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胆小的魔咒”如何破?
我相信每个家长的心目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自信、勇敢的孩子,希望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特长与魅力,在和小朋友互动中可以敢于主动表现自己。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家长都在担忧自家的娃好像很胆小。经常在公众号后台看到家长留言说:
1.带孩子出去玩儿,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得很热闹,我家孩子就远远地看着,叫他去玩也不去;
2.遇到什么事情第一时间就是找妈妈,稍稍遇到点儿困难就挂在妈妈的身上,离不开;
3.在家是个小霸王,出门却变成了一只小绵羊;
4.遇到熟人、亲戚,叫他打招呼也不打,就躲在我的身后;
......
对于孩子的这种“胆小”的情况,家长们,我们应该如何去更深入地理解呢?
其实“胆小”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家长给孩子贴的一个标签。当遇到孩子这些情况时,你是否当面对孩子说,你胆子怎么这么小?又或者是经常认为自家的孩子很没有自信,特别缺乏安全感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给孩子贴的标签,久而久之,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孩子可能就开始朝着家长所说的方向发展,越来越胆小了。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理解孩子的心理,就会发现,其实没有天生性格就胆小的孩子,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更多是由于身体的生理或是家庭教养环境等导致。
01.生理层面
从生理层面来讲,剖腹产的孩子与顺产的孩子相比,皮肤和触觉会相对更敏感。
剖腹产出生的孩子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缺少很重要的一次触觉的刺激,从而产生了触觉系统发育不完善。
具体表现为孩子对于除自己熟悉外的其他事物,防御距离会更大一些,进入陌生环境或者见到陌生人,适应的速度相对会慢一些。
而触觉敏感的孩子也会害怕刺激的声音,也喜欢玩带有毛的物品,毛绒玩具等。
02.感觉统合失调
对于一些在爬行敏感期时进行的爬行运动不足的孩子,会产生前庭平衡失调的现象,对于一些摇摆类的游戏例如荡秋千,走平衡木等等就会不敢玩儿,也不敢乘坐升降电梯或是被高举。
03.自我意识的萌芽
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产生较强的自我意识,对于家人与陌生人更是有了明显的界限,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带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比较少,孩子的这种“胆小”现象就会更突出。
04.孩子性格比较谨慎
有些孩子性格会比较谨慎,在遇到新的事物时,往往不会很主动地接触,只有在通过观察,充分地适应后,确保这件事情是安全的,他才会去做。
然而,家长却认为孩子是因为“胆小”而不敢去做。
05.父母的教育方式
如果家长过于强势,对孩子要求过多,或者总是批评孩子。长时间处于缺乏鼓励和表扬的环境下,孩子就会逐渐变得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往往也会表现得比较胆小。
针对孩子的“胆小”,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
对于触觉敏感引发的“胆小”,我们需要多帮助孩子进行触觉训练。
大家在【公众号】璟舒说的后台回复【触觉】,可以获得触觉训练的方案。
对于感统失调引发的“胆小”,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感统游戏来改善。
在璟舒说的后台回复【文集汇编】,在文集汇编的游戏一栏我们也整理了写过的很多家庭训练游戏,可以在家和宝贝玩起来。
有必要的情况下,给孩子选择专业的感统课程也可以改善。

对于性格谨慎的孩子,我们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尊重和鼓励。
谨慎也是一个很好的性格,在对事物进行了充分的观察和判定后,我们会发现孩子往往采取的行动带来的效果会更强。
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强硬要求。如果孩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和他人打招呼,我们允许他的行为和想法。
同时家长可以选择自己加入游戏,自己去打招呼,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去做了。
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同龄人的社交模式和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行为与习惯,接触的人多了,孩子自然会更容易融入社会性的游戏。
家长不要过度严苛,要求过高,没有一个人是百分百完美的,不要因为孩子犯了一点错误,就忽略了他更多的优点。
我们更多地看到孩子身上的闪亮点,给孩子肯定的眼神与鼓励。
06.
切勿给孩子贴“胆小”的标签,“不自信”的标签,家长们要走进孩子的内心,蹲下来,用孩子的角度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含义和需要。
其实孩子的所谓的这些“胆小”,都只是他对外界社会的一种态度表达,对人际交往与社交感受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