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六成博士生读博不是为了科研,抱有其他目的应该读博吗?
博士是最高级别的学位,博士教育是为了培养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的科研人才。在传统观念中,读博往往意味着搞科研,但如今,现实却在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博士正在成为一座“围城”。
选择继续深造读博的那群人,真的是纯粹出于对学术科研的热爱吗?
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曾经开展过一项面向博士群体的大调查,在询问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六千多名博士生后,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给出肯定答案的人数只有不到40%。

关于不喜欢科研还要读博的一些相关问题,在知乎上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讨论。


有人说,仅仅为了当大学老师而读博是在浪费培养人才的机会,也不利于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话虽如此,但是爱好和能力是两回事。不喜欢科研,不代表没有相应的能力,专业、科研方向、导师、环境等各种因素,都可能是不喜欢科研的诱因;喜欢科研,也不代表一定有能力、一定能适应科研过程。
真正喜欢科研的人,应该是敢于在读博之后还毫不后悔自己当初读博的选择,而能做到这一点的,相信只有少数。

有人读博是因为热爱学术科研,有人读博是想要实现阶层跃迁,有人读博是因为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才能晋升……无论对读博抱有何种动机都无可厚非,只要能把博士读好,真正提升了个人能力,达到了博士应有的水平,就已经实现了博士教育的目标。

其实,如果读博的时候有经验丰富的教授指引、有先进的研究设施支持、有相关的学术讲座启发,在读博这条路上或许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在海外读博的博士生有机会接触业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导师教授具备国际化的教育背景,在进行学术研讨时,更有利于迸发思想的火花。积累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更加开阔的眼界带来的优势会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显露,国际化的视野和水准,对于科研的进行、个人能力的提升乃至未来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