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终结单位设定】科技、智慧和不断地进取:企业级航空母舰

【基本信息】
名称:企业级核动力航空母舰(Enterprise-Class Nuclear-powered Aircraft Carriers)
所属阵营:同盟国联军(Allied Nation)
舰船类型:航空母舰
舰船型级:企业级(Enterprise-Class)
舰船分级:精英(主力舰、舰队旗舰)
研发商: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泰雷兹集团、日本海事联合公司
生产商:纽波特纽斯造船及船坞公司、罗塞斯造船厂、横滨矶造船厂

【性能数据】
排水量:65420吨(标准)、77240吨(满载)
长:300米
宽:38.24米
吃水:9.98米
动力:360000匹马力
动力系统:
1×核-燃联合动力包(每个动力包包括1座A4W压水反应堆和4台LM-2500燃气轮机组)
IPS船舶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
1×AN/MHD-21螺旋式电磁流体推进系统(双轴双舵)
航速:34节
航程:无限/27节
编制:1200人(包括航空人员)
舰船主系统:
整合式舰船域控制系统(Integrated Ship Domain Control System,ISDCS)(核心+接入双层架构)
“宙斯盾”舰船综合作战系统(Baseline 9C)
同盟国联军全域联合指挥系统(A.N.I.C.S)
船电系统:
1×AN/SPY-1D(V)3DS波段无源相控阵雷达系统(4×固定式阵列天线)
2×AN/SPS-67(V)3平面搜索雷达
2×Decca Bridge Master E航海雷达
整合式舰载火控系统【3×近防系统火控雷达,1×整合照射雷达】
1×AN/SLQ-32舰载电子战系统
AN/USQ-89舰艇数据多重存取系统(SDMS)(SAFENET光纤总线)
协同作战能力(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CEC)终端
集成舰桥系统(Integrated Bridge Systems,IBS)
集成舰载网络系统(ISNS)
航空数据管理与控制系统(ADMACS)
自动后勤信息系统(ALIS)
气象信息系统
1×战略卫通天线
舰载声呐系统:
1×AN/SQS-53C数控主/被动舰壳声呐系统
舰载武装:
3×密集阵近迫武器防御系统
5×MK-41通用垂直导弹发射系统(8单元标准,热发射模式)(共5个模块,40个单元):
【可装填“冰冻地球”多用途低温导弹、“方阵”多用途微型导弹、“维纳斯”空对地导弹、“美杜莎”主动增程型防空导弹(ERAM)】
(注:导弹垂发系统的装填方案可依据作战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此处仅提供一种示例方案。)
1×AN/SST-25“墨丘利”天基卫星打击系统上行链路终端(旗舰级服务器机组)
“雷神之锤”气象打击引导信标(搭载在舰载机上)
2×324mm三联装鱼雷发射管
2×烟幕弹发射器
舰载综合诱饵系统(Shipboard Integrated Decoy System,SIDS)
舰载机(标准容量约72架各类飞机):
3个VFA战斗攻击机中队,单个中队4架FAV-47“黑鹰”重型多用途短距/垂直起降隐身战斗机和8架MQV-97“黄蜂”中型多用途短距/垂直起降无人隐身战斗机,共36架。
1个VAW预警机中队,单个中队3架E-2D“先进鹰眼”预警机,共3架。
1个VAQ电子战机中队,单个中队6架EAV-38G“蜂鸟”重型短距/垂直起降电子战机,共6架。
1个HSC通用直升机中队,单个中队12架MH-60R“千里马”通用直升机,共12架。
1个HSA攻击直升机中队,单个中队12架AH-70“战鹰”武装直升机,共12架。
1个VRC运输机分遣队,单个中队3架CV-22B“鱼鹰”倾转旋翼运输机,共3架。
(注:舰载机搭载方案可依据作战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此处仅提供一种示例方案。)
舰船防护:
水下声学对抗系统(Underwater Acoustic Countermeasure System,UACS)
舰艇鱼雷防御系统(SSTD)
其它:
1×机动建设核心(舰载机快速组装、生产)
ISDS整合式防卫管理系统(仅主系统无响应时使用)
2×机库
1×拉降式直升机着舰系统
1×光学/雷达复合助降引导系统
3×C-13-1蒸汽弹射器
3×偏流板(JBD)
4×阻拦索
3×升降机
4×通勤小艇
4×救生艇

科技等级:10
价格:$2500
生产前提:盟军海军船坞+墨丘利卫星系统终端/防御指挥部/控制中心+科技中心
部署设施:盟军海军船坞
速度∶5(航母本体)、26(舰载机)、30(导弹)
作用∶制海/攻城/精确打击
耐久度∶1000(航母本体)、75(舰载机)
护甲类型∶重甲
