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平台: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鉴别
16岁的小钟一年前因反复情绪低落在当地医院就医,诊断为“抑郁状态”,给予“舍曲林”等治疗。治疗半月后情绪明显好转。治疗三个月后,考虑到恢复较好,停止药物治疗。
一年后,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兴高采烈,胡乱购物,与异性举止亲密等情况。家长发觉患者和以前明显不一样,前往我院救治。

门诊检查,详细了解病史,患者一年前就间断性短暂出现过精力充沛,活动增多,喜欢多管闲事等情况。
当时处于过轻躁狂状态,而此次就诊时情况存在滔滔不绝,周围什么事情都能说上几句,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周围人嫉妒她,整日忙忙碌碌,做事有始无终,挥霍无度等。
综合所有情况,考虑患者为双相情感障碍Ⅰ型,目前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
经过近一个月的住院治疗,患者病情明显缓解,病情显进出院。督促患者及家属,回家后仍需坚持服药,通过好心情平台定制主治医师私人医生服务,持续指导治疗,定期门诊复诊。三个月后,基本达到痊愈标准。
通过精神卫生宣教,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疾病的严重性及长期治疗的必要性,积极配合治疗,预后较好。
希望通过这次科普,让大家了解下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在平时生活中如何及时识别,如何有效的给临床医生提供相关信息。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呢?
双相情感障碍是既有躁狂发作和(或)轻躁狂发作的,又有抑郁发作的一大类精神障碍,属于重性精神疾病。而抑郁障碍是一类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类型。
两者主要区别就在于目前、今后或既往是否存在(轻)躁狂发作的情况。并且即便目前持续(反复)是抑郁发作的情况,诊断为抑郁障碍,后面还是可能转变为躁狂发作,修改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

双相情感障碍有两个类型,即Ⅰ型和Ⅱ型,主要区别在于Ⅱ型只存在过轻躁狂发作,没有出现过典型躁狂发作的情况,或者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也是临床中最容易与单相抑郁混淆的类型。并且双相情感障碍Ⅱ型通常以抑郁发作作为首发,更增加了早期识别的难度。
无论是Ⅰ型还是Ⅱ型,抑郁发作持续的时间和发作的次数都远远高于躁狂发作,Ⅱ型相较于Ⅰ型时间和次数更明显,患者及家属能否及时识别到(轻)躁狂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就很重要了。
如果双相抑郁没有被识别,会有哪些危害?
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在治疗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双相抑郁误诊为单相抑郁,肯定就会单用抗抑郁药物,这样不仅抗抑郁效果差,还会诱发躁狂发作,并且导致患者出现混合型(抑郁及躁狂先后或同时出现)发作,增加出现自杀的可能性。
多项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后,短期是有抗抑郁效应,但后期明显增加诱发躁狂的风险。所有抗抑郁药物中,三环类抗抑郁药及文拉法辛转躁概率最高,氟西汀和安非他酮几率最低。这样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双相抑郁医生会给您不是什么抗抑郁药都用的了。单用抗抑郁药,双相抑郁固然容易转躁,单相抑郁也会因抗抑郁药转躁。单相因药物导致转躁应另当别论。

相关研究也表明,双相抑郁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后会增加抑郁-躁狂的循环概率,导致快速循环型或者混合型发作。混合型发作自杀风险较高,这样治疗的结果,还会增加自杀风险。
如何去识别双相抑郁呢?
一般从起病年龄、家族情况、既往病情以及目前病情特点等方面着手考虑的。
双相抑郁一般起病年龄较早,有三分之一患者在13岁之前就发病。一般25岁以后发病(抑郁发作)的患者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性不大。关键是起病年龄,需要详细回忆,而不是病情最明显的时候。特别是很多患者成年才确诊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时期有诊断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焦虑症以及品行障碍等,有时只是不典型躁狂发作的表现等。
如果父母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子女抑郁发作考虑双相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还得详细判断病情。父母双相,子女就是抑郁症的情况也是少数存在的。
对于抑郁患者,回顾既往病史尤为重要。家属需要回忆患者是否存在一下情况:自吹自擂;兴致特别高;无故过度发脾气;一不如意就要辞职、换学校等;整天与人吹牛、闲聊;精力旺盛;买一些多余物品等。目前的病情方面,比如混合型抑郁、情感增盛型人格、阻滞性抑郁、激越性抑郁、精神病性抑郁等都是双相抑郁的可能表现,因为较为专业,还是交给主治医生判断。

哪些抑郁发作更倾向于单相抑郁呢?
一般躯体症状较多、入睡困难、厌食明显、疼痛症状明显的抑郁发作患者单相抑郁的可能性较大。
平时临床工作中,很多抑郁症患者担心自己可能转变为双相情感障碍,或者双相没被发现,忧心忡忡。也有相当一些患者诊断了双相情感障碍,不愿接受事实,更不愿接受那些烦人的药物治疗,特别是原来只吃抗抑郁药物,认为自己就是抑郁障碍。
诊断治疗还得寄希望于主治医师,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配合治疗,乐观的态度面对病情以及生活。无论是双相抑郁还是单相抑郁,规范治疗,绝大多数预后都是不错的。面对现实,才能改变现实。
作者:好心情签约医师-徐鹏
南京市佑安医院主任医师,普通精神科。擅长焦虑障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恐惧症,进食障碍,躯体化障碍,睡眠障碍,物质依赖,性心理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
(文章图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