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富”,看什么指标?——浅谈“恩格尔系数”

初中首次听到“小康”一词,我便产生了疑问:何为小康?然而系统的了解小康的评判标准,是在三年后的今日。为书写心得,我对人民日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和文段进行了引用、摘录。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居士绝不用于商业目的。
与诸位想象的不太相同,贫困、温饱、小康、富裕、非常富裕这些等级的划分并非根据人均GDP划分,而是根据一个特殊数据——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特殊之处在于,该指数(百分比)并非越高越好,而是越低越好。
依照人民日报的解释:“恩格尔系数,通常是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总结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在国际上,这一指标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一个国家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比较通行的国际标准认为,当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
我们换更简单的话说,你吃饭花的钱比上你的总支出,得出的数据就是你的恩格尔系数。
读到这里,诸位是否想了解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呢?
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11元,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6元,恩格尔系数为67.7%。去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9%,这是历史上中国恩格尔系数首次跌破30%,由“3字头”时代迈入“2字头”时代。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全员富足。而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作者所在的家乡——济南(二线城市&省会城市),97.2%的人恩格尔系数小于40%。
目前所说的“2020全面小康”,众网友认为难以实现,甚至无法实现。一般而言,没有全面了解恩格尔系数的情况下,对此评价难以全面。居士也是小白,不敢大放厥词,但在作者了解此数据皮毛后,对此目标怀有信心。2018年末,中国贫困人口(2015年出台之标准:年收入小于3000元的人口)尚有1660万人,比上年少了1386万人。若今年加快速度精准扶贫,本居士认为,至2020年底完成任务是明朗的未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