射程∶30(母舰)/22(舰载机)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舰载机在海战中的作用逐渐超越了曾经的海上巨无霸---战列舰。在二战后盟军的联合演习中,当庞大的战列舰在舰载机空投的炸弹面前毫无反击之力的时候,盟军高层们意识到,一个由航空母舰主宰的海战时代就要到来了。而这最终促成了盟军作战序列内大批战列舰的退役,以及新型航母的大量下水。不过,由于在第二次超级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应对苏联的可怕攻势,盟军像“下饺子”一般下水了大量的战列舰以和苏联海军对抗。这些如今已经过时的战舰很大部分都不算老旧,有些甚至连铆钉都没生锈。就这样把它们拆成废钢对一切追求效益的资本家们而言显然不是个好主意。因此,即便在时代的新宠儿---航母大量服役后,盟军也只是拆毁了这些战列舰中最老的那一部分,剩下的全都予以封存,留待将来启用。
回归正题,随着航空母舰逐步取代战列舰,同盟国海军多年来秉承的“大舰巨炮”思想也必须要随着航母的服役来个全面变革和升级。事实上,航母的出现不过是新时代海军战术思想变革的一种物质体现而已,同航母出现一样重要的,是海军战术思想和发展战略的大幅改变。这标志着现代海战将不再拘泥于主力舰之间在海面上的平面对抗,而是由舰载机、导弹、鱼雷、舰炮从水下、水面、天空所共同发起的“立体战争”。而这才是战列舰遭到淘汰的真正原因:她不能同时有效地应对来自立体战争的多维度打击。而航母,或者说,以航母为中心所构建起的航母打击群则可以有效应对。
海军作战体系的变革使得旧有舰艇的作战职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以战列舰为中心的旧时代海军作战体系中,驱逐舰的任务一般是侦察、反潜、巡逻、防空等杂活,而巡洋舰则主要用于破交保交的任务。然而,在以航母为中心的新时代海军作战体系中,凭借“导弹”这一新式武器的风光大躁,这两种中小型舰艇在搭载了足够数量的导弹武器后也同样具备了本不属于她们这一舰种的多任务能力和战斗力。现代导弹驱逐舰也能单枪匹马从远距离击沉一艘战列舰,其他的水面作战也是不在话下。而考虑到敌方航母和导弹的存在,对于同盟国海军而言,防空和反导的压力变得前所未有的繁重,这促成了搭载宙斯盾系统的防空巡洋舰的出现,这些搭载通用数据链的巡洋舰在专职防空的同时,也能作为编队防空的指挥和协调而存在,进而为编队的核心:航空母舰撑起一把强有力的防空保护伞,使得她可以专注于使用自己搭载的航空力量来摧毁敌人。
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变革还带来了被称为“分布式体系”的新作战概念。而具体到海军方面,则是著名的“分布式海上行动(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概念,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将大至航母小至护卫舰的海上作战单位当成一个个“网络节点”,并通过日益先进和普及的网络和数据链将每一个节点连接起来,进而获得一张覆盖整个战场的“协同作战网络。”藉由这张网络,各个节点之间可以通过便捷的协同作战,实现“1+1>2”的分布式杀伤效果。藉由分布式网络,兵力分散的海军舰队可以像过去兵力集中的舰队一样实现火力集中,这一方式能够有效地发挥同盟国联军的信息体系、网络作战能力强的优势,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方向、不同地点向对手发动攻击,而对手难以找到盟军兵力重点的打击方向和打击目标,甚至难以发挥弹道导弹打击的优势。此外,分布式节点的好处还在于,当有若干节点遭敌军打击而损失时,由其他节点传感器提交的信息也能保障整体的作战能力不受太大影响。进而赋予盟军海上作战网络以强大的生命力。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70年,同盟国联军正式展开了对新一代航空母舰的概念方案设计,项目被定名为CVX未来航母计划(CVX Future Aircraft Carrier Program),这一项目涵盖小型、中型和大型航空母舰,总共研究15个舰体大小不同的方案的船模水线性能,而起降方式则涵盖传统使用弹射器/拦阻索的CTOL、使用滑跃短距起飞/拦阻索降落的STOL、使用滑跃起飞/垂直降落的S/VTOL等三种,每一种方向又包含传统甲板布局与新设计之分。当时的CVNX总共有约50种设计方案,经过美国、欧盟、太平洋前线三方的综合考虑,最后达成一致的,是一种综合CTOL和S/VTOL能力,配属给战区前线部队使用的,采用核动力的弹射型航母,满载排水量约为7-8万吨级,舰载机联队扩展到60-70架,并要求具备更加强大的出动能力。除现有的作战要求外,同盟国联军还要求新型航母在飞行甲板、航空设施、电力供应及任务系统等方面能够适应新世纪要求,能够配合新型舰载机的使用,尤其是要求能使用无人作战飞机。

