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清单来了——九年级上册《乡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作用)
助学资料
1.作家作品
余光中(1928-2017),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诗人、散文家。因《乡愁》一诗被称为“乡愁诗人”。
代表作品: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诗歌《乡愁》《等你,在雨中》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
作品风格:他的诗歌题材丰富,形式灵活,风格多样。其表达意志和理想的作品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柔绵。
2.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余光中选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余光中小时候在外求学,需通过书信与母亲联系;婚后赴美读书,与妻子分居两地,需通过轮船返台;1958年,母亲去世,阴阳两隔。
由于历史问题,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绝音讯,漂泊在孤岛上的余光中倍加思念祖国大陆。
这首诗就是饱尝乡愁之苦的诗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于1972年在台湾的寓所创作的。

文本解读
1.“乡愁”指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
标题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对象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简洁醒目。
2.“小小的” 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小小的”来形容邮票,极言邮票而积小,看似轻描淡写,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同时,叠词的使用,使诗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显示出典雅的风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使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统一。
3.“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将“乡愁”比作“邮票”把无形的乡愁化为具体的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时候的诗人的愁思之重。
4.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将“乡愁”比作“船票”,寄托了对爱人的思念。“船票”与上面的“邮票”相互映衬,具有对称美。
5.人到中年,母亲已离开人世,“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表现了一种天人永隔的无言悲痛。
6.一个“外头”,一个“里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外头”与“里头”的距离,是生与死的距离,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哀悼与无限怀念,诗人个人的“乡愁”发展到了顶点。
7.诗人用“浅浅的”形容海峡,包含了哪些意味?
海峡浅浅,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海峡浅浅,隔不断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思念;海峡浅浅,然而阻隔了台湾与大陆的血肉联系,实在令人痛心。
8.“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何理解结尾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拓展了诗意,升华了主题,韵味悠长,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主旨归纳
这首抒情诗,诗人从广远 E的时空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个具体意象,把思念亲人、眷恋故土的情怀倾注主于笔端,表达了思念亲人、眷恋故土、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重点难点解析
1..诗人为什么要选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达“乡愁”?
“乡感”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要想在诗歌中将它表达得生动感人,就要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巧妙地找到了最能体现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正是因为这些独特意象的使用,才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事物,进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使这首《乡愁》具有了激荡、震撼人心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2.诗中四个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数量词和形容词有什么特点?在诗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词语表达效果).
诗人使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来修饰意象,这些词语由面积小、程度轻,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之上,既突出抒写了乡愁,又使全诗层次清晰,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乡愁》这首诗除了意象的选择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外,其形式美也令人瞩目,试结合诗歌进行探究。(诗歌形式特点)
探究 ①结构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的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诗歌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又有参差之美。
探究 ② 音韵美。《乡愁》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上,其中的“乡愁是……”与“我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节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四个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加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拓展积累
表达乡愁的古诗词名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4.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6.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考点解读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提问方式:
1.诗中的 xx(形象)指什么?
2.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或作用)?
3.分析诗中 xx 意象的作用。
方法技巧:
采用“两步走”的思路。第一步,找名词,寻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寻找诗歌中的意象时,我们可重点关注名词,特别是那些寄托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名词。
第二步,析特点,说作用。
分析意象的特点,首先,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词,把握其外在特征;
其次,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分析意象被赋予的特定含义,挖掘其内在特征。
诗歌中意象的作用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多个意象组成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烘托人物的节操或性格;表达人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