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建筑学考研】南京大学外建史教学经验谈(真题对应)
南京大学外建史教学经验谈

LIM的过往:
LIM 设计社成立于 2013 年 06 月,原名为“同一设计”,后来于 2016 年 11 月更名为“LIM 设计社”(Less is More 的缩写),是针对南京大学建筑学考研的专业机构,由 2013 届 3 位 400+、390+南大高分学长联合创立。

LIM 设计社陪伴大家走过将近十年的学习之路了,每一年我们都为诸多考研学子做最坚强的后盾。2023 届 LIM 录取结果重磅出炉,LIM 最终录取 47 人,占总录取人数的71.2%,LIM 的同学再次取得优异的成绩!
南京大学外国建筑史教学经验谈
胡恒
建筑史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的关系,一直都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 建筑史教学有大量内容相关于对作品的讲解。尤其现代建筑部分。这无疑与建筑设计课程颇多关联。在涉及柯布西耶、密斯,以及当代的建筑作品(举4-5个例子论述密斯的作品对于日本当代建筑师的影响 2023)、(举4-5个例子论述柯布西耶的作品对于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影响与意义 2023)的时候,这些知识对于设计的重要性更显突出。在较新版本的《近现代外国建筑史标准教材中,编辑组加入大量的库哈斯、安滕忠雄、瑞士与西班牙建筑师的新旧柞品,其意义也在于此。可 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建筑史教学是设计课程的辅助。
南大的外国建筑史教学中,建筑史课程与设计课程之间有一个主动的分离。它不需要为建筑设计提供历史知识。它是一个关于独立知识系统讲解机制。这一种独立性产生于两个原因。
第一,建筑设计课程已成独立架构。互联网的繁荣和书籍杂志刊物的普及,使得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历史知识的获得相当便捷。而对当下建筑设计的全球动向和资讯的掌握,学生的渠道更为宽广。并且南大建筑设计教学的体制经过多年实验,已渐趋完善。各个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建筑设计课程的体系基本自主。相对应的,建筑设计课程已不再需要建筑史课程作知识支援。两者之间传统的主辅关系解体。这无疑取消掉建筑史课程旧有的责任与合法性,动摇了其存在的基础,给建筑史教学带来危机。
第二,建筑史课程本身亦有独立架构的可能。建筑史教学的危机,也是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其学科定位、核心价值、知识构成、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问题的一个机会。外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不同。中国建筑史是一种主观的知识。因为对它的讲解和学习,是伴随着自身的体验来进行的。并且,这一知识的传统为我们祖先所创造和流传,更使得它内在于我们的主体。所以,无论是学习或是进一步的研究,它对我们而言并无本质上的距离,只在于有无介入的必要和介入深度的问题。相反,外国建筑史是一种客观的知识。它离我们遥远又陌生。我们既无法对建筑本体获得足够多的身体感知,也对产生它们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根源知之甚少。这距离感,确实已经威胁至外国建筑史教学的根基,但这也是使该知识形式在课堂上彻底客观化的契机。
客观化的方式为:确定建筑史的文化特征,将建筑史归还到文化史范畴;确立人 (建筑大师)对建筑史的意义——他们的作品序列构成独立完整的历史段落。前者划定了教学的大范围(第一学期的课程);后者划定教学的小区间(第二学期的课程)。两个课程建构起建筑史教学的核心价值——文化对建筑的滋养,以及人对于建筑的意义。
我们第一学期的“通史教学”是将建筑放置在文化整体性里考虑的。虽然讲解的段落按历史时间而定——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但是,我们并非依照建筑风格的区分来展开,而是按照不同时期的综合文化特点来为建筑寻找相应的位置。比如希腊时期,我们的讲解重点不在神庙的形制与柱式(希腊神庙的风格及其影响 2021)(古希腊型制 2016),而是在地理形态、文明冲突、宗教生活、文学与雕塑艺术等种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的多向作用上。正是在这个综合作用的氛围中,神庙的雕塑观念的指向、形制的流变才显现出一种必然性与合理性。再比如古罗马时期,希腊时的讲解重点全然有变。在此,决定建筑空间类型变化(转向内空间的塑造)(万神庙形式元素的影响 2019)的因素是罗马诸任皇帝个体趣味的差异、罗马式“天下观”的成型、罗马与埃及两种文化的相互作用、市民娱乐生活的兴起、城市尺度。文化的整体性是“通史教学”的基本平台。它将客观知识——文明的冲突、地理环境、大事件、日常生活与艺术、材料与技术——编织成一张宽大厚重的网,使建筑能够恰当的落在一个具体且坚实的基础上。
“通史教学”将建筑的专业性分解为若干文化要素的共同决定论。对这些要素的掌握毋需复杂的专业准备。它们具有某种普遍性,并且容易理解,可以轻易唤起学生的共鸣。通过教学和学习,学生会留下一个意识:建筑并非抽象图示的进化,或者纯技术的表现,而是文明的产物,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专业性体现在与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中。这亦使之成为可理解之物,而非艺术形式的某种神秘衍生过程。
这一学期也是南大学生初次正式接触建筑的学期(第一年是全校的通识课程)。外国建筑史的课程希望给建筑铺展开为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技能的演变过程。
第二学期的课程(个案研究教学),是“通史教学”的后续阶段。在通史课中,文化的整体作用是主基调,人(建筑师)的形象不是很重要。这里谈及的建筑大多是匿名的。从希腊神庙到罗马浴场,再到哥特大教堂,皆是如此。在个案教学阶段中,人的意义是主导性的。也即,这门课的主题是建筑师——16(一周2课时)的课程,分为16个单元,一到两个单元讲解一个建筑师。课程一半为文艺复兴建筑师,一半为现代主义建筑师。
在我看来,建筑师的时代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二战前后的现代主义最有代表性。在这两个时代中,建筑大师以星群的方式出现。这是天才爆炸的时代。建筑师以个人的名义推动建筑史的发展、改变建筑文化的走向(用2-3例文艺复兴建筑师的历史观谈谈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的历史倾向与其作品的关系 2016),同时也创造了建筑学学科的价值内核与基础。所以,尽管这两个时期的长度有限(前者200年,后者50年),但理所当然的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我们选取的文艺复兴建筑师为伯鲁乃涅斯基、阿尔伯蒂、伯拉孟特、米开朗琪罗、罗马诺、桑索维诺、帕拉迪奥,现代主义建筑师为高迪、赖特(赖特与日本 2016)、密斯、柯布西耶、海杜克、路易康(埃克塞特图书馆的古典性 2023)。这些建筑师的作品,我们并非挑选几个代表作来做简略介绍,而是尽力在课程中铺陈其全部的作品。这种全景式的作品描述很繁琐。比如伯鲁乃涅斯基的作品,我们既要详细讲解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育婴堂(育婴堂及环境 2018)、拜奇礼拜堂(这是教材里有的),还需谈及他在佛罗伦萨的两个较大的教堂(圣洛伦佐教堂和圣灵教堂)(圣灵教堂的平面、立面、空间及环境 2019)、大教堂的采光亭、圣玛利亚·德·安杰利教堂方案、归尔甫宫、剧场装置设计。尤其是最后几个并不太重要的作品,它们没有出现在教材中,一般的历史书也甚少强调。但是它们都是课程讲解的不可缺少的对象。