在明确了“我们需要怎样的航母”这一问题后,接下来就是将她付诸于实践。1972年5月,当伯瑞斯和莫拉莱斯在东乌克兰的冰雪丛林中艰难搜索着苏俄半机械技术的成果时,同盟国联军面向美国、欧盟、太平洋前线三方的国防工业承包商们,开始了盟军新一代航空母舰的招标。在综合了多项需求后,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泰雷兹集团、日本海事联合公司组成的“金队”在激烈的竞争中最终击败了蓝队,得到了这个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合同。而他们所提交的成果,便是今日盟军海上力量中最强大的量产型战舰---“企业”级航空母舰。
由于概念设计中明确了将要使用核动力的要求,因此未来下水的新式航母显然也要采用核动力。然而在这之前,同盟国联军没有一艘航母是采用核动力作为推进系统的。考虑到常规动力和核动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技术鸿沟,如果不经完备的测试就贸然将核反应堆装上战舰,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甚至威胁到战舰的生存。因此盟军最高司令部很快同意了建造一艘试验舰进行各种测试的提案,待各项技术趋于成熟后,再大批量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一型新型航母的命名,三家得标公司和盟军最高司令部都是绞尽脑汁,希望给这一型将是未来盟军舰队绝对核心的战舰起一个足够好的名字。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起名小组来负责相关的事项。最终,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举办的首艘新型航母开工仪式上,代表盟军最高司令部的官员正式宣布,将这艘“美丽而强大”的新式战舰命名为“企业”号(USS Enterprise,CVN-65),这一命名致敬了那艘首次击沉战列舰的航母,美国海军“企业”号航空母舰(USS Enterprise,CV-6),盟军希望这型战舰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继承前辈的荣光,开创新的未来。此外,新的“企业”还将是同盟国联军乃至世界上第一艘采用核动力的航空母舰。而按照舰船型级以首舰命名的惯例,这一型航母也随即被称为“企业级(Enterprise-Class)”。尽管“企业”号作为一艘试验舰,主要目的是测试舰上的A4W压水反应堆,以及作为人员训练舰帮助水兵们迅速熟悉这一型新型航母,并不会用于实战。但由于整体配置和后续舰艇相比差别不大,一般仍将其称为“企业”级的1号舰,而非太平洋前线更喜欢的“0号舰”。
企业号下水后,随即马不停蹄地展开了各种测试、验证和培训工作。为后续舰的建造收集着各种数据。到了1980年,各项数据收集完毕,各类技战术指标趋于稳定的企业号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为同盟国联军验证核动力上舰的可能性,以及培养一批熟练的核反应堆操作人员。在这以后,企业级航空母舰的大规模生产终于宣告开始。

企业级航空母舰主要沿用了成熟的单体船型,不过考虑到部署于舰体后部的各类设备对舰体空间的需求,企业号在船体中后部安装有两个独立于主舰体的附体。两个附体长约100米,且仅在舰船的水线上部突出,在水线下部则通过预先计算好的最优水动力性能曲线与主船体融合。因此,即便具有混淆性,但企业级航空母舰的船体设计与外形上相似的三体船型并不一样。其侧面的附体并没有作为独立船体与水面接触,而是作为主船体的一部分,因此,这两者还是存在着本质区别的。不过,企业号经特殊变换的主船体-附体结构依然使她具备了部分三体船型的优点,比如较大的长宽比利于降低高速航行时的兴波阻力。两侧附体的设置还有利于本舰磁流体推进系统的进水口布置,藉由附体的穿浪设计得以有效地降低阻力。此外,企业级航母的要害部位全部布置在主船体内,利用两侧附体还能对主船体形成一定的掩护,大大提高了舰船生存性。
作为盟军建造过的吨位最大的航空母舰,企业级航母搭载有一座经过企业号测试,不断修改迭代的西屋电气(也称威斯特豪斯)公司A4W压水反应堆。单台A4W反应堆可以输出130000马力,可使企业级航母以最高时速34节的速度高速航行,且理论航程无限,添加一次核燃料可以使航空母舰连续运行20-25年时间。4台作为辅机的,由通用电气生产的LM-2500燃气轮机采用箱装体,高度模块化允许便捷更换。单台输出功率可达惊人的30000马力(22065千瓦)。为企业级航母提供了澎湃动力的同时,也为其兼容下一代高能武器如激光炮、电磁炮等做了准备。即便未能引入废弃锅炉组成燃-蒸循环,进而使得燃气轮机的效率能提高到50%以上,但考虑到蒸汽机体积庞大,单位功率小的特性,在寸土寸金的航空母舰上不适合使用,且多台燃气轮机的布置足以满足作战需求,最终计划的燃-蒸循环未能添加。
