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孙坚真的是死于传国玉玺吗?

2023-04-08 09:24 作者:绿柳山庄灵芙醉客  |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中,一直被董卓视为最大威胁的孙坚,为了正义拒绝同董卓联姻的孙坚,在找到传国玉玺的一刻黑化了,背信弃义,口不应心,又因为睚眦必报的性格和骄傲冒进的作风,最终死于箭石之下,罪魁祸首就是代表至高权力的传国玉玺。

那么,历史上的孙坚有没有得到过传国玉玺呢?裴松之注引的史书是有记载的。《江表传》记载,当时洛阳空虚,数百里内没有烟火,孙坚进城,惆怅流泪。 《吴书》记载:孙坚进入洛阳,清扫汉室宗庙,用太牢之礼祭祀。城南附近的甄官井上,早晨有五彩云气浮动,众军惊怪,没人敢去汲水。孙坚命人下到井里,打捞出了传国玉玺,上面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方圆四寸,上面纽交五龙,缺一个角。当年张让等作乱,劫持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人投到井中的。这些史料都被《三国演义》采用了,编在了一起。后来这块玉玺落入袁术之手,《三国演义》中是孙策上交的,但在 山阳公,也就是汉献帝留下的记载中,玉玺是袁术拘押孙坚的夫人,从而夺来的。按照这些记载,孙坚手里确实曾有过传国玉玺。

据《韩非子》记载,传国玉玺是用一块石中美玉雕刻而成,这块玉的发掘者名叫卞和,因此该玉被人称为“和氏璧”。战国时期有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说的就是这件宝贝。这块玉刻成的玺代表帝王权力,由秦三世子婴交给汉高祖刘邦,所以被称为传国玉玺。王莽篡位时,其女深明大义,怒摔玉玺,导致玉玺摔去一角。王莽命高手匠人用黄金镶嵌缺角,弥补瑕疵,故传国玉玺又被称为“金镶玉玺”。中国老话说的“有眼不识金镶玉”,就是指此而言。

但是,孙坚得到传国玉玺的说法并没有被《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采纳。连注引这段史料的裴松之都对此表示怀疑。而且,即使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历史上的他,也并不是因为玉玺而身亡,并没有因为玉玺而跟关东义军反目。《三国志》记载,初平三年(192年 ),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孙坚击败黄祖,追击渡过汉水,包围襄阳,单枪匹马追进岘山,被黄祖的士兵射杀。《典略》记载,孙坚带领全军攻打刘表,刘表闭门不出,连夜派部将黄祖悄悄出城调集士兵。在黄祖回来的路上,孙坚截住厮杀。黄祖败走,逃到岘山里。孙坚乘胜连夜追击,黄祖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杀了孙坚。《吴录》记载:孙坚死的时候三十七岁。《英雄记》记载,孙坚死于初平四年正月七日。还说:刘表派吕公带兵沿着山路引诱孙坚,孙坚率轻骑兵在山里寻找吕公。吕公的兵扔下石头,打中孙坚的头,当时连脑浆都打出来了。《三国演义》综合了这些史料的内容,还原创出一段孙坚“空船借箭”的故事,比诸葛亮草船借箭还早。

历史上,孙坚进攻刘表,本来就是受袁术的差遣而非挑唆,袁术与袁绍兄弟不和,袁术联合公孙瓒,袁绍联合刘表,唱起了对台戏。而孙坚是听命于袁术的,自然要接受征讨刘表的任务,不幸战死,令人惋惜。

陈寿对孙坚的评价是: 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评价相当高了。现存最早的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还收录了这句话,但如今通行的毛批本《三国演义》却把这句话删了。删了也有道理,因为“导温戮卓”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没有对应情节。这句话在《三国志》中是有记载的,中平三年(186年),朝廷派司空张温代理车骑将军,向西讨伐边章等乱兵。张温上表申请让孙坚加入军队,驻扎长安。张温用诏书召见董卓,董卓过了好久才来。张温责备董卓,董卓顶嘴。当时孙坚在座,走到张温旁边耳语说:“董卓不害怕自己有罪,反而出言狂妄,应当以不按时应召前来的罪名,按军法杀掉他。”张温说:“董卓一向在陇、蜀一带享有威名,现在杀掉他,西进讨伐没有依靠了。”孙坚说:“您亲领皇家军队,威震天下,还依赖什么董卓?看董卓今天的谈话,并不想听您的,轻上无礼,是第一条罪状。边章、韩遂胡作非为很久了,应当及时进讨,而董卓反说不行,祸乱军心,迷惑将士,是第二条罪状。董卓接受重任而毫无战功,召其前来又滞缓不前,反倒狂妄自傲,是第三条罪状。古代名将,带兵临阵,无不果断地斩处违犯军纪者,来显扬威严,故此有了穰苴斩庄贾、魏绛杀杨干的事。现在您对董卓留情,不立即斩杀,如此必然使军威受到损亏。”张温不忍心执行军法,就说:“你先回营,董卓会怀疑你。”孙坚就出去了。边章、韩遂听说大军要赶到,手下都逃散了,都请求投降。班师后,朝廷商议,由于军队没有临敌,都不进行赏罚,但听说孙坚指陈董卓三条罪状,劝张温杀他,都为之叹息。后来汉灵帝驾崩,董卓掌握朝中大权,在京城横行恣意。诸多州郡纷纷兴兵讨伐董卓。《江表传》记载,孙坚听说董卓弄权,拊膺长叹:“如果当年张温听了我的话,朝廷哪会有这场浩劫!”而张温的结局也非常讽刺——他死在了董卓手里。

孙坚是差点把国贼董卓扼杀于萌芽状态的人,也是董卓掌权后最畏惧的敌人,他的死令人惋惜,也发人深省。他错就错在“轻佻果躁”,孙坚是吴郡富春人,即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可能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十七岁就以平民身份击杀海盗,声名大振,府里召他代理校尉。 会稽郡人许昌在句章兴兵作乱,自称阳明皇帝,跟儿子许韶一起煽动各县,聚集起几万人。孙坚以郡司马的身份召募精良勇敢的壮士,聚集起几千人,会同州郡官兵协力讨伐,击溃了这股势力。这一年,是熹平元年(172年)。刺史臧旻向朝廷呈报了孙坚的功劳,孙坚被任命为盐渎县丞,又相继改任盱眙县丞和下邳县丞。黄巾起义爆发后,孙坚参与宛城战役,朱儁部下任佐军司马,身先士卒,杀敌立功,凭战功当了别部司马。中平三年(186年),长沙人区星自称将军,聚众一万多人,攻围城邑,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孙坚到了长沙郡,亲自率领将士,谋划方略,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打败了区星。周朝、郭石等人也在零陵、桂阳一带跟区星遥相呼应。孙坚就越过郡界前往征讨。三个郡都得到了平定。汉朝检录孙坚前后战功,封他为乌程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孙坚英勇善战,但同时,也很爱逞匹夫之勇,也喜欢意气用事,比如他杀荆州刺史王叡,属于公报私怨,杀南阳太守张咨,是为了获得便宜行事权,道义上不是完全立得住。关于孙坚的阵亡,史书记载了很多版本,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孙坚追击敌人的时候落单了。单枪匹马追敌的事,绝不是一名将领应该做的,这种做法无异于领导层级亲自从事一线工作,这不是对工作负责,而是对自己不负责,对全局不负责。也正是这种不负责任的冒进,断送了孙坚的一生。后来,孙坚的长子孙策也步了父亲的后尘。


孙坚真的是死于传国玉玺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