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2万套保护性耕作农机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报告

一、项目基本概况
1、项目名称:年产2万套保护性耕作农机具项目
2、建设单位:XX机械有限公司
3、建设性质:新建
4、建设地点:XX市XX经济技术开发区
5、项目占地面积:项目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0平方米。
6、项目投资:本项目拟总投资30000.00万元
7、项目建设内容:本项目产品为保护性耕作农机具。达产后规模将达到年产2万套。拟建1座生产车间,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拟建1条生产线,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拟建1座综合办公室,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拟建1座停车场,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结构形式均采用轻钢结构,基础形式均采用独立基础,内墙面白色喷涂,地面为防滑卫生地面。拟进行场区地面硬化工程,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拟在场区内空地处及各建筑物之间的空地进行建设,采用水泥混凝土进行铺设。
二、项目背景
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根据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的通知(农机发[2020]2号)文件中指出,东北四省(区)要把在适宜区域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久久为功。省级政府和市县政府要成立负责同志牵头的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领导小组,建立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组织制定行动方案,明确重点实施区域、主推技术模式、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做好相关资金保障和工作力量统筹。
农业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提出力争到2030年,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实施黑土地保护面积2.5亿亩,基本覆盖主要黑土区耕地。通过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将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以上。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支持保护性耕作等绿色高效技术的示范推广。
三、项目市场分析
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分类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根据保护性耕作的特点,由于它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针对保护性耕作的基本要点,也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代翻、化学除草。
根据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可以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划分为3种类型。
①以改变微地形为主: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垄作区田、坑田等;
②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包括等高带状间作、等高带状间轮作、覆盖耕作(包括留茬或残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等;
③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等。
2、保护性耕种前景分析及预测
东北黑土地每年的粮食产出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由于过度开发、持续耕作,曾经肥得出油的黑土地正在变“瘦”变“薄”,黑土地的保护刻不容缓。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是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它的形成极为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400年。
全球黑土区仅有三片,分别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畔、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国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北大仓”。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黑土区耕地长期透支,地下水超采严重,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
据监测,近60年来,东北黑土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50%。目前,东北黑土区耕地的黑土层平均厚度只有30厘米左右,比开垦之初减少了约40厘米。部分坡耕地已变成肥力较低的薄层黑土,有的甚至露出了底层的黄土,成为老百姓俗称的“破皮黄”黑土。
为保护好珍贵的黑土地,此次《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将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玉米生产作为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重点,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经过持续努力,保护性耕作成为东北地区适宜区域农业主流耕作技术,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能够实现作物稳产高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它的核心要求是在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秆覆盖情况下进行少免耕播种,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
根据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监测,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5年后,表层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0%,10年后增加21%,15年后增加52%,有机质含量从每千克28.28克提升至43.02克。东北地区监测显示,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农田扬尘35%以上,减少地表径流40%~80%,每亩可节省作业成本50元以上。
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大,黑土地退化成因复杂,保护治理任务艰巨。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不能平均用力,要突出重点区域,推进连片治理,做到建一片成一片。为此,《行动计划》提出组织整县推进、强化技术支持、提升装备能力、壮大实施主体四项具体举措。
我国是主要干旱国家之一,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旱作农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0%,保护性耕作是改善旱区生态环境、增强抵御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据农业部农机化司透露,农业部除对已经启动的北方8省(区、市)38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县继续投入,扩大示范规模外,又新增了20个项目示范县。这58个示范县涉及北方13个省份,示范面积达192万亩。目前,我国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刚刚开始,随着推广面积的扩大,对保护性耕作机具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这就为我国农机企业创造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
保护性耕作机具成为市场需求的新动能,呈现可持续增长态势,并且引领农业机械化由过去多机具、多作业环节、多次作业,转变为少投入、少机具、少作业环节、少作业次数、少耗油,形成了轻简化、生态化的机械化新路。
为提升装备能力,开展高性能免耕播种机核心部件研发攻关,提高国产机具制造水平;根据不同区域、作物特点,优化保护性耕作装备整体配置方案,制修订一批相关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鼓励免耕播种机等关键机具制造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农民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由此可见,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前景非常广阔。
四、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6803.90万元,利润5545.29万元,投资回收期6.41年(税后,含建设期1年),投资利润率18.48%。
本项目建设充分符合项目建设所在地发展要求,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机行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壮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就业岗位300个,减轻社会就业压力。项目投产后,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劳动力,可带动上下游生产企业的发展。
此报告为公开部分,需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银行贷款、投资决策等用途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和仕咨询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