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短评,无剧透):人民英雄是人民,人民英雄为人民

(本短评完全没有任何剧透,请放心食用)
总分:8.0/10
+ 几乎让人胆寒的狙击手体验
+ 影片的节奏掌握的很好
- 个人不是很喜欢结局
- 情感略显模式化
本文还会稍稍聊一下谋子。
今天已经是3月末了,这个时间点说起《狙击手》这个电影似乎已经有点晚,跟不上热度;但是看过之后还是印象很深;并且,借着冬奥会结束的由子,有必要用这部电影来讲讲我对于“国师”张艺谋的看法。

说起张艺谋的电影,我个人脑海里其实绕不开的是“红色”,他很喜欢用红色,用的也很好,以至于外国人看到红色的电影,可能也会想起中国吧。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活着》,相信大部分人都是以这部电影开始中国文艺片的启蒙的。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再往后的,《英雄》,很美,但是想不起来是什么剧情了。我的记忆停留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是很美,但同样想不起什么剧情。似乎进入2000年之后,张艺谋不太关注一部影片在具象上的故事情节,而更倾向于塑造一个朦胧的“视觉意象”。然后,其实大家比较熟知的是《山楂树之恋》和《归来》,但是很可惜的是《归来》我当时本有机会看,但错过了档期;我本身对第五代导演的兴趣不是特别大(张艺谋已是其中翘楚,他的早期作品,我的父辈基本上都在影院欣赏过),也就没太关注。

为什么走进电影院看《狙击手》,主要还是两点:第一,看到了它的预告片之后,就很把我吸引住,因为我就对狙击手本身很感兴趣,而且在这个预告片中,抗美援朝时期的狙击场面也可以如此的扣人心弦,我觉得光看看这个应该就值回票价;第二,当时正值冬奥会开幕,张艺谋再次使用一场晚会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但是《狙击手》票房持续低迷,很多人都去“为谋子补一张票”,我想我也需要这么做,我就一直很想看。结果一直没有机会,在3月的接近中旬,终于去看电影,但是就在看电影的途中,遭遇疫情(还是在我看到高潮段落的时候,我的老板突然叫我回校,说发生疫情,需要停留家中),也算是为这一次影评留下一点点谈资。
说回到电影,一个预告片就已经让我对其充满信心,其实是因为其扎实。其实预告片里,情感戏支离破碎,(当然还是可以知道此片有《拯救大兵瑞恩》的味道;)唯一撑起预告的,是拳拳到肉的战争场面,甚至觉得比持续轰炸的《长津湖》到最后有一丝麻木要来的更激动人心,更扣人心弦。后来看电影也觉得,确实《狙击手》做到了在情绪上,两个半小时之内始终让人能够停留在一个很好的位置上。说实话,春节档虚胖的电影有很多,很多电影不值得每一分钟的票价,但是老谋子作为很少参加春节档的导演,这一次还是诚意满满的,两个多小时的观影当中,基本上你是没有尿遁时间,每一秒钟都在抓着你的心和眼睛。这部电影没有什么特别重的特效,但是子弹时间用的总是很爽,影片的打击感也很强,在战争片中是过关的。
顺便说一句,我很喜欢这部影片的方言,我自己本是云贵川生人,听到这对话觉得生趣十足;当然,吃到刀子了也是很痛苦的。不知道张艺谋为什么要用方言在里面,可能也是一个拉近观众距离的方式吧。
有关剧情,说老实话,《狙击手》它大概就是一个中国版的《拯救大兵瑞恩》。但是,有一点不一样,并且是非常不一样,这个也是《狙击手》是中国电影,而中国军队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军队的原因之一吧:纪律性,才是中国军人的魂。《狙击手》里,只要是上级的命令,下级一定会服从,哪怕是一切代价,任何方法,也要去完成它。这一点才是让我最为感动的一点,因为这需要有一种勇气,就是,无限的相信队友,相信上级,乃至最后的,相信党,相信你的祖国。
这才是《狙击手》想要说的,它不是在塑造一个人的英雄故事,不去谈论什么人性,也不去谈论什么所谓的“反战”。中国人不需要讨论这些东西,我们中国人,走的现代的路程中,没有打过一场没有道德的战,我们当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反思,这个时候去谈那些,反而是漏洞百出,也不需要去“假装虚伪”。《狙击手》是在讲,一个人,如何因为服从,因为信任,因为,完成了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好像”成为了一个英雄,将《狙击手》的故事传扬下来;一个国家,如何在严寒、物资紧缺、各方面的劣势的情况下,赢得了自己的尊严的故事。而张艺谋,把这个故事说的很好。在这一点上,作为一部带有主旋律的作品,他真正做到了不扭捏的,有意义的升华。也只有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才可以很好的做到这一点。从宏观上来说,我认为《狙击手》的剧情会更细腻,更打动人心。

但是,在微观上来说,我的感受是,作为一部有群戏的作品,对于所有演员的铺垫,是不是应该多一些,在情感上是不是应该丰富一些?这其实已经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通病了,演员很多,很热闹,但是看下来之后,能够记住名字的人都没有多少。这样也造成一些情绪的断层,乃至模式化的出现。这一点上来说,《拯救》应该是要做的好一些。中国人的剧本还是需要细细打磨才是。
《狙击手》这部作品,我的理解就是标题那句话:从最后的升华来说,人民英雄是人民,人民英雄为人民。任何一个英雄本身就来源于人民。但为了人民奋不顾身的,才配叫做英雄。
最后,想讲讲谋子本人。从他开始做导演开始,我觉得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初期那十年,包括《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作品,其实他一直都在很生动、很深刻、很艺术的塑造中国人民的形象,他是真的在尽力这么做的,而且是很具体,很走心的,想要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讲述中国的故事。这是他作为一个导演,“塑造人民”的阶段。

第二阶段,就好像shy哥喜欢玩卢仙了一样,我感觉谋子开始有点走火入魔了,他本身就是一个很喜欢电影艺术的人,追求这个,所以他陷进去了,也是正常的。他就开始拍出,一些很“高层次”,很形而上,追求色彩和框架的东西。但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代价也就是,人们觉得他不经看了。

这个阶段,他唯一能够真的作为一个“人民艺术家”拿出手的作品,应该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真正向全世界表达了,一个新兴的国家的历史,和如今的精神面貌。中国人的那一夜,是有自豪感的。我觉得就算是他10年不拍电影,憋出个那样的作品,也是值了。这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暂离人民”的阶段。
而如今的张艺谋,特别是进入二零年代的张艺谋,我觉得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特别是冬奥会开幕式上,他的观点让我非常认可,他算是真的吃透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让人民成为艺术,把艺术归还人民。包括,让大家暖场的时候跳广场舞,不选择专业演员、歌手,最后不使用大规模的火炬,而是用一个象征单个“人民”的小火把放在所有雪花的中间。多么有理想主义,但又不脱离人民的切题方式。任何一个做艺术行业的人,都应该多次观看本次冬奥会开幕式准备的幕后纪录片。

张艺谋的思想好像已经变为,人民本身就是艺术,不需要“被塑造”,而是需要被原原本本的展示即可。把艺术还给人民。他正在进入一个“返璞归真”的境界了,也就是他作为一个人民,“记录人民”的阶段。今年才是2022年,让我们再看看,再等等,看看他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