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幽默推理的先驱与翘楚——《大诱拐》
剧情梗概
日本纪州最大的富豪、拥有四万公顷土地的柳川家八十二岁家主柳川敏子“刀自”(日语对老妇人的尊称,下文一律简称“刀自”)在巡视自家山林的过程中被后来称为“彩虹童子”的三人(户井健次、秋田正义、三宅平太)绑架。机缘巧合之下,被绑架的刀自反倒成为绑架团伙的首领,亲自策划了对子女们的勒索计划,要求赎金一百亿日元。
(若您未阅读过原著或观看过同名改编电影,又对剧情感兴趣,可点击下方链接先行阅读我的另一篇专栏。我没有选择放到同一篇专栏的原因是:重述轻评乃书评大忌)




“不完美”
《大诱拐》并不是一本完美的小说,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对它的剧情提出一些“质疑”:
1、如果你喜爱本格推理,你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和歌山警本部长井狩大五郎为何会因为“没有电视天线”而忽略下属提供的可能藏匿窝点——阿椋家,的情报?
虽然小说是以彩虹童子、刀自(即“犯人”)为主视角展开的,但故事中“侦探”并不是缺位的,扮演侦探角色的正是井狩,警察与侦探是一体的,最后也是他发现了“刀自才是彩虹童子团伙的领袖”这一真相。
侦查过程中,警方锁定了彩虹童子可能藏匿的区域并展开了地毯式搜寻,阿椋家地处偏僻,周围几里范围没有其他住户,几乎完美适应绑匪藏匿的需求,仅仅是没有电视天线:
彩虹童子第一次与井狩联络就指明了要求“和歌山电视台”“和歌山广播电台”进行直播,虽然后续两次都是要求进行电视直播,但“百亿绑架案”这种级别的事件,本身受关注度就极高,小说中写道:“街上空无一人,公司、工厂和学校都已停工、停课。全国的人们同时打开电视……“,电台广播自然也都进行了同步播报。故事发生的背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乡下偏远地区没有电视也不是稀罕事,何况阿椋还是被绑架的刀自的前女佣,警察此处调查的刻意忽略,可以说是小说中的一个漏洞。
2、如果你嫉恶如仇,你可能会不满于彩虹童子三人似乎最后还得着一个善终?
“犯罪事实是量刑定罪的基础”,虽然在故事中没有任何人受到伤害,但绑架的犯罪事实是确定的。
小说结尾,井狩向刀自提了两个问题:“您能否保证,他们不再做坏事?”、“您能否保证,一百亿日元不会被用来做坏事?”得到刀自肯定的答复后他说:“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接下来话锋一转——然而,他真能接受这个结果吗?(原文)
这里看似没有把话说死,就像好莱坞电影结尾为续集留下的引子,对于三人是否真的逃脱法律的制裁、井狩是否真的放弃追缉,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但根据整本小说的风格和定位来看,彩虹童子们应该是没有受到惩罚的,即使他们已经闹出了世界震惊的“百亿绑架案”。
3、如果你了解宅斗权谋为主题的相关作品,你可能会怀疑柳川家的四个子女居然能够勠力同心,一心救母?