考虑到应用新技术的需求,企业级航空母舰采用了进阶版的新一代舰用推进系统---磁流体推进。与传统机械传动类推进器如螺旋桨、喷水推进器等不同,超导磁流体推进装置是根据电磁学原理设计的,利用电磁力产生推力的舰艇动力装置。在磁场和电流的相互作用下,由于舰艇与海水之间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舰艇将获得向前运动的推力,且推力的大小与磁场强度和电流大小的乘积成正比。企业级航母在其附体前端设置有磁流体推进系统使用的进水口,海水从这里吸入动力腔后会通过中部由线圈驱动的电磁螺旋,再从舰体后部喷水口喷出,进而赋予舰船以可观的加速度。
除主推进系统外,企业级航母还在舰体侧面配备了侧向磁流体推进器,通过一条和主通道连接的歧管和共用部分推进设施,侧向推进器得以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实现单个推进器推进功率150千瓦的预定目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磁流体推进系统主要依靠加速线圈产生推力,这就使得采用磁流体推进系统的舰船可以极为灵活地调整推进方向,只要变动流经电路的电流方向就能实现翻转推力,从而迅速地实现从前进向倒车的转换。而通过增强一侧电路的电流就能实现左右转弯,通过两侧电路电势差的变化就能赋予舰船不同的转向推力。便捷灵活的动力方案使得企业级航空母舰具备原地360度转弯的灵活机动能力。
即便企业级的舰载核反应堆动力澎湃,但考虑到舰上设备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电老虎,即便是A4W这样的大功率核反应堆对于“嗷嗷待哺”的船电系统和推进系统而言发电量依然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同苏联人的无畏级直接简单粗暴地安装第二座反应堆不一样,企业级对此的回应则是采用综合电力系统(IPS)以优化舰船的电力管理,减少电力的无谓损耗。
综合电力系统(IPS)将传统舰船机械推进系统和电力系统合二为一,通过舰船电网为推进系统、高能武器系统、通信、导航与探测系统等提供电能,实现全舰能源的统一供应、分配、使用和管理。
通过采用综合电力系统,企业级得以降低原动机的噪声信号,提高自身的低可探测性。而可采取灵活方式布置的发电机组更是可以降低在舰船遭到攻击时原动机同时损毁的概率,提高舰船生存性。除此之外,采用综合电力推进的推进系统还能提高舰载燃气轮机的效率,其燃油消耗量会较未采用IPS而安装相同原动机的战舰下降10%到25%不等。
尽管单从推进效率来看,IPS不如由发动机直接转动推动轴的方式高。但它可统筹管理推进系统和其他舰上设备所需的电力,从整体使用效率看完全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更何况出于系统集成的需要,企业级的IPS本身也早已和整合式舰船域控制系统(Integrated Ship Domain Control System,ISDCS)整合,ISDCS是一个高度集成的机电设备控制系统,它可实时掌握全舰电子设备的详细信息,从而灵活调整电力流向,比如在全速航行时,ISDCS会安排一些不必要的设备以低功率工作或休眠待机以减少耗电量,再将电量用于推进系统;而在战斗状态下,ISDCS会适当减少无关设备的用电量,而将电量用于舰载武器系统。在总发电量不变的情况下灵活调配各系统用电,确保整体效率最优。
随着武器技术和诸如分布式海上行动等作战概念的不断发展,现代战舰不再追求厚重的装甲或多层水密隔舱防护。其一是因为在高速高杀伤力的导弹面前,厚重的装甲不仅很难起到完善的防护作用,随之而来的重量增加还会进一步拖慢舰船的速度,降低其机动性。其二是根据盟军现在遵循的“分布式理念”,航母也好,驱逐舰战列舰也好。她们的本质都是用于实现某些作战任务的“功能平台”。而随着武器系统的集成化和愈加昂贵,交战距离的普遍延长,现代的盟军战舰逐步演变成为了“搭载武器系统的特定海上平台”,在这一思想下,一艘舰船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其搭载的武器系统,而非舰船本身。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在现代超视距海战的背景下,盟军舰船普遍不太重视被动防御,但企业级航母由于其“海上飞行基地”的特殊作战需求使得她被动地拥有了相比一般盟军舰船强大得多的被动防御能力。为了支撑沉重的飞行甲板,企业级航母的两侧支撑壁足有40mm厚,而且还分割成了遍布舰体两侧的隔舱来分散压力,而考虑到现代钢材远比过去战列舰时代的钢材优越的机械性能,其防御力也不可小觑,更别提舰体中后部被额外附体所保护的反应堆舱、设备舱等部分厚达65mm的装甲防护。此外,企业级航母为了承载舰载机,以及满足舰载机短距/垂直起降的要求。其甲板厚达200mm,论等效已经可以与某些战列舰相比较。而除了装甲外,更别提遍布全舰的上千个水密隔舱,赋予了企业级航空母舰远比一般盟军舰艇强大的生存能力。
