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文学考研知识点

先秦时期的“楚辞”文学
考点一、“楚辞” 的概念和产生的背景
①“楚辞”概念: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明显区别。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楚辞的直接渊源应该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九歌》 原为祭祀时的巫歌,后经屈原加工保留下来,而《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
《楚辞》为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②“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方面,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楚国虽然偏居南方,却有周之典籍,甚至周大史。另一方面,在习俗文化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则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信巫鬼,重淫祀”,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
考点二、“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早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先后任三闾大夫、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骄傲,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流放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考点三、“楚辞” 代表作品
①“楚辞”代表作品:屈原的《离骚》
《离骚》是屈原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有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者,犹离忧也”。汉代班固也持此看法。王逸则解释为离别的忧愁。目前认为司马迁的说法较为可信。
《离骚》的艺术特点:第一,反映了屈原对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
第二,对宗国命运的担忧,发而为一种严正的批判精神:美政理想,和君臣“双美必合”的思想:
第三,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等等。
《离骚》的典故:“香草美人” 是《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香草作为一种象征意象,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香草美人” 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
《离骚》的艺术精神: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 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