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黄帝内经-7.阴阳别论

2023-09-20 15:19 作者:catkuo_辛  | 我要投稿


四经十二从

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谓四时之经脉也。

从,谓天气顺行十二辰之分,故应十二月也。十二月,谓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之月也。十二脉,谓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之脉也,以气数相应,故参合之。


阳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

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阳脉。

五藏为阴,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坏的象征,败象见,就可以断其必死。

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位。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正常状态下,左小右大。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

远离的是阴,近来的是阳,静的是阴,动的是阳,慢的为阴,快的为阳。


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

肝脉,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

心脉,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肺脉,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里,生数1,2,3,4,5;成数6,7,8,9


二阳为阳明经,一般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有难言之隐,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女的就是不来月经,男的就是少精。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


三阳为太阳经,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

腨(shuàn):小腿肚子      㾓yuān:酸痛无力


一阳为少阳经,少阳经发病,少气短气,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


二阳为阳明经,一阴为厥阴经。阳明与厥阴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


二阴为少阴经,一阳为少阳经。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

三阳为太阳经,三阴为太阴经。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肌肉萎缩麻痹;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脉鼓动于指下(一个圆点顶上来的样子),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钩脉为心脏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为肺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为肝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为肾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钩:心,      毛:肺,       弦:肝,         石:肾


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则流汗不止,手足反寒,甚则阳气内燔,流汗不藏,则热攻於肺,故起则熏肺,使人喘鸣也。


阴之所生,由于阴阳的平衡,是谓正常。刚,谓阳也,言阳气内蒸,外为流汗,灼而不已,则阳胜又阳,故盛不久存,而阳气自散,阳已破败,阴不独存,故阳气破散,阴气亦消亡,此乃争胜招败也。

血淖者,阳常胜,视人之血淖者,宜谨和其气,常使流通,若不能深思寡欲,使气序乖衰,阳为重阳,内燔藏府,则死且可待,生其能久乎。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

肝之心,母来亲子,故曰生阳,匪惟以木生火,亦自阳气主生尔。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阳。

心之肺,阴主刑杀,火复乘金,金得火亡,故云死。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阴。

肺之肾,亦母子也,以俱为阴气,故曰重阴。肺病传肾,以阴传阴,无阳之候,叫做重阴

肾之脾,土气辟并,水乃可升,土辟水升,故云辟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


气郁结于阳经,则四肢浮肿,以四肢为诸阳之本

邪气郁结于阴经,阴主血,则大便下血,以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


邪气郁结于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肠胃藏热,则喜消水谷

邪气郁结于三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小肠结热,则血脉燥,膀胱热,则津液涸,故膈塞而不便泻。

邪气郁结于三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多为水肿膨胀的病,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

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指厥阴和少阳)多为喉痹之病。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三焦心主脉并络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


尺脉,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

阴阳脉(尺脉、寸脉)具虚而患痢疾的,然胃气不留,肠开勿禁,阴中不廪,是真气竭绝,故死

阳脉加倍于阴脉(尺脉、寸脉),阳气上搏,阴能同之,当有汗出,

阴脉虚而阳脉搏击,阴脉不足,阳脉盛搏,则内崩而血流下,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三阴(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阴气盛极,故夜半死,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

二阴就(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阴气未极,故死在夕时,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

一阴(指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

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

二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黄帝内经-7.阴阳别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