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教育現場的三則訊息
清華大學學生海峽兩岸交流協會 FB社團
中央社:台版中华文化教材 陆师嫌太难
(中央社台北28日电)中国大陆今年首度引进台湾版「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目前北京仅一私立高中使用。大陆教师指出,台版不好用,是因为「内容太丰富」,且很多文章大陆版不曾收录,确实「比较难」。
北京青年报今天报导,大陆中华书局今年引进在台使用近60年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并修订相关内容,原预估大陆将有包括北京第四中学在内的30所高中使用,但北京目前仅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以台版教材教学。
北京101中学高老师表示,原本学校也规划用台版文化教材,但后来放弃,不是教材不好,而是「内容太丰富,太成体系,反而不适合我们学校的教学大纲」。
高老师说,大陆国学课是选修课,上课时数受限;台版文化教材内容量太大,没那么多课时消化。报导提到,除课时与教材量问题外,另一个尴尬是大陆师资质与量的不足。台版教材上册为「论语选读」,下册为「孟子选读」与「学庸选读」,但其中「大学」与「中庸」的内容,大陆课本中很少提及,连老师都认为艰深。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辛老师说,自己学生时代接触过四书,但大陆少有专门开设国学教学的大学,许多语文教师也没有系统性学过,「我们使用台湾新版教材前,也要先自我进修」。
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祝安顺表示,台版教材使用近60年,经得起考验,值得大陆借鉴。况且,引进台版教材属「文化交流」,大陆明确支持两岸文化交流。
祝安顺说,虽然两岸中华文化交流有隔阂,但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大家对文化遗产态度一样,「水土不服」的问题能解决。
事实上,为了服水土,台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附有「今人今事」部分,大陆版有不少修订,像「论孝」章节中,台版介绍陈树菊女士的行善事迹,大陆版就改成为牺牲战友尽孝道的大陆退伍军人李彬。
祝安顺说,换成大陆学生熟悉的名人事迹,可便于理解。
简评:缺乏制度性支持及鼓励,课本引入缺乏将推行之动力。两岸教育差异不在于教材或师资,主要在于侧重与理念之不同。文化上遭受过动荡的大陆近年来日益重视重拾传统文化之精华,但要提升到普遍推行或考查范围,不仅需要师资及教材的提升,更需要微调理念与方向决心和勇气。
台灣國學教材首進內地課堂「水土不服」 2020-12-18 中國青年網
一個月前,台灣國學教材首次大規模進入內地課堂。由中華書局引進的來自台灣的國學和傳統文化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被一批知名重點中學的高中生用上了。
傳統文化教育欠缺
5月17日,在北京舉行的兩岸高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交流研討會上,中華書局對外宣布正式引進台灣地區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並在此基礎上修訂出版教材《中華文化基礎教材》。以該教材爲載體,中華書局還將與一批內地知名中學共建中華傳統文化(高中)教學研究基地,並將逐步建立面向全國中小學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服務體系。
該書責任編輯王建說,引進台灣國學教材看似「突然」,其實「順理成章」。在王建看來,內地在國學典籍整理方面處於領先位置,國學研究領域也是「藏龍臥虎」,但「傳統文化教育」相對薄弱,沒有固定教材,也沒有專業教師隊伍,高中階段更是如此。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孫玉文坦言,這套教材的引進出版與當下中國內地國學、傳統文化教育的「欠缺」有較大關係。它將爲內地高中文化教育注入活力、引導學生學習和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誦讀國學經典成爲學校的選修課,作爲選修課卻難消化內容。
在最近一次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表示,受教材內容、教育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這套名爲《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台灣必選課教材,在部分試點學校中作爲課餘讀物,教育部持贊同和支持態度。
據了解,從1956年開始,台灣地區高中課程中一直安排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屬於必修科目。台灣地區現有48%的學校、5.3萬高中生在使用該教材。但目前內地對國學課的教學並沒有列入應試內容中,「涉及的部分文言文內容,都在語文科目中得到講解和考核」,因此學校多是把國學作爲選修課,主要是提高學生傳統文化修養和道德教養,尤其在高中,主要以誦讀經典爲主。
曾經關注過台灣國學教材推介的北京101中學目前也還沒有啓用該教材。「這套教材因爲內容太豐富,太成體系了,反而不適合我們學校的教學大綱。」該校相關負責老師說,國學課在全日制教學中作爲選修課,本來課時有限。台灣國學教材內容量大,內地學校沒有那麼多課時來消化這些內容。
系統嚴謹但內容需改編
據介紹,修改後的引進版教材與原教材在內容和體例方面基本一致,《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分上、下冊,上冊爲「論語選讀」,下冊爲「孟子選讀」與「學庸選讀」,內容以儒家經典《四書》爲主,面向高中學生進行分類講解,分爲22個單元,共計選入《論語》168章、《孟子》50章、《大學》4章、《中庸》4章。
大部分單元後還列有「今人今事」與「歷屆大考試題」。在「歷屆大考試題」方面,原教材僅選擇台灣地區高中大考試題,引進後的教材則改爲以內地的全國高考試題、地方高考試題以及高校自主招生試題爲主,更符合內地的教學實際。教材在編選上打散《四書》原有篇章次第,改用分類編輯的形式,多選擇爲人、爲學、論仁等主題,講述道德修養、教學、倫理、政治、禮樂文化等內容。
2013年秋季新學期開始,隨著中華書局改編後的《中華文化基礎教材》的正式面世,北京市第四中學、河北衡水中學、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學、湖北武漢市第四中學、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等學校將在全國率先使用該教材,將教材納入選修或校本必修課程。在台灣,約有48%的學校,5.3萬名學生正在使用中華傳統文化教材。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ducation/g2qeo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