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上海卷)(谈被需要的心态)

谈被需要的心态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伯刺襄子,相如斗强秦。史书里的一卷卷传记,后人的一声声传说,其中无不透露出豪杰英烈们那种被需要的心态,所谓自我价值,不局限于自己的需求,而是我们被什么需求,这是我们生存的动力,这是我们奋斗的源泉,正是这种被需要的心态,贯穿千年的忠孝,联通古今。
但是,“被需要”却不是简单的三个字,它自有它的奥秘。
我们会向他人提出需求,是因为我们需要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正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一样,有自我的主见。但是这种渴望被他人需要的心态,却是极似先生提出的“送去”主义,这种“送去”却又是静静待在原地的,就像沧海遗珠一样,等待着有朝一日被挂在橱窗里,当下却只在淤泥里做着黄粱美梦。这样一来,所谓的“被需要”,就被下意识的理解为了等待“需要”,这种理解自是无碍,但是却相当愚蠢。“被需要”,和“需要”一样,指的是他人认可了你的价值才选择接受你,正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并非等待着那只撞死的兔子。
“被需要”的前提,是你拥有“被需要”的价值。
“被需要”心态人人有之,例如父母希望被自己的孩子需要,爱人希望着被彼此需要着,似乎这种心态就是希望被他人需要,而不顾一切?的确,这种心态确实没问题,至少在这个脆弱的名为“需要”的细丝断裂之前,是可以保持一切正常。但是当这条线断去之时,当渴望被需要的人不再被需要之时,他们的心态会失衡,怀疑自己,怀疑线另一段的他--那所谓的背信弃义的人,最后迷茫失措,他们没有为自己而活,他们仅仅为了满足需要者的需要而奋斗着,当他们无事可干时,便也陷入了等待的漩涡,希望那个走远的他会再一次依偎在自己的怀中,就这样一直等下去,直到被时间遗忘。但是所谓的“被需要”的心态也不能这样,人是为了自己而活的,而不是他人的使用工具,否则就谈不上是“被需要”,只是牵线傀儡。
“被需要”的前提,是为了自己而活,这样“被需要”所带来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人是有思想的芦苇,这个论据本来是揭示人类弱小的本质,但是帕斯卡尔的比喻却可以品味出别的味道:芦苇是为了自己而扎根于淤泥的,或许芦苇终会在灶台里成灰,但是它在成灰的一刹温暖了整个灶膛,那是为自己而活的他在“被需要”时欣喜的一笑。因为思想,人比芦苇有价值,因为思想,我们的“被需要”的结果纵使也是成灰,我们点燃的火,却可以温暖这个世界。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但是花可不只是开给他人看的,那是你为自己而活的象征,你在他人赞美中略带欣喜的摇曳,是你“被需要”时高兴的证明,这种“被需要”的心态,纵花凋,也会在世间留下清香,供千人赏,万人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