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专辑】Renaissance和Beyonce背后的产业思路

2022-12-08 23:15 作者:velvtred  | 我要投稿

各大乐评年榜一出,对于神局的《Renaissance》再度压倒性地叫好。不过总体来看,这张专辑的评价比起《Lemonade》要分化一些。一类进一步肯定了其在融合黑白曲风、引领潮流的同时具备文化深度的能力(专辑中的各种文化 reference 成为一大例证),另一类则指出这张专辑讨好主流却流行度不足、“高大上”的路线和 disco 这一风格本身格格不入。实际上这样的结果早在《Lemonade》这张专辑中便初现端倪。《Lemonade》在呈现众多文化意义的同时,也为欧美流行乐坛如今的问题埋下伏笔。这需要我们从《Lemonade》提供了一种怎样的产业思路说起。

《Lemonade》是我的心头好。它在与 Adele 的《25》在格莱美奖上的角逐中失败也让许多人为此抱不平,认为是学院老白男对黑人的偏见让 Beyonce 再次失利于年度专辑。从音乐质量来讲,这张专辑曲风众包且具备实验性,体现出来的也是更鲜明更丰富的人格,而另一张则是充斥着创作和制作惰性的成人抒情旋律做出来的商业专辑(尽管 Adele 的演绎一如即往的高超,参见她在颁奖礼上致敬 George Michael 的《fastlove》)。这也是为什么我当时满心期待最终结果让我愤愤不平的原因。

尽管这两张专辑都集结了行业最顶尖的人,一边是资源宠儿 Beyonce,一边是大爆专辑《21》后极力用顶级制作人来保证职业生涯续航,但两者背后的产业思路却并不同。Adele 的成功来自于草根逆袭之后的翻身集聚资源、复制成功经验,而 Beyonce 一开始就是行业自上而下决定/塑造潮流、话语和生态的体现。

Beyonce的发展道路很明显,靠着大佬 Jay-Z 的流行资源保驾护航,自上而下地决定主流审美和行业生态。这样的方式的确能获得相当程度的商业成绩,但从本质上来讲是资本塑造市场审美,而她是这个审美的执行者。当20世纪00年代的商业rnb逐渐失去市场,她选择从概念和视觉上突破,比起引领曲风,引领一种理念和议题似乎成为更长远也更有合法性更高级的选择。《4》是她的初步尝试,但当时的她也是负面新闻最多的时候。各种mv概念、颁奖礼的抄袭风波、国歌假唱、Keri Hilson 风波导致人设崩塌等等,她曾经聚集起行业顶尖资源来重塑自身形象的能力在当时显得十分拉胯。如果不是当时的怀孕也许她无法继续有资源,也无法扭转舆论。

应该是被抄袭相关的事件搞怕了,也需要夺回自身的话语权,她发行了《Beyonce》。在这张专辑里视觉概念和音乐制作无可挑剔,而且保密协议做的到位,把行业的顶级资源笼到自己手里也少了抄袭风波。她回到了引领行业的顶端。格莱美不青睐她是有道理的,因为她代表了行业内某些资本,不论是格莱美背后的行业人员和这些资本本身在掐架,还是格莱美本身觉得这样的音乐并不纯粹,需要扶持那些“真正”的、从独立创作传统中出发、从根源上“干净”的音乐,所以尽管 Beyonce 引领了曲风潮流(不符合他们看起来有些过时的审美),并引入了女权等议题成为新一代精神领袖,由于上述的原因加上她的黑人身份(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才是决定性因素,但这不是全部),格莱美还是没把年度专辑给她。

如果说《Beyonce》的先锋在于将 pbrnb 这样的风格巩固在行业潮流中,并且以视觉的艺术性和前瞻性取胜的话,那么《Lemonade》便只是在用一些配方来做自身形象的推广,而不是在做音乐本身。

我们来看一下这张专辑可以用什么样的流程“拼凑”出来。首先,你得演绎各种曲风、代表各种情绪,让人觉得你很厉害,有很强的专业水平,让人有崇拜感,你能压得住他们的质疑;其次,你想说的话有很多主题,尤其是黑人妇女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到家外的社会,这样你的议题足够宏大,展现你成为精神领袖的宏图;再然后,你要说一些安全的话,尽管在打破社会障碍,但你说的是安全的、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话,这样别人很难将你驳倒,你也能获得很多人的认可;最后,你再稍微地在视觉层面加些功夫进一步烘托这种形象的“内涵”,这张专辑就成形了。

