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2
婴儿一出生就不断向外抓取,寻求外界对自己的满足。婴儿的宗旨是,整个世界与我一体,世界要无条件地围着我转,满足我的所有需求,这样我就会怡然自得。如果婴幼儿时期的全能自恋被充分满足,孩子就具备稳定的自我存在感。也就是说,“我”先存在了,然后才能安心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婴幼儿时期全能自恋受到严重挫折的孩子,他的内在没有存在感,没有自我中心,内心就像一个黑洞,意识总是扑向外面。
——李雪《走出剧情》
作者在书里举了她爸爸的例子:我爸爸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一出生,他母亲就抑郁了,拒绝喂奶,多亏姐姐抱着他挨家挨户地讨奶吃,他才侥幸活下来。长大后,他作为家里第一个男孩,比较受宠,但是婴儿时期的创伤,注定了他内心最深处存在一个黑洞。他没有自己的中心,总是要向外抓取,要么到外面去找好玩的事儿,要么显摆自己以赢得关注。他不能独处,不能静下心来长久地做一件事情。因为他的内心总是空荡荡的,若没有外界事物来分散他的注意力,他一碰触到自己的内在,就会莫名其妙地坐立不安,心慌、空虚。爸爸年轻那会儿,还没有手机,他就到外面四处找乐子。现在他老了,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消磨在手机上,被动地接收一大堆垃圾信息。
我过去的无力状态其实很像一个婴儿一样,我在现实生活中退行成了婴儿,除了躺在床上奢求母亲的回应,什么都做不了。在童年时期受到的创伤,如果不去看见,那就会停留在那里,直到长大后的我们重新去发现,才能继续成长。
而猫陪在我身边使我好起来的关键就是我退行成婴儿的时候,她满足了我婴儿时期需要妈妈陪伴在身边回应我。有些人不需要猫也可以,只有看见自己的需求不是现实层面的,而是过去留下的创伤,在心理上陪伴自己内在的小孩,看见伤痛就可以了。
而且有意思的是,我的猫她自己不一定想陪伴我,但只要我自己将那种想法投射到她身上,感觉到被陪伴,我也会好起来。
这个过程就像做数学题一样,没想出来之前觉得毫无头绪,突然灵光一闪的之后觉得原来如此,自己当时怎么想不到。就算有别人看到了真相,告诉你,但是这只是头脑层面在意识上的,如果想人格方面有发展,还是得自己将路走过一遍。那顿悟时的兴奋和感动一定让你觉得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