全景式的描述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它们可以让学生领会到,作为一个建筑大师,在其一生中能有多少作为——他们的努力都在建筑上深刻下自己的名字。尽管在希腊神庙、哥特教堂都有建筑师的名字留下来,但是建师要成为有丰满形象与独立社会意义的个体,则要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得以慢慢成型并且他们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相关的理论著作的不断面世也使得建筑师作为一门职业与建筑作为一门学科在此出现。学生是以独立个体的形式进入学习之中,学习对象以“人”为中心,这可以建立起有质感的参考系——这是一种伴随终身的潜移默化。
另一方面,全景讲解,可以展开多种重要的主题。这些主题在建筑大师身上同时出现,但是它们朝向不同的方向,在其他建筑师的作品中到不同程度的延续和深化。关于这些主题的阐述,也是文艺复兴建筑史教学的重点。它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的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文艺复兴建筑史就是由很多线索、网络、系统的不同层面的叠加。比如伯鲁乃涅斯基的几个不太显眼的作品,它虽然在艺术成就方面不如那些更为著名的作品,但是都涉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建筑主题。

安杰利教堂方案虽然只有方案留下来,但是它是第一次对教堂的集中式形制(请画出文艺复兴时期7-8个集中式教堂平面图,并作简要描述 2021)所做的尝试。在稍后的阿尔伯蒂、伯拉孟特、米开朗琪罗的教堂建筑中,该实验都有着不断的推进。可以说,罗马宗教建筑的主要形制如何转换到基督教教堂建筑中,这一文艺复兴建筑师都面临的重大建筑命题,在伯鲁乃涅斯基的个别未完成的方案里首开先河。其开端的意义毋庸置疑。

归尔甫宫虽然在设计上并无多少出彩之处,但是它也是一种要建筑类型(府邸建筑)的开端。在米开罗佐的美第奇府邱、阿尔伯蒂的鲁切莱府邱、罗塞蒂的斯特罗奇府邱中,都能看到归尔甫宫开辟的道路。另外,这些佛罗伦萨的府邸建筑与当地银行家族关系密切。归尔甫宫的意义还在于我们对建筑师与赞助人之间的关系(尤利乌斯二世 2016)的理解。这些关系是建筑师作为个体的人与社会联系的体现。通对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知,学生对这些府邸建筑的形式的特点、差异的理解自然会有章可循。

剧场装置设计(从古到今的剧场设计 2021),是伯鲁乃涅斯基的一个计划。它没有图纸和模型留下来。其信息只在瓦萨里的《名人传》中有一段较为细致的描述。这个剧场设计虽然信息极为缺乏,但是它亦有特殊的意义。和安吉利教堂、归尔甫宫一样,这是文艺复兴的一种建筑形制——舞台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开端。该形制是建筑的公共空间开始成为建筑师创作对象的象征。在经过塞里欧的《建筑七书》等著作的过渡之后,它在文艺复兴的最后一位大师帕拉迪奥的奥林匹亚剧场的设计中达到顶峰。

以上几个主题(集中式教堂、府邸建筑、建筑师与赞助人、剧场设计)都集中在伯鲁乃涅斯基一人身上。全景式讲解可以通过一个点来展开种重要的主题方向。这既可以加重学生对“人”的认识(以及各个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传承关系),也可以对涉及到的诸多建筑主题都有所了解。
由于这些个案建筑师的作品份量都相当大——在文艺复兴最后个案帕拉迪奥里,由于其作品实在太多(分维琴查时期、小住宅系列、威尼斯的教堂三部分),尽数展开需要花费3次课程的时间。所以,在这学期的有限32个课时中如何分配不同建筑师的份额,也是需要斟酌的问题。

建筑 | 规划 | 景观 | 园林 | 室内 | 考研 | 留学 | 应聘 | 出版
LIM设计社期待您的关注~
官方微博 :LIM设计社
官方微信公众号:LIMstudio1104
官方QQ群:687425558
客服QQ:2055093435
客服微信:Wonderful-Da-Shu
编辑:空空
审核:小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