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设计别话(三十五):入学以前,你什么也不是;毕业以后,你什么也不是!

2019-08-27 12:27 作者:三炮叁  | 我要投稿

昨天在空间刷屏时突然刷到了一张有意思的图,题目为“我的设计”,大图里面被分隔成了六张小图,分别对应着从大一到大五再到毕业后不同阶段时自己的设计作品。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对于设计这类陌生的专业你一无所知,一开始的作品大大多数停留在日常的认知范围内。

慢慢地,你开始接触自己当时选择的这个又爱又恨的专业,不管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也好,还是被周遭亲人和熟人的推荐引导也罢,你逐渐尝试去学习和了解它,尽管你并不是那么的热爱,但也不是特别的排斥,在学业的压力和对未知知识充满新奇感的夹缝中摸索前行。

在系统地接触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后,你开始变得很“学院派”,知道的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也渐渐增多,接触到了越来越多有关这个专业方面的信息,各种想法喷涌而出,所以你的作品也跟着变得脑洞大了起来。

从依葫芦画瓢的模仿,到融入了自己想法和各种理念的拼接重组,再到最后的放飞自我。

但等到毕业了,情况却发生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变。届时你会发现,你积累了五年的那些想法和创意瞬间就会被无声地阉割,同时也惊讶地发现自己画的图并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附加了这些那些的设计规范准则而已。

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仅是把该画的图在规定的期限内老老实实地画完,老板要的是你的图,甭谈什么创意想法,毕竟要恰饭嘛,还谈什么理想和抱负?

简言之,一句话就可概括:

入学以前,你什么也不是;毕业以后,你什么也不是!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理想中的状态,外加些许我的个人主观臆测,实际生活中仍有很多人并没有把学习和钻研知识放在首要的位置。

有的人选择参加各种社团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有的人会通过兼职赚钱自己的生活费自食其力,有的人充分利用时间奔走图书馆自习延续高中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进行自律,有的人会和心爱的那个他(她)花前月下热恋忘我,也有的人宅在寝室里喝着快乐水打着游戏不亦乐乎……你看看,这里面是否有你的影子?

至少在我自己读的这所二流学校是这么一种情况,像958、211以及双一流这样的高校的真实学习情况又是如何,我不得而知。

不过我还是愿意相信越是往上走的学校,其学习氛围和治学态度应该跟这个学校的名声和地位是成正比的。

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因包容每个人不一样的生活而丰富多彩,但无论成为什么的人和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也请理性认识和对待,谁也不要起瞧不起谁。

诚然,在这个标榜成功的社会里,大多数人还是渴望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得到受人敬重的社会地位。为官者在体制内兢兢业业工作得春风得意,治学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亦可过上高品质的生活,经商者在市场内摸爬滚打多年蒸蒸日上生意兴隆……

虽然自己还未毕业,不过也很快了,但我似乎可以预见未来所从事的这个行业的无奈。正如那些前辈们对你谆谆教诲的那样,谁又不是从画图员过来的呢?

每年每所学校都会迎来一批新生又送走一批毕业生,相比于其它专业,建筑设计类的专业只不过多了一年,这些人中毕业以后未必个个都会从事自己本专业的工作。

对于设计专业的教育和培养中,我们不能确保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独奏建筑大师或设计界的翘楚,但为什么不把注意力集中于非伟大建筑师或设计师身上,让这些资质平平的他们老老实实坐下并且做这个行业合唱团、管弦团中的一员呢?

似乎这些不应是我这个本科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但它值得我去思考。为什么?

我现在有了这样一种疑虑,开始思考和质疑我们这种被当下社会所认可的主流教育模式真的是对的吗?在我们学生团体中流传和遵循使用的那些学习方法也都是对的吗?

至今我依然对自己高中的学习方法讳莫如深,甚至有种后怕的感觉。

这个学期开学即是大四下学期,跟我同级的其它专业的同学都将在今年毕业,我的专业和建筑学都是五年,要明年才能毕业。

去年才萌生考研的想法,放在之前想都没想过,期间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和打听这方面的消息,慢慢地才获悉了考研相关的信息。

关于自己这个专业我不止一次在文章中写过,说不上特别喜欢但也不是特别的排斥,相比于邻近的建筑学,我更偏向于后者,但也不是足够的热爱。

所以我的想法转变为跨考这个邻近的专业时,其实自己有认真想过这样做需要承担什么结果和付出多大的努力。

纵观自己前四年的设计作业,拿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来做比较的话,前者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想法和灵感,付出的精力和细致程度大于后者。

四年之前已经做出一个不太明智且模糊的决定让自己过得浑浑噩噩,那么现在再度拥有这样选择机会的时候就不要留下遗憾了。

早几天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屏蔽了朋友圈内父母亲等亲人,还有初高中同学,我不想他们知道自己的踪迹,我只想把自己深深地埋进这层土里,知道我消息的人越少越好。

我现在非常愿意相信学习这件事本应该是自己的事,无需他人的督促,也无需过多地通过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晒自己的打卡记录来彰显自己的努力程度,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正如早几天和某位研友聊天时她所说的“很多东西都是自己独自承受的”那样,我没有必要去欺骗自己,拒绝虚假的努力,切忌感动自己。

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别人怎么样,自己的计划也不能被打断和干扰,不随波逐流,跟着自己的节奏走,享受这个过程吧!

2019.03.09 子时 收笔



设计别话(三十五):入学以前,你什么也不是;毕业以后,你什么也不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