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普通人创业,初期必选“贸工技”

2023-10-11 12:21 作者:月影sh0  | 我要投稿

每当我的互联网前同事、前同行,被公司“毕业”后,打算创业做电商,希望我给点有用的建议时,我唯一的建议就是,

甭管创业做电商卖什么,一定要按照“贸工技”的先后顺序去做。

一上来先做“贸”,就是贸易、倒卖、低买高卖,先学会能把市场上现成的货卖出去。 等“贸”做熟了再做“工”,就是自己去找工厂生产制造,提升质量,降低成本。 等对卖货、搞流量、生产这些事情都有经验之后,以及有了稳定的现金流、稳定的客户资源后,再去做“技”,也就是自己搞研发,做技术,自己去打造产品,做自有产品,做市场创新。 任何违背这一顺序的电商创业者,除非钱多血厚,或者是产品天才,不然大概率都会死得很惨。 不是不鼓励研发,不鼓励创新,主要是我见过太多的菜鸟电商创业者,连卖货、流量、通路、供应链、消费者、市场都没搞明白的人,一上来自己做产品: 耗费了大量时间,光调研策划产品就几个月,然后找材料,找工厂,开模,做原型,找包材,前前后后耗尽了一年多时间,这一年多时间没有任何进账,吃了很多亏,损失了很多钱,到最后产品终于打磨出来,自己觉得很完美,一定广受市场欢迎,结果上架之后,根本不是市场想要的/市场热度已过,根本卖不出去几个,直接心理崩塌。 要么就是本来手上的资金就有限,耗费了大量资金在产品研发上,结果等真的产品要开始推广了,已经没几个钱了,有一点钱也压在了库存上。产品没法推广,直接GG。 还有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可能互联网精英比较多,都有点内心洁癖,就是瞧不起和别人卖一样的货,卖一样的东西。 但其实放眼整个电商市场,80%的产品,基本都是市场通货,或者在市场通货上做出微调,或者都是同样的工厂生产。 而那些海量的抖音、快手主播,小红书博主,卖市场通货的简直不要太多,赚钱的大有人在。 更何况,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就是:

如果你连市场上的通货都卖不出去,那你为何会自信地认为,自己设计的产品就一定能卖出去呢?

您真觉得自己是乔布斯马斯克可可香奈儿么? 所以普通创业者做电商,无论是基于风险,还是基于水平,还是基于一个好的起步,都应该从做“贸”开始,先学会从市场供应商、工厂那进现成的货,拿现成的产品,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能力,进行二次售卖。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锻炼出你真正卖货的能力。 比如第一个锻炼的,就是

对于产品二次包装的能力。

你拿了市场上的货,你要开始卖了,确实如你所说,大家卖的都一样,很难卖。 那你能不能通过一些手段,比如重新进行拍照,重新做视觉,换包装,换品牌贴纸,换产品介绍,贴牌,把它包装成新的产品,甚至包装得更好看,更精美,比原先的产品更高级,卖得更贵。 大家不要小瞧这个能力,这个是卖货最重要的能力,大部分的品类,某种意义上商品都是趋同的,靠的就是营销包装能力,让它变得不一样。 比如第二个就是

组货,搭配的能力。

我卖衬衫,我到底是组一批衬衫,专门做丰富的衬衫产品线,还是我通过衬衫组裙子,组裤子,做搭配产品线;不一样的组货,带来不一样的产品梯队变化,从而吸引不一样的消费者群体; 你卖手机壳,是组一批基本款+少量时尚款手机壳,组通用消费者群体的货,还是组一批卡哇伊+少女+小清新手机壳,吸引女性消费者群体,不一样的产品组货,带来不同的店铺定位和营销气质; 大家都卖一样的货并不要紧,但可以通过有效的营销包装,以及不一样的组货手段,将产品面向不同的消费者。 第三个就是

找流量的能力。

很多人做电商,一上来就搞自己研发,大量时间都耗在产品上,根本没有时间研究流量,研究推广。等产品出来后,再吭哧吭哧研究推广,这中间就会出现严重的断档脱节。 市场上有很多现成的货给你选,你就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去搞流量,无论你是每天去发发小红书内容,还是到处拉顾客群、粉丝群,都会让你搞到产品后,尽快销出去,快速换来营收,支撑你继续搞下去。 那如果你发现自己搞不到流量,想必你也已经清醒了,因为即使自己研发产品,你照样也卖不出去啊,那还是老老实实回去打工,那才是你的正途。

一上来就做“贸”还可以抵御很多风险,比如最重要的是库存的风险。

如果你做研发,那意味着你想生产自己的产品,首先得有起订量,可能几十个,几百个,甚至上千个起订。因为工厂要为你的产品进单独的原料,而这些原料量都比较大,则生产的货,你必须全部吃下。它们也就成为了你的库存。占用了你的大部分资金。 但如果你卖市场通货,那这些货因为市场上一直都在热卖、热销,供应商、工厂,都会有大量的库存,那你进行零卖,或者小批量采购,都是可以支撑的,你不用囤货,备货,这样会节省你的资金,让你不用负重前行。 并且如果你真的做不下去了,损失也不会很大,可以迅速离场,灵活性也大大增强。 我这身边很多朋友,不知道水深,上来就研发产品,一下备货几百件上千件,到最后卖不出去几个,只能挥泪扔掉,这个过程真的非常痛苦,我希望你不要经历。 在“贸”的过程中,