刀自有过两任丈夫,均早已过世,共生育了七个孩子,其中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死于战争。虽然文中并未提及剩下的四个子女分别是与哪位丈夫所生,但仅看这种家庭构成,又联系到柳川家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豪强,继承人之间有如何尖锐的矛盾都不为过。
每个子女在出场时作者天藤真都给予了性格描写,概括下来就是各有各的毛病。除了小女儿英子,均称得上纨绔子弟的标准形象。然而就是这么一群人,却在母亲有难时齐心协力,尤其是刀自借电视直播的机会将家族四万公顷土地赠与他们的时候,众人并未展现出一丝的贪婪,反而马不停蹄地开始清点资产,抵押置换,筹备赎金,甚至他们还在这次行动中收获了成长。
4、如果你历经坎坷,切身体会过社会险恶,你恐怕会批评小说中的人物都过于单纯而善良。
这和上面第三条类似,这是部讲“犯罪”故事的作品,但里面的人物,除了一个收容机构的园长外,没有真正的坏人。即使是实施了绑架的三人组,整篇看下来依旧能发现他们的底色还是善良的,是三个受原生家庭影响误入歧途的可怜人——户井健次从小被父母抛弃;秋田正义幼时与父母失散;三宅平太父亲早逝,母亲病重,妹妹被债主欺负。
小说还描写了数个知恩图报之人:警本部长井狩,电视台报道局长中泽,电视台社长东,直升机驾驶员高野。他们均曾受过刀自的恩惠,在事件中均用自己的方式报答刀自的恩情,一切以刀自的人身安全和意愿为中心。
5、如果你看重人物塑造,你可能会化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指出:“状刀自多智而近妖”。
整篇看下来,真正的主人公柳川敏子刀自实在过于机智,人脉过于强大。
她对自家山林了如指掌,能够说出某片林木的来历,每天步行巡山的路线和时间都能精确控制;
对周围地形交通了然于胸,被蒙上眼睛都能判断此刻车辆所在的国道编号,编排出转播车、直升机完美的行进路线以迷惑警方,甚至知晓连警方所用地图中标注不可通行的山路近日开通的情报;
她洞悉人心,周围的村民爱戴她,前女佣阿椋无条件地信任她,知道如何利用中泽等人实现自己的计划;
更关键的是她的聪明才智,指挥几个“外行人”力战上千警力,实施了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完美犯罪”。
6、如果你关注社会舆论,你可能会疑惑事件之下为何日本政府是这种反应?
“百亿绑架案”震惊了全世界,由于涉案金额过大,绑匪的行动毫无破绽,舆论普遍怀疑是国际极端组织策划的,小说中甚至还有强人请求美国海军舰队不要轻举妄动的情节。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最高级别的舆论事件,然而全程井狩能够调动的只有和歌山县和周边府县的一千余人警力,没有来自上级或国家的支援。
另外,在警方的重重包围之下绑匪还能卷走一百亿日元,可想而知警方面临的舆论压力,这也侧面强化了对上述第二条的疑惑——为何井狩愿意放走彩虹童子。
故事中段出现了一个关于这次绑架案的日本国会辩论的情节,其中一个议员沼袋提出:“一百亿可是笔巨款,相当于很多城市的年度预算了。这样一笔巨款,家属如果轻易支付,势必会给民众的心理带来巨大冲击,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此首相的回复是:“除了加强治安、坚决取缔非法行为外,没有其他办法。“、“如同刚才所说,绑匪并未向包含政府在内的第三方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从法律上讲,政府或执法单位没有理由禁止支付赎金。”
关于刀自受绑匪“胁迫”将资产赠与子女并用以支付赎金是否合法的问题,法务大臣这样解释:“如您所说,凡明显因受胁迫而发生的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本案的情形,绑匪只是胁迫家属支付赎金这件事本身,而并未涉及筹措赎金的方法。因此,柳川刀自及家属的行为是出于自由意志,在法律上是合法的。况且,刀自之所以赠与子女家产,是因为如果一直放在自己名下,今后通过第三者处理会有种种不便,这只是为了规避不便而为之,并非绑匪胁迫而导致的必然结果。法理上,两者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关于警方追捕绑匪不利,警察厅长回答:“相信当地警方正在尽最大努力调查此案。”
当然,绑架案以人质的人身安全为第一要义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也没有为“日本政府”挽尊的打算,只是凭借常识,国家领导在面向全国观众的国会辩论中,说出这种对国际级别的舆论事件听之任之的消极发言,想来实在有些离谱。
……

幽默何在?
