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巴赫金:众声喧哗

小说话语
复调式
复调式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提出的
复调式最先是音乐术语,左手和弦右手主旋律变成了两个声部,让人不知道那部分才是主体
作者借用不同的人物或者是同一个人物的不同时期来表达自己(同时也是隐藏自己)
也因此作者的思想是混乱的,莫衷一是,没真假难辨的
戏仿 Parody
俄国形式主义重塑了戏仿的地位
Parody 的演变
古希腊时期 Parodia(滑稽模仿)
文艺复兴时期(荒诞戏剧)
19世纪(低劣的文学形式)内容粗俗风格拙劣广受诟病
俄国形式主义 十克洛夫斯基为戏仿正名 文学陌生化(距离感,落差)的手段
戏仿是不同声音(对话)的竞技场
一个文本的内部是复调式(双声语)
两个文本或多个文本间存在着戏仿
维吉尔:在荷马之后,自认与荷马是一样的
所指消失,能指彻底掌权,原始文本荡然无存,一切都是戏仿,作者已死
语言的演变
索绪尔式的语言已经被拉下了神坛
索绪尔式的语言:符码,一个共时性的由差异性原则织就的一张大网
我们只是语言言说自己的工具
语言由符码semiotoccode变成了一种社会建构social institution
语言由另一个位面的符码变成了一种主体间性的互相继承的产物
社会建构意义上的语言决定了主体的言说
拉康:语言是继承者我们的‘父亲’,说话是为了执行父亲的律令
语言是主体在社会建构中从他者那里借来的,当一个主体在侃侃而谈的时候其实是他者话语的大喇叭
字母:未断却无法被书写出之物,划定了主体的边界
β元素:创伤维度,害怕死亡,害怕崩解,且不可言说
α元素:一单β元素被用语言言说出来后就沦为了α元素
爱处在偶然的逻辑链中,式停止写却无法写出的东西,只能以诗的形式被写出,让无法写出之物回响其中
只有当语言死了的时候,主体才真的活着
在诗人的战场上→诗人透过自己的作品→斜视→一瞥而见selbst那个是他又不是他的作者→ich = ich 重新认识自我,给自己命名
常规语言
各种语言的集合,构成了生活世界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是有选择的掌握他人的话语,从他者的话语中精选出类似主观世界
复调式反对小说话语的一元独白,推崇讨论,不同声音主体间交互的形式
具有内在说服力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