你也会逐渐洞察到消费者的需求,以及这个产品在供应链上的一些坑点,和可以优化的点,

这也会为你后续做“工”和“技”积累经验和资源,避免踩坑。 同时你通过“贸”,也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等那时你再自己研发产品,则研发的产品也会迅速地销售出去,避免砸在手里,从而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非常通畅的链条。 至少就我现在观察身边同行来看,在没有任何资源积累,没有对于行业的深度理解、长期浸淫,没有一定客户资源的,一上来就研发产品的,做原创产品,做自有产品,确实产品与市场上与众不同,也投入了巨大成本,但销量基本都很惨淡;最后都是赔几十万,大几百万离场。 而一上来直接从市场采购进行倒卖的,先不说卖得如何,至少即使最后做不下去了,他也不会亏太多的钱。 尽快离开那个糟糕的环境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国庆假期重读《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我对这话有了更深的理解。粗浅地说,

人会受环境影响,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里行为是不一致的。

在哪里工作,和什么样的人共事,这些外部的环境都会有意无意地形成输入,最终改变我们的行为。

比如,在家办公和去办公室办公,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家的效率肯定不如办公室高。家里一个人,自控力不强的话,很容易自我放松——躺到沙发上,把腿翘起来,打会瞌睡,刷会短视频。而在办公室,周围全是秩序井然的办公桌和电脑,还有噼里啪啦敲键盘的同事,受这些环境的影响和约束,我们会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

再比如,你在一家氛围不佳的公司里做事,人们喜欢甩锅,出个什么错,先忙着解释自己没问题,当初判断也很精准,然后绕很多弯子,做很多铺垫,遮遮掩掩地道出那是另外一个团队的问题。你觉得这公司文化有问题,不认同,但只要你不离开,一直还在这里泡着,不管你有多清醒,时间长了,做事的心气,以及思维方式,就会被这种文化影响。

特别是当一个人还没形成基本的价值评价体系时,周遭环境对他的影响更甚。所以,我一直认为,进入职场后的前十年,提升自己最好的方法是和更强的团队和更优秀的人在一起。好的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现在这个社会,除了周遭的物理环境,我们更多地被虚拟的网络世界包裹。比如短视频中,有很多热爱讲底层逻辑的博主在看穿本质,简化世界;还有一波看起来有钱但价值观单一的人在谈格局和逆袭,顺便晒自己的豪车和金链子。如果我们总被这种内容投喂,那可想而知,思考方式就会倾向于非黑即白。

我现在做产品,做公司,深知这话的意义。我塑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那用户便会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和创造,这个环境,直接决定了大家长成什么样子。比如我们的几个内容产品,我一直和大家说,要用思辨、多元和乐观的视角思考问题、理解世界。我们不会劝说你没事摸鱼、无止境地吐槽老板。相反,我们觉得,不管怎么样,还是应该做点事。

这是个氛围问题。如果大家在一块只是吹水,只是基于简单的逻辑讨论问题,寻求自我安慰,那就没什么意义了。这种圈子趁早离开就好。我们无法选择出身、外貌等,但我们永远可以选择环境。

人会被环境影响,这是“人是环境的反应器”的一个理解层面,如果仅仅聊这些,那今天这篇文章都没必要写了,我想大家早就想到这一层了。

另外一个层面,要反过来看,你和你的双胞胎弟弟虽然都成长于同一个家庭之中,但你俩的性格却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因为环境类似,但内核却不一样。

上次直播,和二爷聊职业选择,他问我当年从一个小城市来到北京,从外行跨入到计算机领域,是不是有很多随机的因素?如果再重来一次,如果某个随机的因素变了,是不是我可能就回老家干其他事了。

很好的问题。我回答说:不会。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自由,喜欢编程,喜欢大城市,这是我的内核,内核决定选择。

有时候,我们身处环境之中,会被环境裹挟。比如在学校,不管喜不喜欢这学科,就是想拿第一名。在公司,不管喜不喜欢当下的事儿,就是想干好,想证明自己可以,想获得别人的认可,想挣钱。但这种依靠外部刺激的驱动显然是没有长期战斗力的。

到一定的阶段,我们必须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剥离环境的因素,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干什么。

我把它称之为寻找内核的过程。

这一点,尤其重要。我同事小盖曾经写过一段话:

“当一个人想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大致这辈子想做什么事情时,他的内心便会安定下来。要不然,就会有种漂着,没有准心和定力的感觉。”

我去年,知道了自己是个吭哧吭哧做事的人,不是八面玲珑、会来事的那种。怎么讲呢?这种性格,是优势,也是局限所在。但想清楚这点,我会有那种“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通透感,不至于在纷杂之中迷失自己。

普通人创业,初期必选“贸工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