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银英动画考古——同盟军巡航舰

前情提要:
本系列专栏乃为怀旧之用,也可以作为对旧版《银河英雄传说》动画感兴趣但介于篇幅庞大而一时无法全部观看的朋友粗略了解旧版动画的切入点。
审美观是一种很难统一的东西,但不论如何,旧版动画那些颇有朴实厚重之风的舰船和其它武器装备的设定在今天也应该能找到喜欢它们的人吧?
旧式巡航舰:

甲坚炮利的标准战舰固然是舰队的中坚,但很显然这种体型庞大而成本高昂的战舰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作战任务。在边境巡逻等行动中,反而是更为轻小灵活又有较强持续作战能力的巡航舰更受青睐。在较小规模的战斗中,巡航舰的也比标准战舰有着更多的出场机会。在舰队规模较小的时候,巡航舰甚至有机会成为旗舰。
与同盟军同时期的其它舰船相同,同盟军的巡航舰继承了“罐头”状的外观和分段式的结构,从前至后依旧可以划分为武器舱段,中央指挥舱段和动力舱段三个部分。与同盟军标准战舰的“竖直”喷口不同,同盟军的巡航舰选择将喷口以水平的形式布置在舰体的后方,这样做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为了给系留在舰体下方的三架斯巴达尼恩战斗艇腾出起降的空间(巡航舰上搭载的斯巴达尼恩战斗艇在起飞前要先水平向后平移)。除掉这个区别之外,同盟军的巡航舰看起来就像是一艘标准战舰的缩小版一样,不论是舰体外观还是内部布置都是如此。

同盟军巡航舰在舰体背部设置有两个大型的传感器阵列,在外观上看,这个传感器阵列位于两处椭圆形截面的带格栅结构处。这个传感器阵列可以检测电磁波和重力波等信号,集成有导航、索敌和火控等功能。在传感器后方凸起的两个拱形结构是巡航舰的推进剂储存箱,其尺寸甚至大于标准战舰上配备的同类设备,结合巡航舰远比标准战舰小巧的体型,不难推测这种舰船的巡航距离必然十分遥远。由于在设计时精心调配了舰船的重心以使其尽可能靠近发动机部位的缘故,同盟军巡航舰的操纵性能相当不错。再加上可以在垂直±10°内调节的舰尾导流板等设计,同盟军巡航舰的机动能力显然是很优异的。

与帝国军的同类战舰相比,同盟军的巡航舰因为在许多性能(譬如大气层的进出能力)方面没有要求的缘故可以设计得极为紧凑。战争末期的一艘同盟军巡航舰在尺寸上可能只有帝国军巡航舰的六成,吨位的比例甚至还要更小一些,仅仅达到帝国军巡航舰的两至三成而已。这使得同盟军的巡航舰乍看起来远逊于帝国军的同行,但在实际战斗中它们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自己绝对有能力和对手进行势均力敌的对抗(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还要更胜一筹,毕竟紧凑的体型意味着被弹面积的降低)。
这种对抗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巡航舰配备的强大火力:一艘同盟军的巡航舰会在舰首配备6门有效射程达18光秒的NMC12-10 12.3cm中子光束炮,配合荷电粒子光束炮副炮和诸如电磁炮、多功能导弹发射装置等武器,还有舰上搭载的三架斯巴达尼恩战斗艇,它在战斗中能够发挥的实力是绝不会比帝国军的巡航舰差的。巡航舰在舰首主炮装备部位的下方设置有两部红外传感器,它们负责探测巡航舰主炮射击的效果,以此来修正后续的炮击。



同盟军巡航舰长372米,宽94.5米,高(含天线)74米,舰员393人①。
主要武器:
12.3cm中子光束炮6门;
4cm电磁炮2门;
多功能导弹发射装置8部;
外部挂点2个;
舰载机:斯巴达尼恩战斗艇3架,穿梭机1架。
注①:在人力极度缺乏的情况下,用52人也可以勉强操纵一艘巡航舰

多洛霍夫三世:

“多洛霍夫三世”是新帝国进攻同盟期间同盟方面派出的和谈代表威廉·奥德兹乘坐的舰艇。
大运河:

“大运河”号巡航舰以其在面对两倍于己的帝国军时仍然拼死奋战为民船争取脱逃机会的英勇举动为人所知。在第三次迪亚马特会战开始的前夕,同盟军对于任何不参与会战的舰艇使用都开始变得斤斤计较起来,乃至于到了最后干脆以命令的形式暗示“在可能存在危险的情况下可以放弃护航任务,以保存自身为优先”。
“大运河”号所处的船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和帝国军遭遇,与早就纷纷调头离去的僚舰不同,“大运河”号坚持护航到底,结果被两艘帝国军巡航舰以绝对优势击沉。尽管如此,它的死战也为大多数民船争取到了逃脱的空隙。事后在同盟方面的宣传中这艘巡航舰上的全体官兵当然是极尽哀荣,但杨威利对此的评价是:
“比起一百个勋章来,他们更需要的仅仅只是一艘僚舰罢了。”
瑞达级巡航舰:

瑞达级巡航舰的名字源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斯巴达王后(Λήδα),它是同盟军在巡航舰更新换代上进行的尝试。比起旧式巡航舰来,瑞达级换用了包括长射程主炮和倾斜布置的耐光束装甲在内的一系列新型设备,使得战舰的攻防性能和机动性全面地超越了前者。遗憾地是,尽管在性能上有着这样的进步,瑞达级巡航舰最终也仅有“瑞达”和“瑞达二号”建成服役而已——在亚姆立札会战的惨败之后,同盟军实在是没有力气再批量生产一种全新的战舰了(与之相对地,帝国军的新一代舰艇研制却始终在稳步进行当中)。
比起旧式巡航舰来,新的瑞达级巡航舰修长笔挺,可以说非常漂亮,这就使得它最终未能投产这个事实显得更加地令人遗憾。它的舰桥没有采用埋入式设计,而是暴露在外,这增加了舰桥被直接命中的风险(尽管在设计之时舰桥的位置已然尽可能地靠后布置)。在舰桥的下方密集地布置有大量的副炮,使得这一区域的防空自卫能力较强。除此之外,瑞达级巡航舰首次在巡航舰上采用的“燃料搜集装置”也十分引人注目。
在舰桥后方设置的推进剂储存箱的尺寸相当可观,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新型巡航舰输出功率更高的动力部要消耗更多的推进剂。可以看到,新式巡航舰的导流板也经过了重新设计,总体数量比旧式巡航舰要少很多。同样精简了不少的还有新式巡航舰的标配人数,在本身尺寸比旧式巡航舰大了一整圈的情况下,新式巡航舰所需的操舰人数却反而少于旧式舰船,这既有可能是战舰本身在自动化方面的进步,也有可能是因为设计思路的变更:纵观瑞达级巡航舰整体,在舰体外部并未发现有斯巴达尼恩战斗艇的搭载痕迹,对于一艘巡航舰级别的舰船而言,没有舰载机的搭载是比较危险的,但该级巡航舰是否有内置的机库尚不得而知。
瑞达级巡航舰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配备了倾斜布置的耐光束装甲,据称类似的装甲技术最先乃是在帝国军总旗舰“伯伦希尔”上采用。此前的舰船在防护磁场失效之后面对光束炮的射击都十分脆弱,但这种新开发的装甲却可以在不开启护盾的情况下弹开中子光束炮所发射的光束。至于同盟军为何会突然开发出这种装甲,有说法认为这和帝国方面的情报泄露脱不开干系。
瑞达级巡航舰长486米,宽55米,高(含天线)62米,舰员326人。
主要武器:
舰首中子光束炮4门;
舷侧(单侧)荷电粒子光束炮22门。
瑞达二号:

比起籍籍无名的“瑞达”号巡航舰,“瑞达二号”显然成为了一个必将名留史册的名字,因为它和杨威利之间的联系非同一般:
早在要塞对要塞战役期间,“瑞达二号”就是杨威利率领的援军舰队的旗舰,杨威利正是在这艘战舰上指挥了对坎普和缪拉舰队的战斗。此战中“瑞达二号”虽然被敌军火力命中,但是护盾并未被击穿,炮火造成的破坏仅限于把杨上将从桌子上震落到座椅之中。

宇宙历799年,因同盟方面急于讨好帝国而意图逮捕并秘密处决杨威利之故,杨威利的部下展开了一场颇为热闹的营救行动,事后杨威利一行人也正是乘坐着“瑞达二号”巡航舰离开的海尼森。此后“瑞达二号”就一直作为艾尔法西尔革 命军的一员服役,并全程参与了伊谢尔伦回廊战役。在战役结束之后,帝国方面对艾尔法西尔革 命政府发出了何谈的请求,杨威利一行人协同和谈代表团于是乘坐“瑞达二号”巡航舰出发。
未曾想,此去就是一去不回。


为了刺杀杨威利,地球教的筹划不可谓不严密:在经历过安德留·霍克那个蠢材的袭击之后,谁又能想到真正的杀招竟然隐藏在帝国军的援兵当中?在帝国军驱逐舰满载着地球教的杀手接驳“瑞达二号”之时,巡航舰上的人们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惨剧还一无所知……



745年型巡航舰:
(无详细信息)

原文内容出自以下链接,有错漏之处欢迎指正:
https://gineipaedia.com/wiki/Category:Alliance_vessels
https://asahiwa.jp/g/c/f_leda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