然而,在立体战争概念得到巨大发展的今天,光有被动防护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能够有效应对水面、水下、空中、电磁四个方面的立体防御手段才能护自身周全。企业级航空母舰可通过舰载机、舰载VLS搭载的各类导弹、舰载近防系统对来自水上、水下、空中等多个维度的各类来袭火力进行有效应对;通过舰载机撑起的早期防空圈对来袭火力进行预警,通过标准-2防空导弹对来袭火力进行远程拦截;通过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导弹对中近距离目标进行精确打击;通过“密集阵”近防系统(CIWS)的M61A1型6管20mm火炮来拦截极近距离目标;最后的舰体装甲则与来袭火力进行零距离对撞。此外,为应对电磁领域的新兴威胁,企业号还搭载有电子战系统和各类主/被动诱饵对来自水上、水下的各类来袭火力进行全领域范围内的干扰、欺骗和压制。通过这套设计精巧,环环相扣的远距离、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企业级航空母舰有能力应对所有威胁。
针对神出鬼没的苏联潜艇,企业级航母也并非毫无准备。考虑到舰载VLS可搭载“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对敌方潜艇进行打击外,企业级航母搭载的直升机中队也能换装反潜设备执行反潜任务;而且反潜并非企业级航母的本职工作。因此,企业号本舰未搭载其他硬杀伤手段,而是主要通过声学原理来对敌方水下兵器进行各种诱骗。这些诱骗措施包括拖曳式鱼雷诱饵、自航式鱼雷诱饵和噪声干扰器等。出于系统集成的要求,所有这些或主动或被动的软杀伤诱饵被全部整合至舰载综合诱饵系统(Shipboard Integrated Decoy System,SIDS)中,在通常作战时交由舰载主机统一管理。
企业级航母的声学诱饵主要分为主动诱饵和被动诱饵两种,前者通常安装在舰船侧舷的特种发射器上,在入水后即开始对敌方水下武器进行一系列干扰,常见的方法比如模拟本舰的声纹信号使敌方鱼雷偏离目标。后者则通常安装在舰上,采用播放噪音等方法干扰对方声学传感器。
虽然企业级不以舰载导弹见长,但完全抛弃导弹也肯定不是一个好主意。因此,为保证航母的基本多用途能力,企业级航母在其舰体后部侧面安装有40个单元的MK-41通用垂直发射装置。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导弹储运/发射装置在前型MK-26发射装置的基础上提高了火力并降低了全寿命周期成本,还能增加大约50%的贮弹量。MK-41能够装填同盟国联军作战序列内绝大多数的舰载导弹,可装填“冰冻地球”多用途低温导弹、“方阵”多用途微型导弹、“维纳斯”空对地导弹、“美杜莎”主动增程型防空导弹(ERAM)等盟军现役导弹。由于采用的导弹均为来自盟军联合作战体系中的成熟货架产品,因此在价格低廉的同时仅需简单的修改就能完成与企业级航空母舰舰载火控系统和雷达系统的整合。
藉由盟军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企业级航空母舰在拥有各类高性能舰载机的同时也能得到各种轨道卫星的支援,比如在盟军支援体系中广泛应用的AN/SST-25“墨丘利”天基卫星打击系统上行链路终端。通过舰体自带的战略卫通天线向位于LEO的解密卫星发送一个坐标,经过验证和解密后,这一信息将会被发送至位于同步轨道的打击卫星,重达四百吨的打击卫星将会发射一根用于精确打击常规火力难以触及(被坚固掩体覆盖),空袭难以实施(难以确保制空权)的纵深目标的大质量钨棒,这种金属棒能以39000公里每小时的惊人速度冲破大气层,然后依靠其本身质量和重力对目标实施打击。由于在再入时金属棒的外部会遭剧烈摩擦形成的高温烧蚀,导致金属棒的周身会被一层火红色的等离子鞘层所覆盖,整体上看就像从天而降的一道火红色光束。受限于盟军运载火箭的运力,打击卫星搭载的标准金属棒质量并不太够,通常在其撞击地面之前通常就会被大气烧蚀干净,不过以几乎相同速度坠落的超高温等离子体还是能给地面单位带来极大的杀伤。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级航空母舰所请求的天基打击通常都属于这一类型,不过在获得进阶许可后,也能越级授权卫星发射质量更大的加重型钨棒,进而给敌方目标带来更加巨大的损害。
企业级航空母舰在其舰艏球鼻艏内搭载有AN/SQS-53C数控主/被动舰壳声呐系统。AN/SQS-53C是企业级航母的主要声纳,它能够同时主动(发射自己的声纳脉冲)和被动(听其他船只发出的声音)操作。当作为主动声纳使用时,AN/SQS-53CC有多种模式,包括表面导管、底部反弹和收敛区,这取决于目标和普遍条件的选择。除潜艇搜寻外,AN/SQS 53C还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内搜寻水面舰艇的声音特征。
