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过七夕?且看古北水镇七夕奇遇记

《诗经》有言,“七月流火”,夏去秋来。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
七夕节所在的农历七月,《夏小正》中说“初昏,织女正东向”,七月黄昏,抬头可以望见织女星散发着美丽的光辉,朝向银河东岸的牵牛星。《诗经》有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已末,秋将至,女子们要开始摇动纺车,织布制衣了。
于是,天上的星星被遥想成了人间女子的保护神和寄托心愿的所在。织女的意象在这个迎向秋天的时间段凝固了下来,关于她的想象,她那些巧慧特质,以及与牛郎相互牵绊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其实在过节这件事上,现代人的想象力贫瘠得远不如千年前的古人。
七夕习俗

■ 穿针乞巧

穿针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汉族民间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唐代诗人崔颢的这首《七夕》,就再现了都城长安七夕之夜的盛景。
■ 喜蛛应巧

喜蛛起于南北朝之时,《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小小蛛网,历代验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活动之一,盛行于明清两代。通过把绣针放入形成水膜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在容器底部形成图案,以验智巧,也称“浮针试巧”、“丢巧针”。
■ 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有些读书人还会在这一天晒书,来展示自己的满腹才华。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一个晒书的故事: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晒书”.晒肚皮就是晒书,短短几十个字就写出了郝隆的书生意气。
七夕还有更多有趣的习俗.....
就让我们来古北水镇,看看体验古人是怎么过七夕的吧。

“何其有幸,得遇吾卿,与你年岁并进”,8月22日 古北水镇 联合 汉服来啦特别出品七夕奇遇记,开启中国传统节日古时七夕光景,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与您相约,穿越千年,一同对话。
15:00 - 17:00 巡游
古代历史知名cp,如李隆基&杨玉环,苏轼&王弗,杜甫&杨氏.....等等神仙眷侣才子佳人将身着汉服,以汉服花船巡游的方式诉说着他们的爱情佳话,带领大家穿越到那个充满浪漫和传奇的时代,感受那份真挚而美好的爱情。

17:00 - 18:30 古风《梁祝》舞台剧
一朝化蝶成百戏,经典爱情故事《梁祝》翻新再创,登场日月岛大戏台。您可欣赏继《千里江山》、《西厢新演》和跨越千年的对话——《屈原》篇后,由古北水镇主办,汉服来啦承办,佛伦汉服、乔织汉服服饰指导跨越千年的对话——《梁祝》篇,“情本无心种,却在心中生,时现又时隐,有形却无形”、“我从此不敢看观音,妙语莲华娇女心;遥寄月华玉钗裙,芳魂无处寻”,穿越历史的时空,亲临梁祝的命运之旅。感味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递永恒的爱情价值观。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回首文人名仕,少年志存高远踌躇满志惊诗坛,壮年金戈铁马征战沙场卫家国......在浩如烟海的诗词里,您可一同对话主创团队,进行诗词问答游园学士环节,答对者将获得七夕伴手礼一份,期待与君相逢,流连诗词画意间。


【跨越千年的对话——屈原】剧照
19:00-20:00 七夕奇遇记晚会
梁山伯与祝英台将化身为七夕时空游园人,开启七夕光景,带游客穿越千年,观赏一袭唐、宋、明三代服饰汉服美人大秀,体验古人如何过七夕传统习俗,逢妙世情缘,8组16位古代历史cp穿越七夕好时节,将与您见面,展示千古帝王为玉环描眉的柔情浪漫,体会李靖红拂投针验巧的聪明才智.....更有对月穿针,扎红绳,吃巧果,场场上演。

青青子衿,缘兮今兮,穿越千年,汉服来啦七夕好時节与君相约古北水镇。
#公众号介绍
汉服来啦
带你走进汉服综艺现场
感受民族服饰文化魅力
遇见汉服,让你更年轻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汉服文化于我,更多是一种情怀,是一份自幼时便耕织于心中的信念。无论是日常出行,亦或是登上央视春晚,北京春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众多汉服综艺大舞台,都旨在呈汉服之美,展国风之韵。
行走在路上,我们是一群复兴者,一群形象宣传大使,我想要将汉服背后承载的文化寓意传递给每一位爱好者,同心同力,将民族精神发扬。服饰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文化皆存。而如今,我们跟随时代脚步,继承革新,初心不改,坚持原创,不同的形制穿出不同的风采,活灵活现成为行走的文化——这就是复兴。欣慰于愈来愈多人传承意识的觉醒,感慨于因热爱而生发出的魄力,也期待着有更多人加入,与我们同吟:得遇汉服,初心不忘,始于情怀,旨在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