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2021-01-18 20:22 作者:黄丿河  | 我要投稿

●内隐偏见普遍存在。例如,80%的人对老年人的内隐消极态度大于对年轻人的。

        ●内隐偏见存在个体差异。由于所处群体不同,持有的有意识态度和在直接环境中的偏见不同,有些人会比其他人表现出更多的内隐偏见。

       ●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隐偏见。尽管认为自己公正无私,但即便是研究者本身也会表现出某些内隐偏见(对某些社会群体的消极联想)。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明确在两种条件下态度一定 能够预测行为:

        (1)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

        (2)态度与观察到的行为存在具体的相关。当然还有第三种情况:强有力的态度能够更好地预测行为。

        自我意识强的人会受自己态度的影响    当我们思考自己态度时,态度才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一些过往的经验也会形成我们的态度。ps:某天走在路上被狗咬了,你以后可能在大街上看见狗你就会避着狗走,并会对狗的态度呈厌恶的态度。但其实并不是所有在路上的狗都是看人都咬的,可以往被咬的经验,自然会形成对狗存在防备。

        我们内在的态度是如何与我们外在的行为相联系的呢?内在的态度在多大程度上且在什么条件下会影响我们外在的行为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和行为互相支持。流行的大众观点强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但令人惊奇的是,态度通常是对一些事物或人的情感,经常不能很好地预测行为。并且,改变人们的态度很显然不能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这些发现让心理学家急于去寻找我们经常言行不一致的原因。


01

态度决定行为?


         艾伦威克通过对各种人群、态度和行为的综述研究。对态度可能具有的作用提出了挑战。他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人们表现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行为。


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

自我描述的导论水准与真实情景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关系。


道德伪善 -- 显得有道德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为之付出任何代价,便是一个态度和行为相背离的例子。


现实场景中,当道德与贪婪同时处在竞技场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


如果人们不按照自己说的来做,那么对于试图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行为的努力常常失败告终就不足为奇了。例如吸烟有害健康的警告,也只能在最低限度上影响吸烟者了。


02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是否就可以说明,态度和行为没有关系了?


行为和我们表达出的态度不同,是因为二者都收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将其他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最小化,那么态度就可以精确地预测行为。


        什么时候社会因素会对我们所说的话影响最小,通过内隐联想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用反应时来测量人们概念联想速度,结果证明

内隐偏见普遍存在:80%的人对老年人的内隐消极态度大于对年轻人的。

内隐偏见存在个体差异。

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隐偏见。


        神经学家的研究已经确定了产生自动内隐的大脑区域,当我们自动评价社会刺激时,我们大脑深度的一个区域会被激活。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区分证实了21世纪心理学最大的课题:我们的“双重加工”能力:受控制的(目的性的、有意识的、外显的)思考和自动的(不费力的。习惯性的、内隐的)思考。


        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在任何场合下,引导我们做出反应的不仅仅是我们内在的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情境。综合众多情境中的行为能让我们更清楚的检测到态度的影响作用。当我们观察个人总体的或通常的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反应会变得更明显。


        态度何时能够预测特定行为?研究表明,个体的态度、知觉到的社会规范和控制感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动机,从而指导行为。我们已经明确在两种条件下态度一定能够预测行为:1. 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2. 态度与观察到的行为存在具体的相关。当然还有第三种情况:强有力的态度能够更好地预测行为。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哲学家怀特海说:“人类文明随着不假思索的下意识行为的增加而提高。”

        当态度是由于某种经验而建立的,而不只是道听途说,他们就更具有可接近性,更持久、更能引发行为。

文章转载处:https://blog.csdn.net/onehao/article/details/96237457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