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隋朝第一名将,不仅战斗力爆表,诗也写得极好
隋一朝,虽然有杨广的大力推动,但此时的诗坛却并没有呈现应有的生命力。尤其是本该大放异彩的南方文人,起源于命运的沉沦让他们集体哑声,但这些并不意味着诗坛的落寞。
相反,那场隐藏已久的诗歌的嬗变依然如期前行。
在隋朝诗坛的三大流派里,关陇贵族人数最少。在隋代家世可考的45名诗人里,出自关陇的只有杨坚、史万岁、杨广、杨素、牛弘、李密等9人。他们的诗歌创作虽不足以与山东诗人、江左诗人相颉颃,但作品中充满了刚健之气和宏拔之态,雄豪风范越千年不退。
01
隋朝的关陇贵族大多出身于六镇武将之家。北地生存的艰难和长期的东征西战,他们更加奉行务实、高效的处世哲学。因而宇文泰在建立政权之初,才会大肆推行脱胎于经学的“大诰体”。之后,有庾信、王褒等一众南梁降臣入周,在权贵圈刮起了一股文学之风,以宇文皇族子弟为代表的关二代深奉“庾信体“,大兴诗文盛事。
可惜随着杨坚以隋代周,宇文家族子弟几被屠戮殆尽,所有的诗词风流也随着生命的流逝埋入历史的黄土中。
到了隋朝,关陇集团已经到了以杨广为代表的“关三代”时期,他们的生活已经完全不同于父辈,从一出生他们便拥有丰厚的物质生活,同时也经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因此从本质上他们与那些家学渊源的世家子弟已无太多区别。但是关陇文人圈真正出彩的诗人却不多,基本以杨素和杨广两位皇族为代表。
02
如果以诗风为三大文人圈划分阵营,较之杨广,戎马一生的杨素更能代表关陇权贵的刚健风范。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诗坛始终是清雅为上。那些柔软的诗句,代表着约定俗成的世间的美好。到了唐一朝,彪悍而激情澎湃的唐朝诗人们,将关山、将戎马、将弯弓、将圆月、将苍茫谱写成了另一种经典,它们和南国的青山绿水一起组成了中国人宏大的诗的命题。
溯源而上,卢思道、薛道衡以及杨素等人,皆早在历史深处作铿锵鼓音。
杨素字处道,出身弘农杨氏,与隋炀帝同宗,是不折不扣的关二代。但是杨素能够在朝堂立足靠的可不是他的宗室身份,他是实打实的靠军功一步步走向权力的顶峰的。
北周平齐之时,杨素崭露头角,开始不断获取军功。隋周易代之时,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起兵反抗,杨素参与平定之战。文帝受禅之后,他进为上柱国,封为清河郡公。
杨素人生的高光时刻是从平陈之战开始的,他负责从长江上游的永安率水军东下。杨素治军有方,纪律严明的部队首先获取了沿途军民之心。另一方面,杨素相貌堂堂、身材伟岸有英杰之表,让人望而生畏,他一路行进,荆门以下沿途守将或降或退,杨素于此一役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双重胜利。
战后他进封为国公,拜纳言,转内史令,真正进入到核心决策层。
之后的公元598年和601年,他两次率军大破突厥,彻底解决了西北一线的威胁。只不过此时的他已经位极人臣封无可封,所有的军功都只能加于几个儿子。在随后的夺嫡之战中,他果断与杨广结为同盟,并助其登上九五之位。杨广登基之初,汉王杨谅在山东造反,也是杨素领兵讨平的,这是他最后一次为大隋披上战甲。
605年,他拜太子太师,后拜司徒,封楚公,名望和功绩至顶。
03
杨素实则有大智慧,人生也算圆满。还不及到功高盖主的境地,他便于606年告别人世,一场君臣的合作也以佳话而终。历史对于杨素的评价褒贬不一,主要的声音是说他识人不明,扶持了杨广这个暴君上台,最终导致隋朝短命而亡。在笔者看来,历史的洪流自有其规律,个人意志可能会影响其流速,但若说能够以一己之力改变其流向者,怕也有失公允。
杨素不光仗打得好,更难得的是他的诗也写得好。在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的人物并不少见,但像杨素这样将两个角色都演绎到极致者,却也凤毛麟角。尤其是他作为东征西站的将军,经常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一线的战斗经历,因此他的作品风韵苍凉、意境雄阔,这样的优秀素养也算是自古以来的独一份。