在看任何小说也好电影也好动漫也好的时候,我会有这样一种观点:任何一部作品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作者也是人,首先人就无完人。如果一部作品是完美的,那它应该被称为经典或者名著,甚至说根本没有完美的作品,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可能也会有一些瑕疵。作品问题的多少和评判的标准,会影响到作品的最终评价和历史地位。
我开篇便说,《大诱拐》不是一部完美的小说,当然我们也不会妄称它为“名著”。但是,当我们退回到娱乐小说、“幽默推理”分类下的标准来看,还是配得上“先驱与翘楚”的名号的。
幽默推理,至少在《大诱拐》中,“幽默”并不是指的要让读者捧腹大笑。实际上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没有发现堪称“笑料”或者“包袱”的内容,所以我对书籍腰封上“笑点密集”的评价倒不太认同。我认为这本小说之所以被称为幽默推理的先驱,其中“幽默”主要体现在全书中无处不在的“幽默感”、剧情中的“反差”以及最终结局的皆大欢喜之上。

比如全书最大的反差,绑匪和人质,彩虹童子和刀自,这一组对立的关系却在故事中相互信任统一了战线;
比如刀自被绑架之后消息传达到县警察局,出生于东京的年轻警部补接收并随意记在了值班记录本上。因为他不知道刀自在当地的地位和她与自己顶头上司之间的关系,他甚至不知道“刀自”是对老妇人的敬称,他以为只是个八十岁老太被绑架的怪案子,所以第一时间没有上报。直到老刑警回来问起,并给他看了一张本部长井狩接受采访的剪报——内容是井狩感恩刀自;
比如浩浩荡荡地搞了一出电视直播的大戏,结果绑匪三人和刀自实际上在阿椋家对着一台破旧的收音机获取情报;
比如最后通过直升机拿到赎金后,还特意指示直升机飞到柳川家上空,丢下一个装有收据的罐子;
等等……



为改编而生
小说中当刀自提出要将绑匪三人原本计划的五千万赎金提到一百亿的时候,彩虹童子们是极震惊的,他们想当然地用便利店的泡面去计算一百亿的价值。刀自于是劝他们转变思维,不要用泡面,而是用飞机去衡量——一百亿也就够买两架三星客机,或者一架E2C预警机罢了。同样的,当我们不以“完美的小说”、“名著”的标准,而是以“幽默推理、轻松娱乐的小说”的标准来评价《大诱拐》的话,开头提出的质疑也许能得到一些解释。
从个人阅读观感而言,我初次阅读便一口气看完了这篇小说,接着心生出这样一个感想:“这部小说简直是为改编(成电影)而生的”。虽然我在看小说之前已经知道这部小说早在1991年就被改编成电影,但我的感想并非马后炮之言。我从离开校园之后便再没有一口气读完过一本十万字以上的小说,并非完全挤不出几个小时的时间阅读,而是没有意愿,也没有遇到让我迫切想要从开头追到结局的故事。
我在阅读前已经了解了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甚至知道一些作为悬念的细节,而我依然在已经被剧透的情况下熬夜看完,我认为之所以它有这种魔力,是因为其极佳的节奏感。
小说切换了多次视角,刀自,绑匪,警察,柳川家的子女……但并没有造成混乱,而是给予了观众一种上帝视角的满足。又在剧情两大高潮段落(也就是转播车联络和直升机收钱)的处理中,先是聚焦在警方的视角,让读者对彩虹童子的行动产生了期待,吊足了胃口,造成了悬念。
主线讲述不拖沓,少部分非主线叙事也不显冗长、信息密集,例如开篇先通过女佣纪美和管家串田的视角展示了柳川家雄厚背景和刀自的部分特质,全文最大的悬念——为何刀自要这么做?初现端倪;又例如通过对入狱记录和绑架前准备的详细描述,介绍了绑匪三人分别的性格特点、缺陷,和能够支撑起他们行事的巨大动机,最关键的是凸显出他们对“绑架”的毫无经验和后续计划的准备不足。