有了先进的武器,自然还需要先进的索敌手段与其配合,才能达到消灭敌人的最终目的。企业号搭载有先进的AN/SPY-1无源相控阵雷达系统,它采用4面天线阵的构型,使用在探测距离和分辨率之间折衷的S波段。其对高空目标的侦测距离最远可达450千米,可同时追踪200个以上的目标。两座搜索雷达和航海雷达则作为主雷达失效时的补充,使得舰船依然能保持正常航行。此外,企业级航母还实现了火控雷达系统的整合,除自成体系的密集阵近防系统外,全舰所有的火控照射雷达全都交由一个整合式雷达进行,极大地精简了机电组件,同时也使舰上的电磁环境为之一新。
在战场上,同友军间的协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一艘舰船的技战术水平多高,如果没有友军的帮助那最终也只能是孤掌难鸣。不论是旗舰职责还是自身需要,都必须要求企业级航空母舰得融入同盟国联军海军作战体系中。“人多力量大”,只有连同友军一起才能在战场上打出最凌厉的组合拳。
这要求企业级航母具备协同作战能力(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CEC)。
在新时代背景下,战斗兵器日益朝着智能化、无人化、协同化方向发展,而CEC的产生正是来源于新时代技术发展对海军战略战术提出的新要求。
通俗地来说,所谓的“协同作战能力”就是通过全域联合作战网络,友军各战斗单元都可以得到来自整个战区内所有单位传感器的信息集合,而不再是只能得到本地传感器的有限信息。通过复合跟踪和识别,战斗单元可以追踪并打击原本无法被探测到的目标,作战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说白了,CEC就是通过一个整体网络,将整个战区内所有的小至士兵大至航母的友军单位联系起来,实现作战资源的最大利用。
CEC通过实时、超视距、高速的分布式网络来共享各平台的传感器协同检测数据,具备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各协同作战平台采用独立的高容量并行处理算法来融合传感器数据,形成对战区情况的精确认知和高度协调。
利用CEC系统,友军各单位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可以摆脱过去作战中的一些限制。“解锁”更多的新战术。比如著名的“A射B导”战术。
像企业级这样的平台通过CEC系统获得了系统整体对抗的优势,主要包括扩展战场态势感知,地面、海面和空间传感器信息的共享扩大了探测范围。通过远程探测/精确跟踪,可更早做出发射决策,从而克服单平台传感器探测范围的限制,扩大武器的有效使用范围,具备从其他传感器提供的信息中进行打击的能力。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要求,企业级航母还可实现面向任务的传感器重组,由其中部分信息感知功能系统临时组成一个新的特定系统用以完成特定的作战任务,增强对作战空间的一致性理解,有效缩短系统反应时间,提高拦截概率。此外,由于CEC的数据共享允许局部无线电静默,分散的战斗单位由于具有相同的态势图,可以从不同区域拦截突防目标,增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战斗能力。在敌方实施干扰时,多传感器的组合可以维持战场态势图。总之,CEC系统的问世和大量推广将会把参战各单元进行前所未有的紧密连接,可谓是开创了战争的新纪元。
作为一艘航空母舰,企业级的主力作战武器自然是各类舰载机,其重要程度超过舰上几乎所有的子系统。航空母舰的职责就是为友军部队提供强大的航空支援,包括制空权的夺取,对舰攻击,前出侦查,防空作战等多种需求。
什么样的目的决定有什么样的装备,企业级航母肩负的任务功能要求她必须具备强大的航空支援能力。而航空支援能力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执行航空支援任务的主体:种类繁多的舰载机;二是保障航空支援任务能够顺利进行的各类保障设施。其中,前者可以通过更改上舰的舰载机种类、数量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后者在一般的服役周期内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正因如此,即使有多达数十种高性能舰载机可供选择,但企业级依旧在绝大多数时刻保持如下的舰载机配置:
舰载机(标准容量约72架各类飞机):
3个VFA战斗攻击机中队,单个中队4架FAV-47“黑鹰”重型多用途短距/垂直起降隐身战斗机和8架MQV-97“黄蜂”中型多用途短距/垂直起降无人隐身战斗机,共36架。
1个VAW预警机中队,单个中队3架E-2D“先进鹰眼”预警机,共3架。
1个VAQ电子战机中队,单个中队6架EAV-38G“蜂鸟”短距/垂直起降电子/支援战机,共6架。
1个HSC通用直升机中队,单个中队12架MH-60R“千里马”通用直升机,共12架。
1个HSA攻击直升机中队,单个中队12架AH-70“战鹰”武装直升机,共12架。
1个VRC运输机分遣队,单个中队3架CV-22B“鱼鹰”倾转旋翼运输机,共3架。
