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本UP科普视频的正确性

作为一个观众,大家也许不会较真,看视频就图一乐。但如果真的想学到点什么,就需要留意几点,这几点不仅是学习知识,也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品质。
1.质疑问题的假设和模型
UP的视频基本都是物理问题。真实情况通常都很复杂,因此研究物理问题,往往有简化的模型。例如,地球实际上不是球体,而是一个椭圆,但由于它和椭圆极其接近,因此可以简化成球体。在简化的过程中,就自然地引入了一系列的假设:例如地球的椭圆形和球体很接近。
我们之后的计算、分析,都是基于假设和简化模型;假设错了,结果就无从谈起。
科学界的著名错误假设:光在一种叫”以太“的物质中传播;
以往的人认为光和声波一样,是一种机械波,也就是必须在介质中传播的波,这一想法非常直观合理,因为我们只见过水里的波动。

因此人们假设我们的世界中充满着透明的”以太“,而光在以太中波动传播。

这一错误假设使得洛伦兹为了解释一些矛盾的现象,提出了洛伦兹变换。爱因斯坦分析后直接抛弃以太,发明了狭义相对论,才化解了这一矛盾。
2.质疑假设和模型的适用性
在一个合理的模型被提出后,人们倾向于类比套用,例如上文所提的光波与声波的类比。这一过程往往会出问题。如何判断呢,就是用理论计算去和实际观测去做对比,如果对的上,就可以先类比着用,如果对不上,就要怀疑有问题。举个例子,金属和非金属同样都能反射光,但是二者的原理却不甚相同,原因就是金属充满着自由电子、是个导体,而非金属不是。就拿我的视频举例子吧:人眼能类比成凸透镜吗?这个问题可以查资料思考下。
3.质疑理论与实际的误差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后,认为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是正圆形的。

但是经过一位天文学家第谷的多年观测,行星的到达时间与正圆轨道模型存在极为微小的偏差。他的学生开普勒认为,老师的观测非常精密,这一可以用”观测精度有限“解释的误差,应当另有原因。于是他经过分析,发现轨道应该是椭圆形的!他提出了开普勒第一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在椭圆轨道模型下,理论与观测完全吻合。

可见,敏锐地注意到误差,提出新的理论去解释误差、纠正理论模型的问题,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4.拥有靠谱的信息源
如果想学知识,百度百科可以说是差强人意,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我这里推荐一个国内能上的网站:bing国际版,搜英文(你能上谷歌当然更好)。

我们就搜diffraction(衍射),可以看到搜索出来的信息很清楚明了,也没有广告(笑)。

但是大家读非母语都很吃力,怎么办呢?强烈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自带谷歌翻译页面功能

翻译完成!是不是就能看了呢。偷偷说一句,UP读英文论文也是先翻译成中文扫一遍再看原文。

我们选择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点进去翻译页面


是不是很清晰呢?UP在视频最后都会列举视频所出现的物理名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如法炮制,搜索一下。这些都是比较靠谱的消息源~
5.拒绝人设崇拜
面对科学问题,一定要做一个”杠精“,”刺头“,给视频挑毛病,切忌看谁名头大就直接信了。UP在此宣布:从下个视频起,第一个挑出别人没挑出来的毛病来的、并在评论区指出的人将获赠UP专享头像挂件一个月,由本人自己充电兑付(笑)。

尾言:
当然,这一切建立在你掌握一定的基础上。所以说,如果真的想学一点,千万别以B站短视频作为唯一信息源,当个启发就好。
不过我尽量把科普做的简单一点,争取大家都能理解一部分。
完。半夜懒得接着写了(笑),最后再强调一下挂件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