我认为《大诱拐》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原因大概还有以下几点:除了节奏感外,故事虽是犯罪题材的但手法和动机容易理解,可信且具备可行性(上世纪七十年代而言);以“犯罪方”为主与平时以侦探、警方为主的视角形成区别,但这种区别又做到了让读者/观众对彩虹童子和刀自形成共鸣,产生移情,反倒希望他们“勒索”成功;最大的戏剧冲突与最大的悬念共生——人质与绑匪为伍&刀自为何要这样,并把悬念保持到最后一刻揭示;观众可追寻的线性时间,在结局故事形成闭合;没有血腥暴力,没有任何人受伤,几乎所有出场人物都单纯善良不复杂。


成人童话
《大诱拐》仿佛一个成人童话,借用当下一句网络流行语:“小孩看了略显幼稚,成年人看则正好”。老调重弹的,故事中的人物几乎都单纯善良,没有现实中的尔虞我诈、自私自利,勒索一百亿的目标能够成功实现,这个因素至少占了三成。拿现实做参照的话,人们立马会说:“不可能,这样的事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尤其是成年进入社会之后更是有这种感慨——因为我们总是戴着面具生活。
这让我想起了零几年流行过的“厚黑学”及鸡汤文,我认为其在当年之所以火爆异常是因为社会人有种“伪装自己,洞悉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自然蔓延到了阅读选择当中。我们即使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也会揣测各种人物的心理,而在这部作品中则可以放下成见和猜疑,单纯地享受故事,所以才像是个专供成人的童话故事。


闹剧背后
《大诱拐》这本小说称不上严肃文学,也没有以揭示社会问题剖析人性为重点,但字里行间中隐隐约约地,还是体现出一些问题和作者的思考。
一、老年人的内心
首先是老年人的问题,这里不是指的社会层面老龄人口的问题,本作成书的七十年代,日本的出生率开始下降,但老龄化问题在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且不算严重严重,书中主要关注的是微观层面具体到每个老年人个体的问题。
作者天藤真生于1915年,《大诱拐》成书于1978年,这时的他已是63岁,又过5年就因肺癌离世。本书篇头有一句:“献给每位母亲的母亲”,于是我想,柳川敏子刀自的形象可能是结合了外祖母、母亲和作者本人进入老年阶段的感悟而成。
我想用一个词来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烦恼(或者困境)进行概括,于是得到这样的组合:少年叛逆、青年迷茫、中年危机(压力)、老年孤独。结果发现,似乎其他三个阶段的用词都不太准确,但老年“孤独”却似乎是一种共性,当然也不是说所有老年人都是孤独的,但至少这个词是这些组合里最贴切的。
刀自参与这场百亿绑架案的重要动机之一,就是她发现突然减重十公斤后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所以在死前想要干一番大事,并且为柳川家的未来做好安排。
有几句话可以概括刀自的想法,“小孩子总在畅想未来,而老年人只能缅怀过去”、“不管年纪多大,心里总得有点彩虹”、“有一点我可以说,那就是老年人的生活实在很无聊。昨天过完是今天、今天过后是明天……每天都在做相同的事情。这根本称不上活着,只能算是还没死而已”。
老年人的“孤独”我认为一是由于客观条件,比方说子女不在身边,丧偶等造成实际上独自生活的事实;
其二是,孤独反应为一种能力的丧失,人总是害怕失去的。这种和刀自比较类似,她虽然子女也不在身旁,但家中有服侍她的人,像管家和司机,已经在柳川家工作三四十年了,她应该不缺聊天的人。
但她还是孤独的,因为她已经不可逆转地衰老了。以前怎么怎么样,现在怎么怎么样,能力的丧失可以是精力、体力、记忆、健康、思维、社交、和社会脱节、生活重复而无聊等等。这点在现实中可以找到很多例子,老人家不顾子女劝阻要“干活”,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那个年代不干活会被人视为废人,被戳脊梁骨;另一方面也是他们也是借“干活”进行自我能力的一种认证。但随着人的衰老,各种干活的能力的失去又是必然的,干活带来的风险与日俱增,老人的执念和家人的关心、孝心在此形成了冲突。