由于基于机动建设技术(Mobi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的盟军前线基地建设体系要求盟军现役装备必须要具备高度的通用性和可替换性。因此,盟军空军为恶劣前线战场环境研制的数种不依赖或少依赖机场跑道的短距/垂直起降战机和各类直升机无疑成为了企业级航空母舰选用舰载机的首选。此举一方面是因为专为海军开发一款舰载机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过大,而短距/垂直起降战机本身对跑道的需求就不是很高。加上盟军通用的标准机动建设核心内早已录入了这些战机的数据,尽管搭载在企业级航母上的次级生产模块只具备生产舰载机构件和组装现有构件的能力,而在有限的储存容量内再加入一型新型战机的全部数据显然是比较困难的。综上,盟军海军最后还是明智地选择了 “拿来主义”。此举还能进一步提高盟军空军和海军之间装备的通用性,对于后勤保障而言也是一件福音。当然了,海上作业环境和陆地机场环境毕竟还是有很大差别,因此,在企业号航母下水后不久,盟军空军迅速联合海军和洛·马、波音、BAE系统等企业展开了对各阵营的标准型战机(美国FAV-32“风暴之子”战斗机、太平洋前线FAV-47“黑鹰”战机、欧盟AV-8C“鹞”式战机)的改进和技术升级,包括起落架结构增强、耐高湿高盐环境涂料更换、着舰钩增加等。使得这些战机能够迅速适应海上环境。而考虑到提高通用性的客观需要,作为盟军海军通用舰船的企业级也只好迁就下这些娇贵的大小姐,因此,企业级航母的航空设施设计均按照最大冗余设计,目标在于可容纳盟军各国的主流制式战机。如此一来,处于不同海军作战序列中的企业级航空母舰也能随本国空军使用一样的战机(比如一艘隶属美国海军的企业级可能搭载“风暴之子”,隶属欧盟的可能就是“鹞”式战机),而不至于向他国购买能够搭载在航母上的战机。
商业趋势对军事技术的发展同样具备借鉴性。随着AI技术、大数据等先进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战斗兵器也在逐步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而飞行员作为高素质军事人才,其损失即便对于盟军这样财大气粗的国际性军事组织而言依旧是不可接受的。为了解决高性能高成本有人战斗机与低成本消耗性制导武器之间的矛盾,盟军空军提出了划时代的“有-无人协同作战(Manned-Unmanned Teaming)”构想。计划由一架高性能有人机指挥数架无人机参与战斗,无人僚机可通过Link-16数据链服从有人机的指令进行行动,通过编队协同支援有人机作战。并可通过全域联合作战网络在多个任务小组的其他机群间进行相互协调。
以上的构想催生了盟军的新一代无人机:MQV-97“黄蜂”中型多用途短距/垂直起降无人战斗机。该型无人机配备了最新的人工智能飞控,即便在没有有人机指挥的情况下也能根据自律算法或预设程序完成任务。在盟军构想的新一代空战体系中,一架安装了无人机支援系统的有人机将会指挥两架MQV-97“黄蜂”,形成有-无人联合作战编组。即使在GPS拒止环境下,这一组合仍然具备完备的编队协同能力。在这样一个有-无人联合作战编队内,MQV-97“黄蜂”可充当有人机的“眼睛”,传回交战数据并通过有人机的机载电脑加以分析,从而让人类驾驶员能够快速获取实时战况,并根据战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同时也可直接充当空战主力,在协同人类驾驶员的指导下拥有足以和敌方主力战斗机匹敌的实力。
除去舰载机外,企业级的航空设施也是可圈可点。企业号采用直通甲板布局,前部为部分不能进行短距/垂直起降的舰载机(比如E-2D“先进鹰眼”舰载预警机)配备了两部加长型的C-13-1蒸汽弹射器,后部也为她们设置了4道阻拦索。左侧设置了斜角甲板和额外的一条弹射器以提高出动率。舰体中后部则设置有供直升机起降的停机坪和侧舷升降机。为进一步提高出动率,企业级航母还采用了新颖的“一站式保障”法。这种启发自F1大奖赛的保障方法在飞行甲板设置有多个保障站,战机可在这里进行同时进行燃料和弹药的补充、小型配件的更换,从而大大缩短了舰载机整备的时间,提高了整体出动率。
即便有了企业号的验证在先,采用大量先进技术的企业级的建造进程依旧不容乐观,早期的数十艘航母均存在大大小小的不同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级航母的建造进程。即便在苏联舰队已经兵临华盛顿城下时,盟军依旧只能调来两艘企业级来保卫他们的首都。很多人认为,如果盟军当时能调来哪怕多一艘企业级,战况都将大为不同,华盛顿也许能坚守更长时间。不过正如“战争是科技发展的最好催化剂”所言,严峻的战争形式促使在前几艘企业级航母服役进程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被解决,进而大大加快了企业级的生产进程,早期盟军为方便这一型排水量达6万吨的大型战舰在前线海军船坞中的生产所采用的各种模块化设计和妥协也终于起到了它们应有的作用。