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男同行】什么是男人,我们为什么要当男人?

注明:能指和所指是不挂钩的、永远是漂浮状态,男人可以是“女性”,而女人也可以是“男性”。
1、自我与主体
自我的成因诞生于镜像理论的二元关系(我与近似者)
从希腊神话中的《水仙》开始说起:
纳西索斯的诅咒——爱上他者,却无法被他者回以爱
纳西索斯因爱上自己湖中的倒影,投湖溺亡;湖中仙女佛里姬娅也因悲愤而消失。
反思:纳西索斯所受到的诅咒,明明是爱上他者,为什么会爱上自己的倒影?倒影作为自己怎么能算作他者?
“自我即他者”。自我都是通过湖面/镜子倒映出来的,湖面/镜子即他人的反馈。但是别人因我们的举动而做出的回馈,并不能体现真正的我们自身→做同样之事,不同人的回应是不同的。
所以由他人的话语所塑造的自我,本质上是他者。我们却把之认为是自己,就是一种误读。
反思:湖中仙女佛里姬娅代表的是什么?
佛里姬娅是湖面的存在,是塑造我们/纳西索斯本质是他者的自我的反应物,我们/纳西索斯是痛恨这个“湖面”的,因为所倒映出的自我是一种天方夜谭(无法触及、无法与自我吻合的)。
纳西索斯通过自毁,使佛里姬娅陪他殉葬,让佛里姬娅后悔→此处对应的是,现实中我们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使用一些自暴自弃的、有着自毁隐喻的方式,来让他人(即塑造我们的镜子/湖面)后悔。以此试图证明他者是错的,而我本该是我,并非是“理想的自我”。
2、什么是男人?被称之为男人的自我该如何建构?
当展现出高强度侵凌性时,男性模样在他人作为的镜子中得以映射。
人的欲望若是想要抵达满足,就必然会影响、改变、压制欲望的对象。而人类的欲望总是指向“被承认”的欲望→欲望的实践是以他人的承认而被建立的。
主体关系的确立→需要两个主体相互承认对方的身份:强者与弱者。双方的主体身份生成,是以彼此放弃额外的身份指认,只局限于某种强者与弱者而达成的。
在上述得到认可的过程中,存在一种侵凌性(人类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所以构成男性形象的场景,就需要有强者与弱者同时在场,并且强者倾轧弱者,是一个欲望否定另一个欲望的场景→现实中便是霸凌、行使权力、暴力、诉诸权威、阴阳怪气的场景,通常会使用“阳刚”之类的男性叙事来粉饰,但实际上毫无正义。
“阳刚”想要成立,就需要“不阳刚”的对立面来成就其欲望→不阳刚的群体就会被贬低与否认→现实中用某些“娘娘腔男性”的“男性构成失败”来成就大多数男性的“男性构成成功”。
反思:侵凌是何物?
高度侵凌性被概括为男性对女性的侵凌,“娘娘腔男性”也是被赋予了女性身份。
人与人之间不可能避免侵凌性,只要存在以取得认可为目标的欲望,就会生成侵凌。
男性对女性/中心-权力者对边缘-弱势者的侵凌性的突出之处在于:男性寻求认可,有一种刺眼的强弱关系的划分——依据性别秩序分配地位在内。
男性就是依循上述逻辑所诞生的他者。
3、我们为什么非要做男人?当外界建构出自己的男性形象时,为何要去内化它?
——纳西索斯为什么非得爱上自己的倒影?是谁向我们恶魔般的低语:“去成为他/男人吧”?
是主体的无意识。
提问:何为主体?
主体类似于一种“账号”。我们需要通过“账号”登陆“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即社会规则、象征秩序。如果我们需要借由某一主体来确立自己的生存意义,就是藉由登陆某一“账号”才能进行游戏,否则便是“游客”(无法干涉系统内置物)。
由上述可得知,不存在无瑕的纯粹的主体/“账号”。一旦我们选择进入社会、认同父法与秩序,则我们的主体就已经被异化了→我们的主体/“账号”并非是自己的,而是父法与秩序分配给我们的→我们并非“账号”,并非主体的真正主人,只有使用权。主体身份是男性秩序给我们分配的位置,我们需要进入到此位置才能获得意义。
试想:剥夺你以男性自居,以及旁人以男性称呼你的权利,你会感觉到之前为男性这一身份的付出,都变成“空”了。
我们之所以进入男性主体,是为了获得意义,而这是令我们在社会中生存的必要动力。当但我们选择男性主体时,我们原本完整的存在就被分裂了→成为男性主体,成为了人生的唯一途径。
反思:当我们选择男性主体,这一社会分配的主体身份,所被内嵌的意义是什么?
回应社会秩序对我们主体的期待→是我们幻想某个至高无上的男性意志,一直对我们有所渴求。而这个至高无上的男性意志,即大他者。
大他者:指我们所感知的符号系统、象征着社会与男性秩序本身的语言与法则,或者是一切生存意义的总和。
我们认为,只有经由大他者认可的事物、经由律法与规则认同的东西才是有意义的。而男性之所以不认可“非男性”的存在,是因为如果认可,便倾覆了大他者→大他者被倾覆时,男性自身存在的意义就随之毁灭。这被称为“男性创伤”。
我们将理想自我、本质是他者的男性进行自我内化、变成自我的理想,投身于男性主体,目的都是得到大他者的认可。
提问:需要通过什么方式、如何操作男性主体才能取悦想象中的大他者?
以北欧的瓦尔哈拉传说作为结束:
“英灵殿”——在战场上的英勇战士,会被选中后藉由奥丁认可,进入瓦尔哈拉宫,进入不死不灭的无尽战斗。
重点在于:无尽的争斗。生前争斗、死后争斗、无休无止的争斗。
而无尽的争斗,正是男性主体最好的取悦大他者的方式,即之前所说的侵凌性、本质是慕强的行为(校园霸凌、网络骂战、使用权斗等)。
主体通过不断的争斗,获得大他者的认可,即男性主体假定大他者/男权会为自己的争斗赋予意义,而主体通过维系这一意义试图获得幸福。
但是,幸福存在吗?争斗有尽头吗、有终点吗?
答案是否定的。男性争斗没有尽头,瓦尔哈拉宫里的无尽争斗本身就是【恩赐】→这是男性主体生成的逻辑,是不让男性主体崩溃的唯一方式。
如果一定要决出强者,那么淘汰后只会剩下一个人→一个人会因没有对比的对象,从而无法自证自己是强大的→便不再存在强者与弱者同时在场。
所以男性与大他者存在缺失,主体为了掩盖缺失,就会缝合一个假定的幻像在争斗的终点→这个幻像就被设定为女人。为了守护住这个幻象,避免男性主体和大他者的缺失暴露,男性就会拒绝了解女人。
在【性化秩序】中要解答的问题:为什么要假定这个在终点的幻象是女人?女人象征了什么?男人又在欲望什么?以及无意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