“我们在那里休息了一会儿,这时老夫人说道:‘真想不到,我腿脚已经这么不利索了。以前爬这种坡,我都是跑着上的,现在却累得喘不上气来……咱们俩都喘得厉害,不过听上去可不一样。纪美,你的气息是从肚子里吐出来的,中气十足,但我的气息听着都快断了。如果用风速做比喻,你的是每秒二十米,我的只有五米。“(原文)
还有一个问题是年龄越大越无法回避的,死亡。刀自发现自己一向平稳的体重骤降了十公斤,于是立刻联想起自己曾在葬礼上听到其他人说的体重骤降是身体的警报,又想起周围人劝她“注意身体”的寒暄,她立刻将其理解成暗示,并确定自己行将就木。死亡是悬在每个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年龄越大见得越清晰越接近,有许多牵挂的人进入老年则会更加敏感。

二、两个社会问题
社会层面的问题小说影影绰绰地展现了两个: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困难和法律漏洞被利用的问题。开头彩虹童子三人的介绍中,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一条:“回归社会的愿望较强”,不知道监狱是否对入狱人员都有这么一个维度的评价。总之,“回归社会”也是三人策划绑架的重要动机,只是他们认为自己没技术没学历又有前科,只能通过获得一大笔钱来回归社会,怎么获得呢?就这样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通过犯罪(恶性循环)。
结局刀自通过“杂项损失扣除”的条款,在柳川家无法避免的税负外(无论是赠与税还是遗产税,柳川家不可避免地会将大部分山林上缴国家)反倒让国家承担了百亿赎金中的六十四亿,即使这个“灾害或盗窃损失”是刀自一手策划的,这无疑是钻了法律的漏洞。
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上述内容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才疏学浅、贸然提出的见解总是无知浅薄的,因此便不展开讨论。
三、反战
最后这点让我觉得作者天藤真很有“格局”,而且这种格局还发生在日本经济腾飞的七十年代。前文我提出针对书中政府的问题(第六个),而看完全文就会明白,作者本身就是在黑日本政府。小说中提及刀自的三个子女陨于战火,联想到柳川家又是地方豪强,读者读到这里时很可能误以为刀自是什么余孽。到了结局才发现,刀自对日本政府充满恨意,认为恰恰是日本政府发动战争夺走了她的孩子,甚至不惜借用法律的漏洞也要向这个国家复仇。(以下摘录一段原文)。
“……国家!
刀自感觉仿佛受到一记重击。
……国家又为我做了什么?
她睁开眼睛望着群山,一时间茫然若失。她渐渐察觉心中涌出一股强烈的情感……那是憎恨之情。她恨‘国家’夺走了爱一郎,夺走了静枝和贞好,这还不够,如今还要夺走她视为生命的山林。
……
如果能把成果返还给山上的居民,倒是可以理解。如果能帮助这个国家的同胞们,培育树林的辛苦也算没有白费。
但那些打着国家旗号的掌权者,会有这份好心吗?……这些美丽的山,这些人们拼命爱护培育成材的树木,也终会成为掌权者的猎物,落入他们贪婪的魔爪中。“

结尾安利
《大诱拐》讲述的故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精妙的“犯罪”设计在当下已无实施的可行性;人物群体的善良淳朴也只存在于书中的世界。但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有着超越时代的魅力,其中闪烁着对人性至善的讴歌、作者对于反战反暴力的思考。即使完全不考虑背后的思想深度,单纯阅读放松精神,该作也具有极高的娱乐价值。
强烈推荐阅读原著或观看原著改编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