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导师 I 交互/服务/工业,跨越工程与艺术,多元化视角下的教育创新者




• Frank
Goldsmiths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MA Design: Expanded Practice-Innovation & Service
UXD交互/服务教学组全职导师
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创新与服务设计专业,曾从事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和服务设计等方面工作,从单个硬件到完整旅程,对于各种范围的信息传达沟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聚焦于新兴业态和技术,关注事物的本质,擅长以严谨的逻辑和方法对命题进行挖掘和分析,并通过综合性的途径全方位地回应命题。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问题来了解导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心得👏
01
从设计师到设计教学有何身份转变?
Frank:从一名设计师转型为一名教育者,感受上的差别可以说是处处不同。设计工作是结果导向的,注重最终达成的效果,设计师需要在自己的领域内足够专精熟练,掌握高效的工具和流程,从一个非常现实的具体的问题开始,到有一个阶段性的落地性方案结束。相比之下,教学则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为目的,是过程导向的。而老师作为整个过程的引路人,不单单需要保持对各类话题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构建足够广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对此进行理解、转化,进而激发学生的灵感和能力,带领学生探索属于自己的兴趣方向。
02
自己的个人特点和教学风格是什么?
Frank:我的导师Duncan曾经说过,老师和学生之间最重要的就是Trust,这个观点对我影响很大。教学的过程中,我会严谨而又认真地对待每个方案,同时也会建立轻松的氛围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因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对于思维的同步非常重要,而这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每一次和学生的讨论都会让我了解到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思考方式以及知识背景。这可以让我对学生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为他们打造定制化的教学方案。并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结合我的工作和研究经验,潜移默化地将必要的习惯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我相信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还应该将实用的方法和思考方式传递给学生,因为后者才是在职场和学术领域中更为实用的。
03
中西方设计教育的差异在哪些方面?
Frank:在中国的传统课堂上,老师总是毋庸置疑的存在,留给学生的只有洗耳恭听和顶礼膜拜,而学生本身也愿意把自己托付给老师。传统的教育即便到了大学,其目的依旧是在规劝下的统一。学生则是这样生产线下的产物,符合标准,就是对好学生的要求。

相比之下,国外老师则不再高高在上,而是鼓励你做自己,发挥你的特长和创造力。授课的形式也不再受限于传统的讲座,甚至有些课程就是为了打破规则而存在的。例如当时在金匠第二学期有门叫做 Seat Change 的课,学生们被自由分组,拿着车票在伦敦的公交车上,自发地探索对你来说有启发性的艺术作品,每周的课堂时间则是用来收集反馈和分享自己的理解,这些作品中很多甚至很难归类。尽管我们在这一阶段经历了迷茫、无助、自我怀疑和反叛,但老师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帮助大家梳理情绪和反馈,也正是这些真实的内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对于设计的定义和态度。
04
谈一下对自己从事专业的理解?
Frank:在传统制造业蓬勃发展,已然硕果累累的今天,人们的需求早已从单一工具的使用上升到对使用氛围乃至整个了解和感受的过程的要求,因此,服务设计师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重要方向。
从价值的角度上来讲,服务设计绝对是 1+1>2 的典型代表。服务设计师在做项目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引领各行各业的人去重新审视某一件事情,这些事情中,可能有一些是不曾被人发现和提起的,而每一个服务设计师都有可能是第一个发现并解决他们的人。
服务设计是对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也是对触点的统筹管理。它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例如“地瓜社区”其实就是基于空间改造的服务设计,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个项目。

北京地下空间是民防设施野蛮生长的结果,成为了许多打工人的最低生活标准,同时也存在着绝对鸿沟,割裂了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系。在这个问题层出不穷的环境中,地瓜社区用服务设计探索了如何寻求秩序。“有幸”在五道口某地下室住过一段时间,我深刻感受到了那里的冷漠和无望。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地瓜社区的设计者却展现出了深刻的洞察力,并将这份洞察力延伸到了其他与地下空间相关的环境和群体中。他们在政府和居民群体之间周旋推进,最终促成了社区改造,以及这个全国范围内的服务设计项目。

05
海外学习时感受到的院校特色是什么?
Frank:这里和同学们分享下我在金匠这样一所艺术家辈出的名校的求学片段:

