事之前,我真诚地希望大家能破除一种迷思,那就是
所有目前我们所知的“党派”都没有绝对严格的定义划分
。 虽然如果想要研究定义,大家七七八八都能说出一些概念,比如梦女是纯粹把自己当作对方的爱人,比如女主党是认为女主有自己的人格。但实际上,无论在哪一个社区,从来、从来、从来对这些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行为划分。稍微有点辩论基础知识的人都知道,在辩论中,定义不明,是无法进行后续讨论的。
因为无概念定义,所以什么概念都可以往里装,因为无行为定义,所以什么行为都能被说成是“xxx党”。
而就社区的现状来看,与其说对这些模糊定义的追捧是整个游戏社群的共同潜规则,不如说
它已经成为了某些群体用于构筑互联网自我身份认,并对其他玩家进行党同伐异,以强调自身存在感的一个纯粹逻辑陷阱
,当你开始使用甚至部分认同这些概念的时候,就已经
落入了一种逻辑陷阱,那就是“玩乙游需要进行身份概念的划分”。
可是我们真的需要吗? 相信很多人都做过mbti问卷吧,当你回答过很多题目之后,问卷最终给你的结果是一些性格要素的比例。 我相信如果乙游圈有类似的问卷,玩家们最后所看到的个人“成分”分析,也一定是通过比例呈现的。所谓纯粹的“女主党”“梦女党”根本就是伪概念、伪逻辑,社区所应该反对的,从来都只有极端情绪和行为。
极端“梦女”和“女主党”应该被社区抵制的,从来不是“梦女”和“女主党”这种为标签,而是她们的“极端”。
反过来,只要这个人不是极端的,那么她的游戏方式就不该被指摘。由此继续分析,什么是“极端”呢?我想这并非可以由我来定义,而是需要社区共识。至少我认为,无端把过去已经被认可的卡面拿出来辱骂、肆意在社区散播负面情绪,绝对不是一个会被绝大多数玩家所认可的行为。
乙游=看男人?
在讨论这件事之前,我必须要再次申明一件我从没想过需要申明的事,那就是,无论有无女主形象,无论国内国外,无论这个游戏里事纯粹bg还是涵盖gl,无论它是单机还是手游…… 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在这条时间上,全部的、全部的、全部的乙游,它们都属于”角色扮演游戏“。 「乙游」和「角色扮演游戏」的区别,就像是「中国人」和「人类」的区别一样,除非你真的愿意自绝于人类,否则乙女游戏就不可能不是角色扮演游戏。 当然你自绝于人类乙游也还是role play game。 那么好,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来看看,是不是 “玩乙游” = “看男人”。 就目前的主流定义来说,「乙游」 = 「恋爱模拟游戏」这个等式是可以成立的,无论这个恋爱对象是什么性别。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恋爱模拟游戏」= 「看男人」吗? 我想等式写到这里,应该就有一部分人可以发现问题所在了。 国人常说“谈恋爱、谈恋爱”,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一种关系,是有恋爱“双方”的,只有男主一个人,那叫男明星写真集那不叫恋爱关系。 让我再强调一遍:
恋爱是一种双方的互动关系,而不是男明星一个人的写真集
。在对恋爱感的构建当中,女主人公是必须存在的,因为没有任何一段恋爱可以由一个人去谈。 没错,乙游确实会以爱情元素为核心,但我请问,纵观所有的论述爱情相关的作品,从小说音乐到影视游戏,到底有哪一个是只有男主一个人就可以描述好一段爱情的? 既然是互动,在情感构建的过程中,偶尔以你为主,偶尔以我为主,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只要构建的关系是美好的,又何必一定要拿着计算器去计算谁得了多少画面,谁又得了多少台词呢? 这时有人会说,“那他为什么不跟我互动?我们俩个人的互动也是谈恋爱啊?” 朋友,我想你或许在找一位叫做“陆离”的、已经被米哈鱼遗忘很久的男士? 希望大家清楚,纯粹“虚拟男友/女友”这种
二次对三次对互动的
虚拟角色,从产品逻辑上就跟未定这种纯粹二次对角色扮演游戏不同。 “虚拟男友”是通过二次元的形象服务三次元的你,产生二三次互动,但其局限性就是,你们的互动非常受限,你们之间的故事无法超出你本人的认知能力范围。而
以故事为核心的角色扮演游戏,更注重的是你代入二次元,二次元的他和二次元的你进行互动
,其优势就是你们可以有无数不被现实限制的故事。 如果你更喜欢的是鹿离、鹿鸣那样的互动的话,
希望二次元进入三次,而非三次的你进入二次的话,我想你从一开始就选错了产品
。你可以因此气恼,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想吃川菜的客户自己走进了甜品店,因为不够辣而大骂菜馆欺诈顾客”的道理不是吗? 希望大家都能够意识到一个事实:
《未定事件簿》是一款二次元恋爱模拟游戏,它的核心不是一个通过“交互”而产生恋爱感,而是通过“剧情”和“角色”来构建恋爱感。
为什么会产生矛盾?
