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0: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长沮桀溺都不是真实的人名,长、桀形容的是身材高大,沮、溺大概的意思就是水洼泡在水里,耦就是并排,耕就是耕作。
“长沮桀溺耦而耕”意思就是:一个水洼里有两个身材高大的人站在一起耕作。
津就是渡口。孔子一行人可能就是在河边准备要渡河,子路就去问了,
结果长沮先问:夫执舆者为谁?“执舆者”就是拉着马缰绳下车的人。
是孔丘……那不是知道渡口的人吗?
双关:孔子你不是周游列国吗?你怎么不知道渡口在哪呢?或者说孔子你不是推行君子之大道的吗?你怎么找不着道了呢?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问桀溺
滔滔者就是大河奔流的意思。
他们旁边可能就是有一条大河,桀溺就可能指着河说当今的局势不就是像这条河一样吗?大河滔滔奔流向前,一去不返,你怎么能够挽回得了的?天下都是这么一个样子,你要和谁去改变它呢。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就是你的意思。“以”是“与”和“和”的意思,“而谁以易之”就是“而以谁易之?”
然后又说了,况且你去跟从那样的辟人之士,还不如跟从我们这样的辟世之士,
孔子-辟人之士:道不同不相为谋呗,周游列国
但是桀溺都说了,你不管躲着谁走,你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还不如干脆就和这个世界划清界限。“耰”是一种农具。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羣,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只好回去了并且告诉给了孔子
“怃然”得琢磨一下,孔子为什么是怅然若失的?
①孔子怅然若失肯定是因为他态度多少是有些赞成。如果是反对的话,不会是怅然若失的感觉哈。说长沮桀溺你那一番话正好就说到了孔子的心坎上。
②孔子对于这样的归隐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孔子想不想归隐?
其实说不定他也想,论语中这样的表述其实也不是也是不少的。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③但是它能够真正的去做吗?不能,为什么?“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为什么不能去归隐了,就是因为总不能跑到大自然里跑到大森林里和那些飞禽走兽生活在一起吧,只能和这帮叫做人的家伙生活在一起啊,我生而为人只能和这帮人打交道啊,就是这么一句话。
如何理解孔子说的鸟兽不可与同群呢?
像长沮桀溺那样摒弃世俗仪式独立的生活,其实每个人多少都是有一点向往的,包括孔子他也是有这个向往的。
人能否完全的摒弃掉人的道德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太能的。为什么?因为人之为人总有一些无所逃遁于天地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如果我们把这些责任与义务全部抛弃的话,那你是很轻松。我们把为人父母、为人夫妻、为人子女的义务全部拒绝掉,那那是很轻松的,但是这份轻松可能恰恰是承受不起的。(米兰昆德拉的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
例子:《赖床的男人》最后觉得死亡是一件甜美的事。因为死亡对于他来讲就是能够摒弃掉所有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的,并且能够借由着这样的死亡达到他所认为的永恒。但是等到死亡真正到来的那一刻,他却无法承受了。这个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了永恒真正意味着什么。最后他挣扎着起床,呼喊着身边的人却没有人回应,这是这个小说的结尾。这个小说最后没有挑明永恒是什么。如果用这则论语的话说,真正的永恒在哪?真正的永恒不在虚无之间,真正的永恒就在“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就在那些具体而细微的生活之间,在和人打交道中总有些无可奈何的事,但是人之为人的义务可能就是在于把这些无可奈何给担起来。
提醒:读这一则千万不要把孔子抬高一下,把长沮桀溺的隐者贬低❶因为对于长沮和桀溺这样的人,孔子的态度恰恰是理解的是欣赏的。❷论语中也出现过这样的避世之士→伯夷叔齐,最后饿死。孔子的评价→求仁而得仁。甚至后来孟子的评价→圣之轻。❸为什么这样的隐士这样的辟世之世也是了不起的人呢?就是因为他们虽然是避世,但是追求的不是生命之轻,而恰恰也是生命之重。就像长沮桀溺他们,他们是要耕作的呀,他们是要和具体的生活打交道的,是要和大地上的事物交往的。❹非常像后世的陶渊明——有名的隐者。可是我们后世好多人都说,陶渊明的归隐是是自然、是闲适、是恬淡。
顾随先生《顾随诗词讲记》
顾随先生→陶渊明是什么呢?
恰恰不是恬淡,是力耕,是忧道。
什么是力耕的?“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就是这样的隐者,恰恰追求的其实是生命之重。
最后一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果天下是这么一个天下的话,丘不与易我才不参与这样的改变呢。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正是因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所以我孔丘必须要站出来有所作为,
为什么要有所作为?
→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就是孔子认为自己是有拯救天下的使命的。
就好像孟子所说的“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孔子是有这样的使命的,并且一直担负着这样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