所以,这张专辑更像是一个造神的剪贴本。如果《Beyonce》有更纯粹的音乐乃至广泛艺术的意义的话,这张专辑的内容实际上很保守,她在音乐上只是在演绎现成的东西,而她最终也只是在表达一些很现成的态度,虽然她对于各种音乐流派的驾驭能力和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无比强大,这时期的现场可以参看BV1WW411H7FF。而对没有这种能力的大多数音乐人来说,把音乐做成议题的结果是,议题本身说的并不深刻,被转移走的注意力更让本身可能很薄弱的音乐造诣捉襟见肘。

其仅存的变革性,在于话语。这张专辑仍是从行业顶层来塑造话语。话语是一种权力,大多数人需要借助某种被人们广泛认可的话语形式才能将自己的主张、感知和需求表达出来。在贺萧的《记忆的性别》中,我们可以读到陕北的妇女在解放后需要通过“诉苦”的话语资源来讲述自己本和“封建社会”这个离她们的现实很远的、来自于她们话语之外的真实经历和诉求的痛苦感受。如果说《Beyonce》是在音乐风格、制作思路和艺术形式上改造行业的话,那么《Lemonade》提出了一个政治自觉的故事,响应了如今混乱的社会现实面前按捺不住的政治自觉意识。也让更多的歌手有了机会去至少,在表达自己私密的感受、在表达自己对时事的观点时,能够用这样的话语和模式少一点行业阻碍,因为这种模式被产业巨鳄证实并推广为成功。这是女神在庇荫后人,给了独立歌手有可能在主流得到披露的一条上升路径。

Beyonce有时候被诟病“不接地气”,是因为就算是她的痛苦,也会包装成一个精致的商品,连她的愤怒和绝望都带着“降临“气质。《Lemonade》、《4:44》到夫妇俩the Carters的合体专《Everything Is Love》,加上她的双胞胎,事业和生活中的危机就这样被她“包容”并“硬挺”了过去。这件事本身挺励志的,但这一过程也标志着她从为数不多的个人私密和个性表达中走了出来。《Renaissance》是张制作很精良、概念很高大上的专辑,但问题是,这张专辑只是一个可以被观赏的、远离人群、被当成艺术品展示的disco ball,却融不进舞池的心跳。她的“艺术拼凑”模式也算是实质上失败,不论歌曲本身的演绎有多么生动有趣,后者加上资本的推广能够使其继续保持其相当的人气和流行度,且能继续保持新十年里引领潮流和思想高地的号召力,但这样的思路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不过,这张专辑的绝对质量仍然是领先一众人的,只是对于拿出两张神专的人,大家的期待总是会高一些,并希望她能有更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如今在新世代的歌手身上,你总是能看到如下的一些特征:或多或少会创作,表达欲很鲜明,有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和喜欢的音乐形式。从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到外部的政治社会热点,都被网罗到歌曲中去。这是一个议题无比丰富而透明可见的时代,但音乐的内里却缺少了很多,各种“精致”小巧的思考显然缺乏了大气和生命体验的沉淀。Beyonce 能把《Lemonade》玩好,在于其非常深厚的音乐基础,以及作为黑人女性承受的种种沉淀下来的生命厚度,所以她唱《Formation》能把 slay 唱进日常生活,唱《Sandcastles》又有如此精巧的转音将歌曲撑的游刃有余、撕心裂肺。但对于那些压根没什么生活积淀、只有自己精神志趣小世界、很有个性但又没个性的小青年来讲,这套话语的确给了他们获取社交媒体关注度进而转化为歌曲热度的依托,但也仅此而已,对乐坛而言并没有太多的贡献。

今年的格莱美中,神局和阿呆又面临对决,单从音乐质量出发分析提名名单,神局获奖实至名归,只是不知道格莱美这次,肯不肯赏这个脸。


【专辑】Renaissance和Beyonce背后的产业思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