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逻辑学的语言(上)
逻辑推理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论证。论证的成败取决于其所包含的推理的好坏。在本章中,我们将讨论成就一个正确有效论证的所有因素。
建立一个论证
每个论证都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两个不同类型的命题: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
前提是一个支持性命题,它是一个论证的起点,包含着推理的出发点所依靠的基础事实。
结论是被证明的命题,它在前提的基础上得出,并为大家所接受。
复杂论证通常包含大量的前提,而且各前提之间往往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关系。
从一个论证出发得出多个结论极为少见,实际上,这种情况也要尽量避免。单一确定的结论总是最好的。这只是换句话来说明,最有效的论证总是试着得出最简单明了的结论。
最简单的论证由两个命题组成,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或者称为一个支持性命题和一个被证明的命题。
仅仅保证前提的正确对一个有效的论证来说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保证这个前提可以得出最终正确的结论。
从全称到特称
全称命题的特点是,如果它为真,那么这个说法适用于同一类别中所有特定的个体。就好像如果“所有的狗都是食肉的”成立,则“有些狗是食肉的”必然成立一样。
从全称到特称的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所蕴涵的必然性是非常简单的。如果我们知道某个结论是对整个类别成立的,那么它必然对这个类别中的任何部分都成立。
从特称到全称
对部分有效的结论,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对整体也都成立。在一些例子中,从特称到全称的论证过程会得出明显是错误的结论。
在特称前提和全称结论之间存在合理的通道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们能够保证结论包含的范围完全落在前提的范围之内。在不能作出确定的结论时,我们可以作出可能的结论。换句话说,这个从特称到全称的过程,必须是谨慎的。
断言
从语法上看,每个命题都包括一个主项和一个谓项。
主项,是我们所要言说的对象,
谓项,则是我们对此对象所说的一切。
断言是将谓项附着于主项的观念联结过程。
“莱瑞尔是经理助理”,在这个命题中,经理助理是莱瑞尔的谓项。
“简·奥斯汀在新罕布什尔州写出了《劝服》”是错误的,因为“在新罕布什尔州写出了《劝服》”并不是简·奥斯汀的谓项。
否定命题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都能同样清晰地说明同一个事物,最好是选择肯定结构的命题
然而,在用语选择过程中,我们并不希望仅仅出于逻辑严谨性的考虑,就完全将较委婉的否定命题排除出去。“这是个白痴的决定”是个清晰明了的命题,但很生硬,过于直接粗暴。如果我们换成“这个决定可能不是最谨慎的”,就不那么伤人,而且我们很可能将得到人们更多的友善,尽管放弃严格的原则会让人感到有些不情愿。我们所要采取的语气取决于当时所处的环境,如果情况需要,直截了当的方式当然也可以采用。
比较
没有比较,观念就不可能产生。正是通过比较这种精神活动,我们才能辨别事物的异同。
反映在命题内部的比较有着基础性的地位,因为它是我们在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作出多重比较的源泉,而且正是这些纵横交错的比较构筑了人类的观念。如果不能通过比较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我们的观念就会产生脱节。我们会有想法,但是每个想法都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就不知道如何将观念联结在一起来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
要对比任何两个事物,特别是庞大复杂的事物,像历史事件之类,要谨记不能仅仅因为在比较时我们注意到了很多相似之处,就鲁莽地得出诸如“这两个事件很相似”之类的结论。问题的关键并不是相似特征的多少,起决定作用的是这些相似特征的重要性。如果一个性质揭示了事物的本质,那么它就是重要的,它揭示了事物本身的特性。
如果一个主要特性被遗漏,那么即使有大量相似的其他特性,也不能作出可靠的比较结论。
比较和论证
当我们将论证置于比较中时,我们的目的是展示(也就是通过论证证明)我们所比较的两个事物实际上是相似的。
以比较为基础,一个最普遍的论证形式是类比论证(类比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的关系)。
类比论证的基本结构:在比较的两个事物中,对于其中一个A,我有比B更深入的了解。我所做的推理的目的是:在已知A、B有足够多毋庸置疑的相同特性的基础上,使你相信它们的一些非显性的特性也是相同的。
论证概要:
A具有特性R、S、T、U、V、W、X和Y。
B具有特性R、S、T、U、V、W、X和Y。
A具有特性Z。
所以,B也具有特性Z。
类比论证只适用于当我们不能直接证明B具有特性Z的时候,当然,也可以是B还没有发生所以不能被分析的时候。
正确论证
一个论证的两个基本要素:前提和结论。
论证提供给我们的知识的可靠性远远高于权威所能提供的。这是因为当我们领会了一个正确论证时,我们依靠自己知道了一些东西是正确的。我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为了使论证正确有力,我们必须关注其事实(内容)和形式(结构)。
第一个问题,命题的真实性是论证正确的必要条件。这个原则已经被给予足够的重视。下一个问题是论证的有效性。只有结构正确的论证才能有效,
联言论证
联言论证的象征性表示为:A · B。
比如:“安娜是明尼苏达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主修生物学。”A、B之间的符号“·”代表的意思是“和”,它具有重要意义,表示A和B都是真的。这其实是一个连锁反应,在假设其中一个为假的情况下,你不能认为另一个为真。
选言论证
选言论证的象征性表示为:A v B。 其中A和B同样都代表一个完整的命题。符号“v”的含义是“或者”。
举例如下:“阿迪尔昨晚或者是坐火车去了华盛顿,或者是坐飞机。”这里我们面对的是严格的或者说是不相容的选言命题,就是说组成这个命题的两个部分是相互排斥的,它们不能同时为真。一个为真,另一个必为假,反之亦然。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它们也不能同时为假。如果它们同时为假,这个命题就带有欺骗性。
条件论证
条件论证,有时又称假言论证,是一个包含“如果……那么……”结构的论证。
条件论证的要点是大前提A→B告诉我们如果A(无论它是什么)成立,那么B也必然成立。
A→B
A
所以,B
条件论证还有另外一种有效方式,用符号表示如下:
A→B
-B
所以,-A
大前提设定条件:“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么他一定是在移动。”小前提(-B)是:“路易斯没有移动。”结论:“所以,他没有跑步。”这个论证的逻辑是:由于跑步一定会带来移动(只跑步不移动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移动,显然的,他一定没有跑步。
条件论证的可靠与否取决于你对论证中前提与结论的了解程度及它们的联系方式。如果论证的因果关系十分脆弱,就此下结论就是草率的。注意,条件论证是具有前瞻性的,可靠的预言来自于对过去事实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