在现代技术加持下的盟军船坞以下饺子一样的速度建造着这型无论是技术密度还是建造难度均远高于战列舰的新式战舰。数量逐渐增多的企业级也开始活跃在每个战场上,一个个航母战斗群被组建起来并随即开赴前线,参与到对苏作战当中。在随后的战争中,企业级航母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良,包括使用电磁弹射器替换掉蒸汽弹射器,使用AN/SPY-6双波段雷达替换原来的无源SPY-1,为舰载机动建设核心加入了智能损管机制使得航母可在不依赖船员的情况下进行自我修复,将密集阵CIWS替换为“类星体”近防激光等。这些改良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级的技战术能力,进而让她有底气面对更加残酷的战场。
作为被整个盟军寄予厚望的舰队核心,企业级核动力导弹航空母舰最终凭借其铺天盖地的 “蜂群”、强大的航空支援能力和沉甸甸的战功最终证明了自己无愧于“进取”之名。整个三战期间,蓝白色的巨大舰影伴随盟军舰队四处征战,向世界宣告自由雄鹰不屈的抵抗意志。舰队行进到哪里,哪里就能看见舰载机编队掠过长空的身影,它们为盟军制空权的夺取和维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对于盟军的敌人而言,这些浮动的海上空军基地的出现,往往代表着铺天盖地的机群将临,随之而来的就是精确而致命的导弹攻击。然而,即便是航母这样的庞然大物也难逃心灵控制的影响,在心灵终结战争期间,不少企业级航母被迫屈从了尤里的意志,成为他称霸世界的爪牙。舰体侧面已经漆上了紫色标志的企业级航母战斗力依然无损,在统合心灵的加成下甚至犹有胜之。而随着焚风反抗军的崛起,他们掌握的企业级航母在接受了全面升级改造后也被投入战场,曾经的同盟国最高技术结晶如今为另一批自由意志的捍卫者所继承,并在同为航空母舰的“利维坦级”上发扬光大。战争仍在继续,诸如“利维坦级”等更加先进的舰船也已经出现,然而以“企业/进取”之名缔造的传奇依旧持续着,直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数点关于企业级航空母舰的情报:
杀戮蜂群——凭借着数量极多的舰载机,企业级航母能够释放字面意义上足以“淹没”敌方防护最严密基地的舰载机集群,并凭借蜂群出色的多用途能力高效且精准地完成盟军交予他们的各种任务。
协同作战——同盟国联军先进的协同作战网络允许盟军进行前所未有配合紧密的高效作战。这使得企业级航母无论是在对海作战还是在对陆支援中都能充分地发挥出自身优势,为友军开辟一片可以随意行动的湛蓝天空,或是送来随叫随到的空袭支援。
舰队旗舰——作为盟军战区前线部队所能通过其模块化船坞建造的最大造物,企业级航母无疑是无可争辩的舰队核心。虽然她并非不可被大量生产,然而昂贵的造价和需要消耗的大量资源注定了她的稀少数量。也正是因此,配备给企业级航母的舰长和舰员无一不是训练有素,这更加奠定了企业级不可撼动的旗舰地位。
庞然大物——企业级航空母舰的庞大船体注定她不是一种敏捷或易于操作的战舰。尽管搭载了同样强大的动力系统,但她舰体的巨大尺寸依旧使得她不像中小型舰艇那样灵活,也就更容易遭到敌军的集火打击。因此无论情况多么极端,都请记住,这不是一艘能够单舰纵横大洋的战舰,要尽可能地为她配备护航舰队。

选中:
Aircraft Carrier responding.航空母舰报道。
Flight deck cleared.飞行甲板已清空。
Preparing jets for takeoff.准备舰载机起飞。
Pride of the Allied nAVy.盟军海军的骄傲。
移动:
Turning path.转向。
Slow and steady.稳扎稳打。
Hold the course.继续前进。
New heading set.已设置新航向。
Coordinates confirmed.坐标确认。
攻击:
Hornets in the air!漫天黄蜂!
Commencing attack run!发动攻势!
Release the swarm!释放蜂群!
NAVal air fleet engaging!海军航空部队出击!
We hAVe a target.我们有目标了。

【附加信息】
可以探测隐形单位 (范围10)
导弹在发射中和起飞前免疫伤害
可以自动回复耐久度
无法被劫持
免疫心灵控制
驾驶员无法被杀死
导弹可以被防空火力摧毁
舰载机消灭敌人时,航空母舰会获得其价格75%的经验值
舰载机发射的导弹可穿越爆裂屏障,但舰载机自身不能穿越爆裂屏障
可以在移动中攻击
可以发现伪装、隐形和潜水单位
外部结构损坏严重时,修复速度加快

文中引用的所有图片均来自:
https://t.bilibili.com/659559715147087878?spm_id_from=333.999.0.0
依旧是Douyao大佬的作品,不过仔细看了文的就知道我写的不是一个东西(不过同样欢迎大家去给大佬捧场,我这边就看心情吧)
图片仅供参考,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