实际上,在目前超话巨大的声浪下,已经有很多玩家的游戏体验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且一旦这种“声讨”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群体认真,那么未来整个社区氛围将会被一直影响下去。 但实际
这些看似“正义”的声讨是没有道理的,而且会极大损害玩家的游戏体验。
因为其实你根本无需去思考“占比”的 问题,从
“乙游是来看男人的”到“男主占比必须大过女主”这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是伪知识
。当你开始思考这些言论是否有道理、有多少道理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被对方的逻辑带着走了。 其实我很想问问,因为最近的节奏和某些平台发言的玩家,令你感到难受、割裂、无法代入故事的,真的是未定吗?如果真的是未定的问题,为何当初这些卡出现的时候不曾出现现在这样的节奏呢? 恰恰相反,
不断割裂玩家代入感的,就是这些不断在你耳边强调“那不是你”“她在跟你抢男人”的言论。这才是矛盾的根源。
二次元的游戏是需要信念感的,信念感的来源有很多,最主要的当然是故事,但是一个人自身的选择也是重要的
。 当你每一张卡面、每一个插画、每一句剧情,都要在心里百转千回先计算占比、再看角色眼神角度,最后还要绞尽脑汁想文字背后是否暗暗内涵你,在经历七百二十度无死角杀菌之后,这张卡才终于成为你可接受的东西。 我
请问有多少东西能受得住这种“刻意挑刺”下的审视
?而在这一系列心理活动之后,你的代入感还能有多少?是游戏毁了你的代入感,还是你一开始就根本不想进入那个世界?
你的快感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审判、抱团、在现实中活动认同并觉得自己深受委屈,世界辜负了你而你要“为此抗争这件事”。
我想对于这种症状,还有一个更适合的名次来形容,叫做“被迫害妄想症”,又或者“青春期自恋综合症”。
只是占比多一些?
有的人说“我只是要男主占比多一点,这很过分吗?”
是的,很过分。
并不是过分在你想看到男主,而是过分在,一旦整个社区认同这件事,那么从此以后对于一张卡面、一个插画的好坏的评判机制就会彻底扭曲。
在这之前,对于插画、卡面的好坏判断在于整体的氛围感、是否讲述好了故事,当然,未定的卡还包含了动态维度。 可是在这之后,“男主占比”这一之前从来没有的维度就会成为审判所有卡面、插画好坏的标准,无论这个画面是否适合让男主出现、无论此刻的剧情讲述了什么、无论画面本身的氛围感和表现力,只要男主占比低的那就是要被批判的,
反之,即使明知道画面本身氛围有问题,但是因为符合“男主占比高”这一标准,所以即使自己隐隐觉得有问题,也必须在社区呼喊“这就是我要的!逆子这次做得好以后都按照这个来!”
