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鬼神境的N点零 第二十五回 活死人》

2021-09-24 11:37 作者:给自己把门的掌柜的  | 我要投稿

在姜河的众多数值还没有上涨到10000分的期间,他发觉自己的情绪和感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脑海中胡思乱想的时候越来越少,自己的心情越来越平静。之前在调息的时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到平静状态,而现在姜河感觉自己每时每刻都处于这种如同死寂般的平静中。当然这种平静并不是对外界的信息进行了屏蔽,生活上琐碎的事情还有来自妻子小优的歇斯底里,都会让姜河短暂得进入一种反应状态。从其他人的视角上看,姜河就是普通人的情绪,而只有姜河自己知道,他的这种对于外界刺激的反馈就如同湖面上的波纹。当有外界刺激让湖面泛起波纹时,湖面就会打破平静,而没有外界刺激时,湖面依旧是那个平静的湖面。当然这跟普通人的情绪不是一样的么,但是姜河的这种感觉又是另一种情况,如果说正常人的情绪波动是因为自己的心里本身有一片湖水,那么姜河的情绪波动则又加上了一个镜子效应。

也就是说,正常人被泛起的是他自己的情绪波动,而姜河所泛起的是那个打破平静的人的情绪波动。这个湖面不是姜河自己的,姜河的心里只有镜子,没有湖水,所以泛起波浪的是那个想让湖面波动的人的,姜河也只能这样来描述自己的情绪状态。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大街上一个正常人正在以平常速度步行溜达,突然后面有一个人踩了他的脚后跟,让他差点摔倒。此时这个被踩的人会如何反应呢,要不然就是回头骂一句,“你走路看着点!”,要不然就是回头看一下,等对方道歉以后再说一句没关系。而姜河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由于他心里没有湖水只有镜子,当那个踩了姜河脚后跟的人知道是自己不小心引发的问题,所以他不希望姜河对他发怒的时候,姜河心里的镜子就反馈出了一个非常平静的样子。这时,姜河就跟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一样,提了一下鞋子径直得继续往前走。

但是换一种情况,如果是妻子小优这种情绪非常容易波动的人,在一些生活小事上向姜河发怒的时候,姜河的镜子中所影射出的就是妻子小优想要发泄一下自己的无名火。此时姜河不会选择沉默,而是以相同的力量去进行反馈,持续的夫妻间拌了几句嘴之后,小优的无名火发泄了出来,湖水平静了,姜河也就平静了。

那么有人会说,那姜河岂不是谁跟他生气,他就要生气了么?世界上总会有一些杠精存在,但真实的情况是,谁会无缘无故向一个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发脾气呢。之前在描述每个人“神”的特性时就提到了一点,一个人的绝大部分遭遇都是在自己“神”的模式下被引导的。也就是需要你遇到的,你才会遇到这件事,不需要你遇到的,你就不会遇到。

可以说,姜河此时就是在自己“神”的特殊指引下去发觉自己的改变,当一个人心中没有任何我执的时候,自己的存在感就会越来越低,姜河此时就是这种感觉。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或多或少本应该有一些我执存在,只有我执存在了,你才有所谓的生存信念,才有了自己的“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想要干什么,不想要干什么,这些都是我执在背后指引的一种生存信念所带来的潜在思维。而当一个人,心中没有善恶是非,没有了必须要干什么,又必须不能干什么的这种状态时,这个人就是一种既生又死的状态,活着的那种存在感逐渐消失,只剩下对外在的感觉,自己到底是什么的定义越来越淡。此时姜河就体验到了这种状态,在道教的术语中,王重阳称这种状态为“活死人”,所以他才给自己的居所起了那个名字——“活死人墓”。庄子称这种状态为“丧我”,将自己的我执消除后,自己的存在感就会降到最低,仿佛没有我的感觉。

