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强国」来备考(4)——快速获取科学常识的3种渠道,最推荐「北京科学中心」

2021-10-10 16:33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全文字数|6.2千
阅读时间|20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科学常识」类知识点为何难以有效记忆?

2.渠道一:「每日科普」专题

3.渠道二:「科普中国」强国号

4.渠道三:「北京科学中心」强国号

一、「科学常识」类知识点为何难以有效记忆?

每次行测考试的「常识判断」板块都会考查一些科学常识,这些常识大部分不在初中教材中,因此复习起来较难。

以2021年国考为例,共有7道涉及科学常识(不包括军事和经济)的题目,正确率最高的为59%,最低的为25%,其他的在30%~45%之间。而四五年前此类题目的正确率普遍在50%~60%左右,说明出题者在有意提高题目难度,大家备考时也要有意拓宽自己知识面,有备无患。

对于「科学常识」类知识点,传统的复习方法是根据公考机构提供的《常识判断知识点归纳整理》等资料来死记硬背。由于科学常识往往较为简短,考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吃进大量知识点,一开始感觉还不错,但复习久了就会明显出现两个问题:

一是「吃太多,不精华」。科学知识的海洋无穷无尽,虽然是多多益善,但行测考试就考几道,如果没有规律地去学习,见到知识点就全盘照收,就很可能导致吃进去的知识点「含金量」不高,能「命中」真题的概率就变成了大海捞针。

二是「吃进了,不消化」。很多科学知识点大家都是「一知半解」,或者说「听过这个知识点的名字,不清楚其背后的具体原理」,因此强行死记硬背的过程就和囫囵吞枣一样,很容易消化不良,过段时间就忘得差不多了。

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科学常识,西瓜今天给大家推荐来自「学习强国」的3个渠道,其侧重点分别为时效性、权威性和易学性,希望能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二、渠道一:「每日科普」专题

第一个渠道是「每日科普」专题,其侧重点为时效性,主要特点为:

每日更新、结合时事、制作精良

进入方式:在App顶部搜索栏输入「每日科普专题」,在结果页面中点击最上方同名专题:

搜索后,点击顶部箭头所指专题即可进入。

「每日科普」专题是「学习强国」App做的一个汇总专题,里面有很多媒体制作的内容,界面如下:

可以看出,该板块基本上是日更,且更新的内容往往和最近的热门新闻有关,例如「诺贝尔奖涉及领域」「中国西部地区秋季大范围降雨」「国家反诈中心App」等。

「每日科普」专题最大的优点是「制作精良」。

西瓜猜测,或许是因为该专题一天只允许更新一篇文章,所以里面的内容十分精良,甚至还有「什么是华西秋雨?」这样的动画视频。非常推荐大家看看,用不到3分钟就能掌握这个知识点,视频链接为:每日科普|什么是华西秋雨?——学习强国

该专题的文章也做得非常用心。今天(2021年10月9日)专题的文章为《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关注的领域,也是我国「长板」之一》,针对的就是刚刚颁发的「诺贝尔奖」:

不难发现,本文讲得很深,除了介绍诺贝尔奖的时间、人物、成就之外,还结合我国相关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文第一段就把「时间人物事件成就」等关键要素都介绍的明明白白,想要单纯记忆这个知识点的小伙伴看到这儿就可以了。不过,西瓜个人还是非常建议把整篇文章学完的。

读完全文,我们可以学到「诺贝尔奖青睐不对称催化领域」「有机小分子就是最小的酶」「有机小分子的催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多个知识点,并了解到我国在该领域的优势和仍然存在的不足等。

为了帮助大家更快掌握重点,编辑还把文章的关键句子加粗,对读者非常友好。

「诺贝尔奖」涉及的科学领域往往难以理解,比如本文提到的「不对称有机催化」这一概念,如果完全不去解释的话,恐怕99%的考生根本不清楚其具体含义,这就是为什么「死记硬背知识点容易忘」的原因——都不知道在说什么,怎么可能记得牢?

本文在尽可能用大家熟悉的概念(初中化学就能大致看懂)来解释诺奖,同时补充了此类研究的目的、我国的综合实力和目前面临的困难,让这个知识点变得立体、生动起来,看完之后就能牢牢记住,作者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三、渠道二:「科普中国」强国号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为推进科普而塑造的品牌,在「学习强国」App上也有同名强国号。主要特点是:

信息权威、数据详实、观点细致

进入方式:在App顶部搜索栏输入「科普中国」,在结果页面中点击最上方同名强国号:

进入后可发现这个强国号有「精品推荐」「科普真相」「科学家精神」「科技前沿」4个子版块。

四个板块的内容大致如下:

1.精品推荐: 和「每日科普」专题有些类似,文章数量不多,但内容很丰富。里面喜欢引用专家言论,并用阿拉伯数字列出多个要点来解析。

例如《不好好护牙,后果很严重!从出生到成年如何护牙,口腔科医生全都告诉你!》这篇文章,足足有4000多字,快写成「护牙百科全书」了:

文章写到这里,重点还没出来……这只是全文的1/4,为了不影响大家阅读体验,就不放出全文了。

西瓜个人觉得,「精品推荐」板块的字数太多,如果时间较为充裕可以看看,没那么多时间的话,可以多看看较容易理解的板块(例如下文推荐的「北京科学中心」强国号)。

2.科普真相:该板块主要内容为对常见的谣言进行辟谣、解释离奇事件的原理等,从标题中就能看出文章的风格:

西瓜个人认为这个板块内容做的还是挺不错的,虽然不像「精品推荐」里面的文章那样追求极致,但更能抓住重点,更能快速把关键知识点呈现出来,例如第一篇文章《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有啥区别?土榨油更有营养?开封超过这个时间,赶紧扔》:

不难发现,该板块的重点非常突出,「干货」颇多,西瓜用蓝框标出来的知识点都是可以做公考出题点的。非常推荐大家多看看这个板块

3.科学家精神:主要介绍我国科学家的成就和精神,内容不多,以视频为主,有兴趣可以看看。

4.科技前沿:主要内容包括航空航天,大国制造,物理化学生物(尤其是物理)领域的高精尖技术,也是以视频为主,有时间的话可以了解下。

个人最推荐的是「科普真相」板块。其他三个板块中,「科学家精神」和「科技前沿」内容较少,而「精品推荐」里面的字数太多,需要集中注意力,都不是特别适合备考。

「科普真相」涉及的问题往往大家较为关心,且内容浅显易懂,很容易理解记忆。例如「哪种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调和油的保质期是否能达到两年?」「大豆油适合高温烹饪吗?」都可能成为考查点,如果看了「科普真相」的相关内容,就能稳稳拿下相关分数。

四、渠道三:「北京科学中心」强国号

「北京科学中心」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所属事业单位,是服务青少年的公益性社会科普教育基地。它的强国号里面有大量的科普内容,主要特点为:

贴近日常、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进入方式:在App顶部搜索栏输入「北京科学中心」,在结果页面中点击最上方同名强国号:

进入后可发现「精彩推荐」「科普新知」「科教动态」「科学精神」4个子版块。

4个板块中,「科教动态」主要内容是北京近期的科普讲座与报名方式,这个可以不看。「精彩推荐」和「科普新知」的内容近似,都是讲述相关科学常识。

和「科普中国」同类内容相比,「北京科学中心」毕竟主要面向青少年,里面的内容更加简明易懂,而且有大量配图,非常生动,学起来非常轻松。

例如《国庆出门一票难求?从绿皮车到高铁,你坐过几种?》这篇文章,全文把我国从建国到21世纪,从公路到铁路的发展整体捋了一遍,里面列出了30余项数据,共有13张图片,图片包括手写客车车票、老式客车、「绿皮车」、「红皮车」、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图、世界主要国家高速公路里程数据对比等内容,非常生动。由于内容过长,截图不是很清晰,这里就不放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进入以下链接学习:

国庆出门一票难求?从绿皮车到高铁,你坐过几种?——学习强国

生动的图片是「北京科学中心」做的最好的地方。这里放几张图,大家感受一下:


怎么样?是不是看了之后觉得轻松了很多?总的来说,「北京科学中心」在图文结合上是做的非常好的,很适合在碎片时间汲取知识。

「北京科学中心」强国号最后一个「科学精神」板块较为有特色,内容不多,但都是用漫画形式在讲述我国著名科学家的事迹,例如讲「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的:

「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的故事。图片来源:「北京科学中心」强国号

可以看出,「北京科学中心」强国号真的非常用心,漫画色彩明快,概述了杨院士光辉的一生,而且文字力求简明扼要,把杨院士的经历和主要成就都体现了出来,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非常友好。

从「科学普及」的角度来说,北京科学中心是从业人员中的佼佼者,它发布的内容都以「通俗易懂」为第一要务,非常重视读者的感受,因此西瓜个人极其推荐该强国号,建议大家优先学习这里面的科学常识。

总结:

今天推荐的这3个渠道对于学习「科学常识」都非常有帮助,其中:

「每日科普」专题制作精良,时效性强,可以每天花一点时间去读,结合时事热点有效记忆。
「科普中国」强国号内容较为专业、庞杂,喜欢的话可以抽时间重点研读「精品推荐」的内容,没有太多时间的话尽量多看看「科普真相」板块。
「北京科学中心」强国号内容最通俗易懂,理解难度不高,而且图文并茂,对读者非常友好,是西瓜个人最推荐的「科学常识」学习渠道,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记忆最多的知识点。


「学习强国」来备考(4)——快速获取科学常识的3种渠道,最推荐「北京科学中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