金匠给我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它所体现出的艺术、自由和包容的氛围,而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对我的设计态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当时在第一学期,我参与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开放式项目。起初,由于华人学生圈中存在听不懂课的抱怨,有人提议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让导师也体验一下这种令人头痛的瞬间。于是,这个项目的种子便开始了萌芽。经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在留学等各种求学环境中,跨领域沟通往往被忽视,但这却实实在在地导致了沟通障碍。它与文化障碍、语言障碍一起加剧了双方,尤其是低层级一方的困难。
在这个项目中我与教育学背景的同学一同合作,从现象抽离原理,从原理探寻背后的理论框架,从理论还原到普遍现象的本质,再将本质抽离重构,以符号化的隐喻产出了一个装置。


作为非纯艺术生的第一件艺术装置,它也为后来更加飘渺的选题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未来国外院校的学习中,小组合作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在没有 Leader 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去思考团队成员的想法,协助促成有效的讨论机制,并相互鼓励保持斗志和积极性。最重要的是,我们常常过于关注思考和推敲的过程,而忽视了验证和测试的环节,这一点在中国学生圈中尤为明显。所以,在最后也建议同学们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可以把控好总体的时间进度,为验证呈现效果留出充足的时间。
06
基础差的同学遇到困难是怎么辅导的?
Frank: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交互/服务设计融合了商业的价值观,以及艺术的思辨性,学生往往来自不同背景。
对于非设计背景的学生,需要加强基础课的教学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优秀的设计案例,来了解不同领域的设计思维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对于来自其他设计背景的学生,可以引入交互/服务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并与他们原本的学科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寻找差异和相通之处,进而进行能力迁移,帮助学生在跨学科申请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背景和差距是多样化的,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07
如何帮助学生挖掘个人特点?
Frank:要挖掘学生的个人特点,首先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以及不断的观察和交流来逐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擅长领域。在课程设计和任务布置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导他们进行头脑风暴,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特长与作品主题结合起来,产生独特的选题视角和表现形式。此外,也鼓励大家勇于探索多种创作媒介,拓展自己的创作技能和想象力。

08
作品集中经常发现学生会遇到哪些问题?
Frank: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选题困难。找到对的选题思路和方法,抑或是在讨论中激发灵感和创造力,其实都可以缓解选题焦虑。
另外,很多同学在选题后还会出现思维跳跃的问题,缺乏逻辑性,急于得出结果,或者受到某些执念的驱使导致思考偏颇。是否能够理清项目的思路,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和方法对于项目的成功与否都至关重要。
最后,拖延症也是学生创作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这通常是由于任务量太大,没有进行拆分和细化所导致的。作为老师,我会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表,让学生分配好时间和任务,逐步完成学习目标。同时,也会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复盘,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09
对于正在准备作品集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Frank:学科方面:相比交互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在做服务设计项目时更需要你转为以系统为中心的思考模式,你要做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UIUX或产品设计,而是站在宏观战略层的视角,俯瞰整个服务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多从他们的角度思考,寻找整个系统的驱动力。
择校方面:建议同学们提前了解学校的授课内容、师资力量、校企合作等方面,这将直接影响你未来的择业方向。另外,有时间的同学也可以参加一些与交互/服务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或比赛,积累实际经验,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竞争力。

更多知识干货以及其他海外留学的资讯可以关注UXD交互工业产品设计分享或者添加小助手,还可获取讲座直播哦~

|福利大放送 | WELFARE
对于设计初学者,完成从0开始创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学习过程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样。有了大量的积累,才能在脑海里建立素材库,这些素材库能帮助同学们完成最初的设计想法积累,基于这样的基础再进行个性化的创作,最终才能做出高质量的作品集。全球院校最新作品集免费拿!添加小助手即可获取:



UXD交互工业产品设计学院是尤克斯国际旗下的一家专注于交互、服务、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的顶级设计学院。除了一对一设计课、基础技能课程、小组课题、设计评图、联合教学外,我们提供不定主题的公开课和内部小组课,教学计划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包括基础软件技能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讲座、申请必备知识解析等。



本文版权归UXD尤克斯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