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是受害者?——《促织》文本解读(上)

00:07
hello,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讲醋汁这篇文章。本来我还是打算直接上传我的课堂实录,但是因为我们班装了一个冷风机,开着冷风机上课录音的底噪就特别大,所以我找了个空教室,还是重新把这节课录一遍,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篇小说的解读和教学的一些感想。关于文言字词和作者背景之类的基础知识,我就不带着大家细致的过了,大家可以通过相关的练习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我主要想和大家探讨这样一个问题,醋汁中蟋蟀的战斗力突然增强的原因是主人公的儿子在濒死之际,灵魂附体于蟋蟀身上,直到蟋蟀被进贡到宫中一年多,儿子的精神才逐渐恢复正常,因为灵魂回到了儿子的身上,蟋蟀他失去了灵魂。
01:09
按理来说,蟋蟀应该死亡才对,但是进贡到宫中的蟋蟀死亡,小说中的各级官员和主人公不仅没有被追究责任,却更加富贵过人。你认为原文的大团圆结局是否合理?如果合理,请你从皇帝、官员、主人公三个方面分析大团圆结局的原因。如果不合理,请你改写小说的结局,作答的时候要求字数是 300 字。
01:39
当然,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小说中没有写蟋蟀死亡。我们就是假设这样一个情境,那么儿子的灵魂从蟋蟀的身上出来了,那么蟋蟀至少也是战斗力降低了或者是死亡了。那不然的话,儿子的灵魂有没有附着到蟋蟀身上,好像就没什么区别了。所以我们假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是非常好的。这里我就从合理和不合理两种观点中各挑出一个有代表性的作业,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02:12
认为大团圆结局合理的同学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概括一下,对皇帝来说,蟋蟀只是他众多感兴趣的小玩意儿之一,很有可能蟋蟀还没死,他就已经不感兴趣了。想巴结皇帝的人也很多,皇帝根本就不缺这么一只蟋蟀。对官员来说,即使皇上追究他,也可以把责任转移给他的下一级,何况下一级是在替他办事儿,他也需要给下级给一些好处,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替他办事。对主人公来说,只要上面不追究,自己能够获取功名就已经非常满足了,所以从各个层级来看,就算蟋蟀死了,也不影响小说的大团圆结局。这是认为这个小说大团圆结局合理的同学的观点。但是也有同学认为大团圆结局不合理。
03:13
这里有一位同学用文言文续写了小说的结尾,非常优秀,我们来看一下皇上发现蟋蟀失去灵魂之后,战斗力是大幅下降了,那皇上本来就是看中他的战斗力,所以喜欢他,现在战斗力大幅下降了,所以皇上非常愤怒,于是责罚了辅军县令和陈明。特别是陈明这个最底层的人物,最后落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03:42
大家可以暂停一下,仔细阅读一下这个同学写的,我觉得情节还是挺跌宕起伏的,他的最后一句写得非常好,似昨日无事发生,就有点鲁迅写那个祝福的味道了。值得注意的点是什么呢?就是这两种天壤之别的结局,归根结底有一个原因是什么,大家可以想一想。我认为结合这两位同学所说,结局不同的原因就是一个皇帝对蟋蟀的兴趣有没有转移。概括一下两种结局各自产生的原因,假如是大团圆的结局,皇上的兴趣点已经转移了,这当然很好,但是他新的兴趣点,比如说文中出现的螳螂、蝴蝶、游历塔这些东西,你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些东西是怎么征收上来的。这些新的兴趣点呢?很有可能又会导致大量的家破人亡的悲剧。皇帝一个人的兴趣就可以左右天下人的命运,就像文中所说,天子一捆步,揭官明命。对于官僚来说,官僚只需要对皇帝负责,只要皇帝不追究,他们就可以得过且过。而对已经为他做过事的人给予优待,才会有更多的人替他们卖命。值得关注的是主人公陈明,他本来的志向就是通过科举来改变命运,跻身更高的阶级。这时候突然出现了另外一条路,就是通过晋献蟋蟀来获取功名。这条路是用什么换来的?是用他的儿子灵魂出窍变成植物人换来的。这种现象的根源,咱们稍后讨论。假如说大团圆结局不合理,对皇帝来说就是兴趣点还没有转移,但是作为一个皇帝,他想必也不会因此勃然大怒吧?那你气度这么小,你还怎么当皇帝?他可能只是稍微抱怨一下,但是官僚们的做法是什么样的?他们是会把事情扩大化的,层层加码。皇上原本没有让全国人民捉蟋蟀,但是陕西的地方官非要在没有蟋蟀的地方让大家去做蟋蟀。他们把皇帝的个人意志变成了具体的政策给执行了下去。如果皇上对那只蟋蟀抱怨两句会怎么样?他们很有可能也会对这件事情上纲上线,来转移自己可能要承担的那一份责任。转移责任的对象是谁?一层一层往下转移,最后就是晋献蟋蟀的主体成名了。他现在过上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原文中给出的词语叫做求马羊羊。洋洋是什么意思?就是洋洋得意的样子。显然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上层社会的人物了,但是当上面的追究落到他的身上,他会怎么样?他会在风光的时候再次被打回底层阶级,并且沦为大家的笑谈。
07:08
人家就说,你看你之前不是显得很厉害的样子吗?你因为这么一个偶然的小事情一下富贵了,现在不还是回到了穷困潦倒的样子吗?甚至可能连小命都要丢掉。蒲松龄说天子已跬步,揭官明命说的没错,但是他没有说原因。为什么皇上一个小小的兴趣就能让百姓鸡犬升天或者家破人亡?根本上的原因是什么?大家可以想一想。根源是什么呢?我认为根源在制度上,封建专制制度的权利是自上而下产生的,所有人只需要对上面负责,把上面的喜好和厌恶都扩大化,由此来迎合上级的心思。你说皇帝他真的就想为了一个蟋蟀把自己的子民搞得生不如死吗?我看未必。很多解读还提出蒲松龄专门把小说的背景放在了明朝的宣德年间。宣德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还算不错的皇帝,尤其是在明清两代,风评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他肯定不会把蟋蟀看得比老百姓的生活还重要。但是在封建专制制度当中,你以为他至高无上,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其实不然,连他自己也左右不了自己的小爱好,被下面的人歪曲直行的情况。
08:58
制度本来是人创造的统治工具,结果是什么呢?统治者自己都深陷其中,不能做主,这叫什么?一个专有词汇叫做异化。很多解读认为异化的主体是陈明和他的儿子,你看陈明的儿子都已经变成蟋蟀了,这还不算异化吗?我觉得算,但是真正论程度的话,皇帝是这篇小说中异化的更加隐蔽,但是更加典型的人物。
09:30
所以说如果你以为这篇小说批判的对象止步于封建统治者,那就浅了,它可以指向更深层、更本质的层面,就是制度层面。在封建专制制度中,没有人能够逃过异化,包括皇帝本人都逃不出来,这就是封建专制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我们一般认为的对封建统治者批判的文章,还有一篇非常典型,就是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醋汁是小说,具有虚构性,捕舌者说是论说文具有写实性,请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对比两篇文章,你认为哪一篇文章的思想更加深刻?哪一篇文章批判性更强?为什么呢?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对于不够深刻的那一篇,你认为应该如何修改?这两篇文章的对比我认为很有意思。原文捕舍者说的原文可以在网上搜到,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观点,下次咱们可以把大家的观点放在一起讨论,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