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法,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
在钢筋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中,钢筋材料对结构及构件中大部分拉应力具有较大的承载作用,并且受拉钢筋多设置在混凝土构件受拉侧边缘,以能够确保其最大承载拉应力效果。因此,在混凝土结构或构件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其在结构或构件中的拉应力承载性能造成影响。同时,引起钢筋表面混凝土剥落、引起钢筋锈蚀等,对混凝土性能及结构体系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引起工程质量问题。
对于工程的施工工作来说,混凝土结构钢筋保护层厚度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以及耐久性,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想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就必须要加强混凝土结构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工作。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了解当前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法:
目前,混凝土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的参考标准有GB 50204-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JGJ/T 152-2019《混凝土钢筋检测技术规程》两个,JGJ/T 152-2019相较于GB 50204-2015更详细,以下结合两个标准,对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法一般有两种:非破损检测和局部破损性检测。非破损检测不会破坏保护层的结构且检测速度快;局部破损性检测会对部分保护层结构造成破坏,使保护层不再完整,可能会影响到保护层的安全性能且检测速度慢,但是检测结果比非破损检测精准。因此,也可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检测先采用非破损方法快速得出结果,然后采用局部破损方法得出精准的数据,进行结果校准。
1、 非破损检测
GB 50204-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附录E中规定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应由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审定;对梁、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数量的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当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中悬挑类构件所占比例不宜小于50%。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测;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测。
JGJ/T 152-2019《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则具体介绍了具体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步骤:
(1)检测前,应先对仪器进行预热和调零,调零时探头应远离金属物体。进行检测前,宜结合设计资料了解钢筋布置状况。检测时,应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先对被测钢筋进行初步定位。将探头有规律地在检测面上移动,直至仪器显示接受信号最强或保护厚度值最小时,此时探头中心线与钢筋轴线基本重合,在相应位置做好标记。按上述步骤将相邻的其他钢筋逐一标出。
(2)钢筋位置确定后,设定钢筋探测仪量程范围及钢筋公称直径,沿被测钢筋轴线选择相邻影响较小的位置,并应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读取第1次检测指示保护层厚度值Ct1。应对同一根钢筋同一处检测2次,读取第2次检测指示保护层厚度值Ct2。
(3)当同一处读取的2个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值相差不大于1mm时,取二次检测数据的平均值为保护层厚度值,精确至1mm;当同一处读取的2个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值相差大于1mm时,该组检测数据无效,并查明原因,在该处重新进行2次检测。仍不满足要求时,应更换钢筋探测仪或采用局部开槽(局部破损法)方法验证。
(4)当实际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值小于钢筋探测仪最小示值时,应采用在探头下附加垫块的方法进行检测。当采用附加垫块的方法进行检测前,宜优先选用仪器所配备的垫块;如选用自制垫块,应确保对仪器不产生电磁干扰,表面光滑平整,其各方向厚度值偏差不大于0.1mm。在计算C值时,所加垫块厚度应予扣除,并在原始记录中明确反映。
2、局部破损检测
局部破损法是指在结构实体有代表性的部位局部开槽钻孔测定,结果准确,但事后应及时修补。首先先采用无损检测方法确定被测钢筋位置;采用空心钻头钻孔或剔凿去除钢筋外层混凝土直至被测钢筋直径方向完全暴露。用精度为0.02mm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测量值精确到0.1mm。最终根据标准中规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中钢国检作为专业的检测机构,在对混凝土质量进行检测的时候,会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必要时会运用两种方法相互结合,如果您有相关方面的检测需求,欢迎咨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