有才的人往往有傲骨,根据《隋书》本传的描写,杨素其人为人高傲。
素性疏而辩,高下在心,朝臣之内,颇推高颎,敬牛弘,厚接薛道衡,视苏威蔑如也。自余朝贵,多被陵轹。——《隋书》
细看来,杨素并非狂妄只是眼界太高。高颎作为杨坚朝的第一宰相,一力促成开皇律令问世,其能力手段确实令人佩服;牛弘则是儒学修养深厚,大隋的礼仪典制均出其手,且为人端方持重,无论是从学问和人品均让人挑不出错者;至于苏威,作为苏绰的儿子,却才能平平,能够得到高位主要原因是因为其父的影响力,杨素看不上他也无可厚非。
04
这几个人当中,薛道衡是最没有权势的,但是杨素最与他交好。杨素留存于世的诗作中,除了两首《出塞》,其余都是赠薛道衡之作,有《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赠薛内史》《赠薛播州》等诗作。在诗中,他流露出强烈的知音之意和浓厚的孤独感,这是人前鲜见的杨大将军的另一面。
都说“诗缘情”,在那些融合了诸多情绪的符号里,我们总能读懂一个人的满腹心事,从这一方面来说,诗比历史真实。杨素的诗总体风格矫健、豪逸,但《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诗却能体现杨素诗格中“清远”的一面。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
居山四望阻,风云竟朝夕。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这首诗从意象、风格和技法上都深受齐梁山水诗的影响,后人认为其源出于谢朓,是很有道理的。深溪、空岩、幽石,构成凝重深沉的远景,幽兰、轩竹、落花、细草则轻灵淡然,从而融合成为古朴、淡远、空灵的意境,与思念故人的淡淡惆怅情调相致。
杨素的诗文中有明显的南朝文人作品的影响,但他最为后世推崇的却是他诗歌当中江左文人最缺乏的风骨以及壮美。
《出塞》 其二
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
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
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
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自古以来,边塞始终是中国文人永恒的关怀主题,优秀的作品也数不胜数,但很少有诗人能够像杨素这般做到心神合一。
读诗之时,我们仿佛能够看到在荒凉的大漠里,一位将军据鞍远眺,深沉的目光穿过漫无边际的荒涯,留给我们的却是满身的寂寥。这一首诗不及其一场面宏阔,却弥漫着浓浓的苍凉和悲慨。边关的空旷寂寞、行役的苦辛艰难、为将的身不由己,俱都浓缩在诗人笔下的荒凉之景里,慷慨激越之余,却有一股淡淡的愁苦和哀伤萦绕心间。
05
后世诗评家对杨素评价甚高:王世贞说他“唯杨处道奕奕有风骨”,吴乔说他“杨素诗朴劲不似隋人”,沈潜德则说他“杨处道清思健笔,词气苍然“。
杨素的诗是典型的个人诗,在中国诗歌的历史上,他的成就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不可否认的是,杨素作品虽然为数不多,但它依然能够卓立于时代,并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一种实践和可能性,为诗歌的进化增添新的审美范式。
杨素诗歌的价值,或者说它的文学史意义也正在于此。
关于杨广,郑振铎先生就曾经说过“杨广绝不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他的大多数作品格调清新,有正言之风,雅语之气,足以雄视南士。篇幅有限,我们另行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