那么请问,
如果你是一个创作者,到底还剩下多少的创作空间留给你?
你的创作热情、灵感是否会因此受限?是否会出现本来有一个好点子,但是为了规避风险,所以放弃只选择毫无突破的最保守打法?长此以往,游戏没有突破、没有创新,只能在被划定的狭隘圈子里来回重复最后因为玩家失去了兴趣而缓慢走向灭亡。
一旦这种评价体系成为标准,受害的将是整个游戏群体。
更何况,即使某些无理的要求被满足,
她们就真的会满足吗?
先是吵五五分,一旦官方退让,让对方尝到甜头,接下来就要吵三七分。最后就是要求女主消失。 话术甚至都不需要改变,只要从: “这是乙女游戏,我是来看男人的,为什么不把重心放在男人身上。”变成 “这是乙女游戏,我是来看男人的,为什么要画个女人在边上。”就可以了。 然后呢? 就算把女主彻底从游戏里删除她们就满意了? pv里面我推出现了几秒,别人出现了几秒要不要算? 这次卡我推是侧脸,是别人要不要争? 这轮卡我推的衣服“不够精致”,要不要骂? 类似的逻辑滑坡这几年我们看得还少吗? 最后的最后,是不是连游戏里的npc也要通通删除? 还记得吗?当初安华教授出来的时候,曾有过什么奇怪的言论? 还记得吗?聂教授曾经承受过什么样的指责? 那么以后呢?那些对男主重要的人,他们的父母亲人、挚友恩师,是不是统统都要从未定删除,因为“这是乙女游戏,我是来看男人的,你为什么不写我男人要把高光剧情给一个npc。” 哦,甚至都不需要吵npc 的高光剧情,毕竟男主之间都能吵高光剧情呢。 我说了,
有的人从游戏里汲取需要的情感,有的人从审判里汲取需要存在感。
我想未定应该不至于愚蠢到放弃玩家的意见,而迎合审判官的规则吧。
节奏与厂商的选择
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游戏能够满足所有玩家,正因如此才有了不同的厂家、不同的游戏分类。 你想要看一个无条件宠溺的男友,我想要看自己成为这段情感中的掌控者,她想要一个百变多样的爱人….玩家的需求多种多样、众口难调,官方只能在核心活跃玩家中寻早最大公约数。而一个乙游提供四位男主,且在市面上那么多的乙游,不就是供消费者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吗? 当遇到你不满意的时候,其实可以不用急着发泄情绪,如果你真的非常不满意,那么我还是要说,这只是一个游戏,放下就好。 对于那些正在不断发泄自己的不满,希望厂商听从自己的人,我真诚地提醒一句“
诉求是一种博弈
”。如果连最基础的这一点都无法意识到,那么你的发泄也就仅是发泄而已,不会对现实造成任何影响。
关于社区环境
说些和游戏无关的题外话吧,其实这次节奏,最让我担忧的不是未定本身的节奏。而是我发现,经过十几年互联网某些厂商为了一己私利的喂养后,一种狭隘的逻辑以经成逐渐在新一代互联网群体中成为了主流。这种“喂养”才真的令人感受到忧虑,回首这些年的互联网生涯,就会发现,发声舆论主体是被一点点更换的,而整个文艺领域【游戏我算为第九艺术】目之所及的主体舆论环境已经狭隘到配不上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了。 当然我还是愿意期待未来,也希望能够理解我这些话的人,能够看见我们的现实。“虚拟世界是用来汲取力量的,而非用于沉溺,”这是我自己的理念,我会一辈子践行下去。 最后,我还是希望安慰大家一句,虽然现在未定的节奏风浪非常大,但是时光匆匆,只要mhy不死,等过些日子,就会枯木新枝,野草再生了。 当然新的一轮节奏也会在酝酿之中,不过想来一次次节奏之后,玩家们也会更成熟吧~ 此致 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