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斯巴达之声——DX220MAX“随身”播放器体验谈

2020-10-02 17:58 作者:耳边小公举  | 我要投稿

在刚结束的DX220MAX的巡回试听活动中,“耳边烧友团”成员ACE翔鹤给予了这台机器较高的评价。他认为这是一款极具突破性的产品,就如同“God of War”中的奎托斯(Kratos),既有着身为战神的无穷力量,又有着身为一个父亲的温情。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我不知道这话是谁说的,但是我一直觉得这话用在随身向HIFI播放器的设计上简直就是至理箴言。


早些年间,国产随身HIFI DAP一直以来都被人诟病傻大笨粗,发热,不持久…人送诨名“国砖”。不管大家伙儿怎么想,反正这条路照这么走下去总归不是个事儿对吧。不管你是HIFI发烧友也好,别的什么发烧友也罢,你既然有那闲心“发烧”,总归还是属于那种对生活品质有着极高追求的人,毕竟饱暖了才会思淫欲。不过不管怎么说在那会儿这类“傻大笨粗”在声音上的确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你的感官需求,但是说到交互这块怕是没几个觉得不闹心的吧,就这你拿什么和那几个舶来品打?时光飞逝,好在国产一众厂商还是挺上进的,在产品的设计这块不说反超那几个进口货吧,至少这个差距已经慢慢缩小到完全可以令人乐意去接受的程度了。再加上国内一些传统HIFI大厂,从一开始走的就不是和那些洋货一个路子,既然短板给补上了,那么接下来的路会越来越顺当也是顺理成章的吧?


但要命的一点就是在对产品以及用户需求的前瞻性上,国产厂牌依旧还是会比洋人们的思维模式慢上半拍。当然在这里我单纯地只是指的外形设计和交互体验。这事儿若是搁在五年多以前,我觉得是情有可原的。因为那会儿很多烧友们对便携DAP的设计方面的认知和厂商们一样保守:想要好声就别太较真颜值,想要颜值你也别指望AK240或者ZX2啥的那点体积里能塞进多HIFI的电子元器件…于是乎厂商们也图个省事儿:你们不是只要HIFI么,正巧我们这点体量也请不起多靠谱的设计人才,声音咱不虚,设计和交互这块就也一起包给工科出身的那帮小子们去搞就行了,做出个啥算啥吧,凑合用没问题的,结构简单点,万一出了毛病还好修…


当然这都是属于从那个年代过来的烧友们的记忆了,不像新生代的烧友们,可选择的余地这么大:各种全面屏,各种耳放卡,各种模块设计要啥有啥,关键是交互变得相当人性化了,外形设计也不像以前那些拟物的形态了。不过近一年多以来吧,少部分厂牌的随身DAP产品似乎又重新有了往大型化发展的苗头。可能有部分人觉得这是一种返祖的迹象,然而稍微有一定折腾器材经验的烧友们则会觉得:该来的终究还是会来的…当然这个事说起来其实没那么简单,现在的厂商做产品和以前可是完全不一样的。以前是为了把声音给做起来,体积功耗啥的那是想控制,受限于当时的制程和工艺它控制不下来,作为一个妥协的产物才那么大一个;而现在制程工艺都上来了,虽然仍有一部分这类元器件不是厂商能决定的,但是厂商们的思路却比以前清晰的多,他们很清楚自己要做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器,并且在配置的所有资源侧重于为声音服务的同时,还尽可能地降低交互方面的障碍,这个和烧友们传统认知上的“国砖”可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实要较真说起来吧,这个和“HIFI发烧”这件事情的本质是有关系的:就是去追求多数人需求之上的东西。用代价,用牺牲,去换取某一个方面超水平的表现。换言之,HIFI发烧是小众的,小众这个概念和大众一样,都是相对概念。当多数人都用两百块钱的耳机的时候,有些人用两千块的耳机算小众;当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两千块的耳机的时候,发烧友就会用更贵的…在声音和产品上也是一样,其实相当一部分国砖这些年来牺牲体积和交互去换取更好的声音这个最终目的一直没变过,就像现在的DX220MAX和当年的学林960在理念上没多大差别,更多的只是因为技术进步,各方面表现更强了而已。

