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考申论副省卷 答案

第一题:
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S市为建设美丽水系、打造优美环境实施了哪些主要措施?(10分)
要求:(1)分条归纳概括;(2)表述准确、完整;(3)不超过150字。
答案:
1、绿化工程:加强水系绿化管护,提升两岸绿化水平。2、亮化工程:维修安装照明设施,节点部位选用艺术灯具。3、便民提质工程:完善公交线路等服务设施建设。4、执法管理:成立城市水系巡查大队,加大执法力度。5、安全管理:通过加装防护栏等措施,强化安全体系建设。
提示:
概括题,整个材料按照“提出问题——给出对策”的逻辑展开,依据这个逻辑,整个材料分为5个层面,即我们需要概括的5个要点。

第二题:
假如你是随团秘书,请根据“给定资料2”,把代表团团长的考察笔记,归纳整理为一份《国外城市水系建设考察报告》提纲。(15分)
要求:(1)提炼准确,归纳合理;(2)层次分明,分条表述;(3)不超过350字。
答案:
国外城市水系建设考察报告
国外在历经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历程后形成了的先进的河流水系规划理念及成熟的管理经验,考察总结如下:
一、规划理念。一是“多自然河流”理念:确保防洪安全基础上,恢复其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二是“人水共存”理念:恢复水系自然循环,强调人水和谐共存。三是“健康工作河流”理念:河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平衡。四是“动态河流管理”理念:把流域作为系统考虑分析。
二、管理经验。一是立法:建立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主体权责,对违法事件严管重治。二是综合管理:按流域进行综合性集中管理。三是合作:国家和地区两个层次建立协作机制。四是资金保障:税费和政府拨款。五是民主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管理,集体决策,民众实施监督。六是完善监测体系:健全监测网站。
提示:
公文题,本质是“披着公文外衣的概括题”,注意材料的第2段,给我们了一个总体的“层次”,即“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成熟的管理经验”,按照这两个大层面去概括即可。

第三题:
“给定资料3”中划线句子写道“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这句话内涵丰富。请你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
要求:(1)准确、全面,逻辑清晰;(2)不超过300字。
答案:
这句话意为以水喻道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儒之柔的含义。1、以水喻道的原因:①有传统:柔是水的突出特性,水可变一切形状,正是“道”的品格;②很高明: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中国文化传统性格,一是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二是奠定了道德论基本取向。2、儒之柔是指儒家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与水相似,并非软弱无力,而是以柔克刚:①“儒”体现等待之姿,中国人有极好耐心,是其特有品性;②“柔”体现弹性,中国具有柔顺性,不受外界危机影响并能克服动乱。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性格倡导与自然界、他人打交道时,要发扬柔性,不提倡进攻性和侵略 性。
提示:
此题是一道“阐释型分析题”,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分层分析”,分为2层,一是“水的意象”,对应材料段落4;二是“儒之柔”,对应材料段落1--3。
材料段落5、6中的要点,补充为“小尾巴”。这道题的整体逻辑就出来了。

第四题:
“给定资料4”介绍了G市某些区县在实施“水生态+扶贫”模式过程中取得的成效等内容。加入你是G市人大代表,准备提交一份“关于在全是推广‘水生态+扶贫’模式的建议”。请根据“给定资料4”,拟定提出推广“水生态+扶贫”模式的理由和可推广的相关措施。(20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具体;(2)理由充分,措施明确;(3)层次分明,有逻辑性;(4)不超过500字。
答案:
关于在全市推广“水生态+扶贫”模式的建议
我市部分区县实施的“水生态+扶贫”模式,既保持了青山绿水,又推进了脱贫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建议在全市推广。
一、推广理由:有利于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1、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治理,保持青山绿水。
2、助力扶贫工作: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建成经济果木林,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本地创业和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二、推广的措施:坚持生态优先和民生优先并重。
1、发展生态旅游业: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自然和民俗文化资源,以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统一规划设计的方式,与示范园建设相结合。
2、推进小流域治理:与示范园建设相结合,同时把水土治理与现代农业发展结合。
3、建设科技示范园:采取工程、生物、农业耕作多措并举,治山又治水,坡面与沟壑同治理的措施。
4、调动多方力量:政府给予资金扶持,吸引并留住民间资本,鼓励农民回乡就业创业,共同参与治理与开发。
提示:
公文题,同样是一道“披着公文外衣的概括题”,重点在于有条理地去概括材料要点。
仔细阅读题干,给出了一个大的层次,即“推广理由”和“推广措施”,从这2个层面去概括即可。

第五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以水为师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之柔,看似软弱无力,实则以柔克刚,中国古代常“以水喻道”,借助水之意象来倡导刚柔并济的处世哲学,这种传统文化性格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如今,我们再“以水为师”,从其自身特性和处世之道探寻治国理政的哲学。
水千变万化而又本质简单,从水的自身特性,我们的祖先悟出“万物皆变”和“万变不离其宗”的哲理,这对我国内政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万物皆变”,即哲学中所讲的绝对运动。从建国之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其间有过错误思路下的迂回曲折,也有总结错误后的拨乱反正。我们取得的成绩与坚持改革开放密不可分,当下,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决不可固步自封,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正如习总书记所讲:“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凤凰涅槃的决心,把改革进行到底。”
“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坚持宗旨意识,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到“中国梦”的引领,从五大发展新理念到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理念的核心目标就是让人民享有更多的获得感,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升,感受到社会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的保障。
水自身的特性指引着我国的内政,同时,水与外界的交流方式也可指导我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处世哲学。
以水为师,师其包容万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接纳万物,呈现出水的强大包容力,这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处世的第一原则。正如中国在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之初,便秉持要包容各沿线国家的利益,要打造合作包容、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以水为师,师其普惠众生。水惠及众生,仁者普济众人。和平与发展虽是当今的时代主流,但是,霸权主义仍然存在,暴恐事件时有发生,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当须见仁思齐,如水普惠众生,积极分享自身发展经验,同时不干涉他国内政,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发展之路。
以水为师,师其适度有益。水适度有益,过多而成灾。如今,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国外的各种理论、思潮蜂拥而至,在丰富文化结构的同时,也对我国文化产生强烈冲击,因此,在引进外来文化时,要坚守适度原则,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特理论宣传为主,把握主旋律,建立起自身的理论自信。
以水为师,师其至仁大爱。水孕育万物,至仁大爱。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资源消耗巨大,其发展路径的选择关乎全球命运。今年的世界环境日,我国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摒弃粗放式发展道路,将自身的发展同世界命运相连,这才是大国应有之姿态。
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中国以水为师,磨砺自身,胸怀世界,定能肩起大国担当,走出大国之路,展现大国风范。
提示:
1、审题
给定主题类大作文,通常会从“对策”角度展开,去论证如何做好某项工作。
此题,让我们向“水”去学习,需要做好什么工作?需要“以水为师”,探寻治国理政的哲学。
2、材料
做完小题,剩余材料5,重点看材料5,需要我们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以水为师”,不要局限于水系建设、生态扶贫的话题。
对比当年的地市卷大作文,也是关于“向水学习”的话题,那套试题,在做完小题之后,剩余了2则材料,即材料1和材料5。其中,材料1给我们一个限定,即“城市水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