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听就可以学会外语了?!
学习过程中到底要不要输出
按照KRASHEN那一派的说法,你只要有足够的输入,就够了,不需要输出了。简而言之,大量的听,不需要开口。
从我的经验论来看,这要看阶段,如果你刚刚开始学,语素积累很重要,即你要知道这个语言,听起来是怎么样,它的flow是怎样。这些,如果一开始你就掰开、掰细学,一定是没法悟到的。这是一种感觉,很玄乎的感觉,但是我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就亲身经历过。所以,一开始,不要太急功近利,大量的输入input是语言开始的非常重要的一步。但是输出,即output也不是一无是处。
毕竟,大多数人是在课堂学习语言的,你要是完全不说,老师怎么知道你会还是不会。当然,不开口,也还是有很多方法知道你有没有学会的。比方说,让你做选择题,我说,你做。这个方法,TPR, TOTAL PHYSICAL REACTION, 其实在初级、低龄儿童教学中还是很常见的。所以,如果你的学习阶段还在比较初级、或年龄不是很大,不用太强求output,是比较合理的。
但在学习进入状态后,output输出还是必要的。SWAIN那个学者,特意调查了加拿大的一个浸入式学习。其实就跟现在的一些外国语学校类似,即所有课程都用外语,用外语学学科知识,即用外语学数学、地理、物理。这类型的课程,就没太强制学生一定要做特定的输出output,这个学者后来发现,这些在浸入式课程的学生,他们的语法还是有很多问题,缺s,没有ing。其实,当时在看到这个研究的时候 ,我还是非常激动的,因为当时就在做类似的浸入式项目,但是就不是全天的。当时的我,虽然非常赞同这个理念,即语言是工具,用起来就行,不用刻意学习。但自己实际接触后,又感觉理论和实际相差太大。首先,英语对孩子就是一个新事物,那么多新单词、新句型,然后,知识也是新的。所以在这种课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其实是面临双重挑战的,语言层面、认知层面,总得先听懂上课内容,再学习学科知识吧。所以,为了让孩子能学得会,迎合他们的实际语言水平,学科上的内容在认知层面就降得特别低。所以,一个本应该学习5年纪内容的孩子,极有可能孩子还在折腾3年纪的东西,因为语言太难,听不懂啊。其实,很多学科类的英语,跟平时口语也不太一样,所以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学科知识,老师还会简化语言,这样,孩子们接触的语言也非常有限和贫乏,于是在这种畸形的环境下,学科知识也学不好、语言也学不好,完全是个死圈,而且如果还不是全天的,哎,简直误人子弟。所以,不要相信那种双语教学,只是理念好听,实际情况,一塌糊涂。其实想想道理也很简单,语言和思维是挂钩的,比方说,你的思维因母语已经到达10级,但外语只有2级,所以你用外语学习的内容绝不会比2级高,但那时的你,一定会觉得学得内容很幼稚。但如果把内容调整到你正常的10级,但语言层面,你又觉得是天书。所以,这就是个悖论,可以吹得天花乱坠 ,但就是无法落地。说一下我当时的实际感想,因为要全英文,但又要学生听得懂,所以只能把教学内容变简单,于是,用全英文教着和他们年纪不符的内容,真的太变扭了。同时,因为每周只有几个小时的课程,所以学生学得不伦不类。他们有学会吗?学会了,我教的都会了,毕竟,我是个非常好的老师,我的学生,在我的忽悠下,也非常优秀,但是,他们学的东西对吗?或者说,他们学的课程是科学合理的吗?不,完全是乱七八糟。所以,那时的我,一直 处于非常混乱、痛苦的状态,一直在想,我到底有没有教会他们英语,哎,现在,再思考这个问题,我依旧没有答案,但至少知道,当时的课程是有问题的,但是因为利益,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都是不可信的!没有好机构,只有好老师!
说的有点远了,还回到SWAIN,她认为output非常有必要。首先,你只要用了,才知道你知道的对不对,这样你才能知道哪里你还不会,然后,你会去讨论语言,这也更有助于与语言的掌握。她把这个叫做languaging,其实就是类似,你说,不对啊,你刚刚说这个缺主语,你用的时态不对,这其实就是用元语言去理解、剖析语言。其实这个languaging,中国学生是非常擅长的,毕竟大家很多英语课就是这么过来的,但这些,说实话,其实都是一开始那些专门研究语言为了方便研究而制定的,很多规则,也是研究大量的语言素材,总结出来的,但现在有点矫枉过正了。有些人把这些当成“语言就该这样”的定律,所以有些时候,在听到一些语言现象的时候,会质疑说话的人,而不是规律本身。如果说话的那个人,是个语言学习者,那犯错几率比较高,我还可以理解,但很多时候,有些人会对一些母语者直接质疑,觉得他们说的不对、有问题。记得有一次,有人直接问一个英国外教一个单词的发音,还硬说中国大家都是这么教的,让他上课也那么教,哎,你看,这真真是把一个正确的非得中国化。而且每每这种类型的人,都非常固执,觉得老师就是这么教的,而且普遍,这些人,本身语言学得并不好,半瓶水晃啊晃。最无语的是,为了不出现客诉,那个外教竟然照做了,真的是哭笑不得。所以,在有时候听原版材料的时候,如果听到的和你知道不一样,请不要觉得是他们错了,语言本没有对错,只是就这么存在了,我们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一定不要固执己见地认为自己学的都是对的。黑人群体,他们很多语言,和我们学的就不一样,但就语言本身来讲,它就是对的。很多时候,就是你用的衡量标准,如果你用白人的英语,去衡量黑人的英语,那他们当然是错误连篇,但这非常不公平。就好比你用普通话的标准衡量苏州话,那苏州话没啥是对的了。
说到这,我还想说一个问题,就是口音。很多人说,我好像学美语,我就想说英音,但说实话,国外各种口音,虽没有中国方言那么五花八门,但也是非常多的。所以不要太纠结,如果你真的想学某种类型的,就主要针对那些语言素材做强化练习。最烦遇到非常挑口音的,记得有一次,又是一个半瓶水,指着一个英国外教跟我说,他不是英国的,我要英国外教,我当时真的欲哭无泪,护照我都给看了,那个人还说,不对的,他口音完全不是英国的。当时掐死他的心都有了。所以,我现在最怕遇到半瓶水,以为自己知道点,又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所以现在,我一般处于不解释,因为解释这类人也听不懂,真正的对牛弹琴!!
说回来,output很重要,但就像SWAIN那个研究说的,output不是那种机械化的练习,需要是带有交流目的的运用。人家SWAIN这一点说的非常明确,那种drill,即死板的,类似语法书上的练习,你说一句,我说一句,那种不是我们要的有效输出练习,需要是用交流目的的,即communicative,比方说问路啊,买东西啊,其实这个说法也有很大的bug,下次说到教学法的时候在详说,但SLA,这潭水,真的很深,反正我是还没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