当然前面说这么多有的没的,就是为今天要说的艾巴索(iBasso)DX220MAX来铺路的。这台机器从放出来再到发售一直到现在售罄其实没多长时间,除开上半年疫情的影响不算的话这个时间就更短了。对,你没听错,这是一台限量999台并且在短时间内已经售罄的产品。但是至于为什么我还要拿出来说事,除了使用体验以外,我更关心的是DX220MAX是否会对其之后的一些产品研发方向所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不过我有理由相信DX220MAX的设计思路艾巴索那边肯定是早就有了,但是不得不提一嘴的是第一个敢于把这种想法实践出来并正儿八经的当一个旗舰去做的却是索尼的索六万(DMP-Z1),而在这之后众厂商们才敢跟进如雨后春笋般地去做。毕竟不是哪个厂商都像索尼那么家大业大,万一做砸玩脱了,如果是索尼的话大不了拍拍屁股站起来该干啥继续干啥,索尼还是那个索尼。若这事要是搁别的厂商那十有八九就要伤筋动骨了…所以我觉得吧,纵使有人觉得索尼千不好万不好,它毕竟是一个行业的先驱者,是一个有能力重新定义标准的厂商,这方面其它厂牌与之之间差距还是要正视的。


所以作为一个同样有着深厚底蕴的艾巴索在其之后祭出了DX220MAX这么个大杀器,在体积上它就挺符合烧友们对砖头机的认知,不光大而且沉,近800g已经赶上一支中长焦段的单反变焦镜头的重量了。供电方面采用了随身DAP这类中从未采用过的双路分别供电的设计方案,台式系统玩家对这种设计的优势应该是不言自明,老话说得好“电为声之母”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是最简单直接的。当然作为一个随身器材,这么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充电的方式显得不是那么友好,需要一个传统的18V1A的针口充电器为模拟部分供电的电池组去充电,当然还需要一个普通5V的TYPE-C充电器为数字部分供电的电池组充电。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充电器必须同时插上,才能够确保把整个系统的电池给充满电。换言之你要是不把两组电池都充满,那么任意一组电池没电了,你也将无法继续使用下去。当然了即便是两组电池都充满了,用到最后肯定也会有一组先没电,不过,两组电池的总续航差距不大就是了,按照百分比来算的话,大概差个5%,最多不超过10%,我们按照续航最短的那一组电池来计算这台机器的续航能力的话差不多也有十来个小时,以DX220MAX的体量来说,算是比较够用的了。

接口这块DX220MAX屏幕底部配置了一个3.5mm单端,一个4.4mm平衡输出接口和一个同为4.4mm规格的Line Out线性输出接口,SPDIF接口,两个充电数据接口以及电源键都被布置在了屏幕顶部一侧。屏幕两侧采用拉丝纹理的两个面比较干净,除了左侧配置了一个Micro SD插槽以外,并没有其它的设计。其实按照这类机器的输出端口来说已经做到了足够全面,基本能够接驳常用的大部分规格的插头,如果一定要挑毛病的话,3.5mm单端的接口其实可以换成6.35mm规格的,一来这样更方便直接接驳各种原生6.35mm插头的全尺寸头戴耳机,二来即便是3.5mm的插头去转接6.35mm需要的转接头也比较容易买到。而系统交互这块DX220MAX依然和之前自家主流产品线上的诸多产品一样采用了开放式安卓的方案,所以并没有任何上手的难度,另外还有一个艾巴索自行开发的“mango”系统,由于我用的不多还不太适应,这里就不做过多说明。

DX220MAX这台机器设置了三档增益以及数种滤波模式供烧友选择,就我的使用体验来说,如果不是为了驱动一些全尺寸头戴大耳,一般情况下其实并不太用得上高增益。而相比一些低阶的随身解码耳放或者纯粹的便携耳放来说,DX220MAX单纯在驱动力和控制力上的优势自然不必多言。走这种路线的便携器材卖到这个价位也并非单纯的“力大声粗”就能够让发烧友们买账的,简而言之就是推不推得动是一回事,能不能推得好才是最重要的,而在这点上,DX220MAX不负重望地达到了这个要求。手头上常用的一些耳机在DX220MAX的驱动下都有着上佳的表现。

final audio A8000+DX220MAX:

之所以把这塞子放在第一个是因为这是我在随身搭配方案里听过被驱动得最饱满的A8000。记得A8000刚发售那会儿,这塞子一度被诟病是一个没有final味儿的旗舰塞,更有甚者怀疑final是不是开始走以前的铁三角路线了…虽然我对这套说辞持不完全否定的态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final这次的这个旗舰确实是有点变味了。不过在DX220MAX的驱动下,首先是结像偏薄的问题被解决了一多半,虽然离夜壶那种“醇厚”仍然是搭不上边的,但至少不薄了。线条感被削弱了一点点,重要的是final所特有的那种乐感终于上来了。结合纯铍单元高刚性低谐振的优势,在相当一部分动态较强的古典器乐回放中有着相当迅猛的速度感及动态表现。并且量感不算多的低频,除了直接体现在听感上一定程度的增加以外,弹性也大幅增强。且这一切仅仅只是在中等增益3.5mm单端上的表现,如果不是因为手头并没有4.4mm规格平衡版京线的话,我其实是挺期待A8000在DX220MAX平衡端的表现的。

SONY IER-Z1R+DX220MAX:

这塞子我不确定在索尼官方看来到底搭配哪个前端才算是西装套,但肯定不是金砖(WM1Z)。所以在入手Z1R之后我尝试过无数便携搭配,虽然不能说让我感到满意的完全没有,但是要么便携声音还欠点,要么声音挺OK但是不便携…虽说DX220MAX也不那么便携吧,但是作为Z1R搭配的一个折中方案我觉得倒是挺不错的。Z1R本身就有着入耳式耳机里足够大的声场,而在DX220MAX驱动下声音回放的空间感被进一步加大,并且还能维持住不错的密度。总的来说算是一个没什么明显短板,顺带着还能拿出去毒人的搭配方案。

audio-technica WP900+DX220MAX:

铁家的新锐便携小(中)木碗,中阶木碗中难得的良心之作,不光外观唬人,单元配置上也采用了一枚53mm规格全尺寸大耳才会用到的大口径动圈单元。虽说是定位直推,但是刚有现货那会我尝试了一下接驳艾利和的机器平衡口,声音确实可圈可点,不过低频略散,中高频的过渡部分结像显得略纤细不那么协调。而得益于原生自带4.4mm平衡线缆,直接使用DX220MAX平衡口输出,最大的改观就是整个结像更为厚实丰满,两头的张力也进一步的打开,更重要的是又让人重新找回了铁家老木碗的那种独特韵味。对于刚好打算入手WP900这款木碗的烧友们这套搭配着实值得参考。

Dan Clark Audio Ether2+DX220MAX:

这款平板大耳是我近几个月使用频率极高的一支头戴耳机,就其本身的面板参数来看它其实是不太难驱动的,话虽如此然而实际上想让它最大限度地去发挥也还是要花点精力去折腾的。曾有传言Dan Clark本人便特别钟情于用索尼WM1Z去搭配聆听,这套搭配我也偶尔尝试,不过WM1Z本身的重量相比DX220MAX来说也谈不上有明显的便携优势,所以单从是否方便打包带着走这事来说我觉得两者皆可。而这套搭配下的Ether2我认为是一种不依靠声音的侵略性来打动人的表现,整个声音回放速度感上不急不躁,气势上的表达方式也和Focal还有STAX之流有着明显的差异。然而Ether2与DX220MAX搭配最大的特征在于在整个声音的诠释上非常懂得收放,在凌厉的节奏感下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在舒缓的旋律下也能做到从容不迫。初听虽不惊艳,但越听你会察觉到应有的细节它分毫不差。

如果把DX220MAX以拟人方式去塑造角色的话,我认为挺像主机游戏“God of War”中的奎托斯(Kratos),且尤其之像最新作中的奎爷,既有着身为战神的无穷力量,又有着身为一个父亲的温情,而DX220MAX恰恰把这两点在不同的搭配下都展现地淋漓尽致。至于入手建议方面,由于DX220MAX作为一款限量且已经告罄的器材,我也确实没什么好说的,预算允许的前提下遇到合适的二手就买吧。不过我更关心的是艾巴索后续是否会在新发售的旗舰播放器类产品中沿用DX220MAX的一些设计思路,甚至来一次自我的超越,我想这点才是DX220MAX限量的最大意义吧。



斯巴达之声——DX220MAX“随身”播放器体验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