现在人们一提到佛教和道教,那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就会让人们脑海中联系到一个词语——“无欲无求”,在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想要提升自己的逼格。达到一种自我享受的境界的话,“无欲无求”这种状态尤为的显得高档,当然在身边的人看来这也是一种病态,也有一些附庸风雅的人吹捧他们与世无争。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人“无欲无求”,那就是境界高,如果是自己的伴侣,自己的孩子“无欲无求”,那么他们就是病态。因为这些人自己心里非常清楚,现在人们理解的无欲无求根本就不是多么值得宣扬的事情。盲目得追逐名利,与盲目得放弃所有无欲无求都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表现。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喜欢用“躺平”这个词来应对这个努力也无法得到相应回报的时代,无欲无求就是他们的座右铭,一个稍微好听点的名字称之为“佛系”生活。但是在姜河看来,这些好听的形容词跟修行可一点都没有关系。因为姜河自己真正感受到了这种所谓的“无欲无求”,现在大家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可以说太过于浅显。认为无欲无求是一种遏制,是一种放弃。但是姜河自从在道德经里将“欲”字的含义重新定义后,无欲无求的真正状态就完全变了一种味道。

如果把“欲”字理解为阻碍自己想要的那种我执思维阻力的话,“求”字就是一种祈求,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有一种严重的缺失,必须需要一种事物进行填补的时候,这种状态就是“求”。觉得自己没钱就无法过好生活的人,他们会拼命挣钱,他们的思维力认为自己不努力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好生活。而这种思维在一段时期上会显得很不错,为了梦想而奋斗,多么积极向上的一种状态啊,社会上是如此鼓励大家这样去做。就连衡水中学的初中生,他们都是秉承着这种信念,慢一步就慢一生,一刻停歇就是落后一大步。他们将所有时间花在了学习上,跑步吃饭,狼吞虎咽,早起背书,晚上熬夜看书,他们活脱脱得成为了一个学习机器。而这样的节奏真的能为他们带来一种美好的生活么?我们也许看到了他们的成绩优秀,但是毕业之后呢,当那种追逐的目标不清晰后,他们会不会陷入一种迷茫呢,他们这台发动机还能持续爆发多久呢。至少在姜河这里看来,他们的努力都带着一种逃避的意味,而真正喜欢钱喜欢学习的人,跟他们比起来,虽然看似相同,但是我执的本质中那个“神”的引导模式则是完全不同的。

“求”字在姜河看来,就是现代心理学及哲学研究中时常被提起的一个新名词——“代偿”,甲骨文的“求”字就是一个人跪在地上祈求的样子。当心中形成了一种我执,让自己觉得自己有很大缺失需要填补,于是就努力的朝着一个填补的目标去前进。这种代偿行为就是老子一直劝导世人不要去做的那个“为”,当一个人朝着这种“代偿”所形成的目标感前进时,他以为自己在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但其实他们只是在逃避自己所恐惧的事物,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老子称之为“袭常”,也就是沿袭了平常的一贯思维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虽然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但是往往会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上栽了跟头。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往下想的话,“欲”是阻碍自己想要的那种我执,“求”是觉得自己有严重缺失的我执,那么“无欲无求”的本来面目就应该是,“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也没有什么是必须要做的”,如果是这种解读的话,如果一个人真的无欲无求了,那么他给别人的感觉又是什么呢。好像咋一看还是那种佛系的生活,一种躺平的状态,但是他心里的“神”的引导可就完全不同了。咋看上去,这个人也是没有什么想要的,那是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有缺失,跟一般人理解的无能为力而不去追求的状态是有差别的。而一旦这个人想要干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就会一门心思的钻进去,没有任何的阻碍。就好像在一般人看来,姜河应该挣钱养家,正常上班,但是姜河并不觉得现在自己需要盲目得去随便找个工作。他现在一门心思钻进了这个研究的世界,对他来说,他不知道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他就是想把研究进行下去。

如今,姜河就是在这种“丧我”的“活死人”状态,与真正的“无欲无求”状态中体验着。这种状态越到后期就越发的明显,姜河不知道这状态还会不会再进一步变化,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是姜河连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心理也都不曾在心中有过感觉了。


《鬼神境的N点零 第二十五回 活死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