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东晋末年,司马家又发生了桓玄叛乱
东晋末年,司马家又发生了桓玄叛乱。桓玄,东晋谯国龙亢人,是东晋名将桓温的儿子,自幼为桓温所喜爱。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桓玄袭南郡公爵,时年5岁。桓玄长大后,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极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迟早得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然而,由于他的父亲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不敢起用。到了23岁那年,桓玄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几年后出任义兴太守,但还是颇觉不得志,于是就弃官回到封国南郡闲居。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会稽王司马道子当权,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建议削夺各方藩镇的军权,青州、兖州刺史王恭闻讯大怒,起兵讨伐王国宝、王绪,桓玄遂怂恿荆州刺史殷仲堪响应王恭,朝廷畏惧,不久杀了王国宝、王绪以息事宁人。
次年,豫州刺史庾楷不满自己的辖区被裁割,起兵讨伐谯王司马尚之和江州刺史王愉。桓玄与殷仲堪及南郡相杨俭期再度响应,并推王恭为盟主。不久,王恭的部将刘牢之宣布倒戈,王恭兵败被杀,桓玄等人方才罢兵。
事后,朝廷为安抚桓玄他们,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召郗恢回朝任尚书、以杨佺期代郗恢为雍州刺史,以桓修为荆州刺史,黜殷仲堪为广州刺史。桓玄、殷仲堪、杨佺期三人惧怕朝廷讨伐,因此于浔阳结盟,桓玄因其家世声望显赫被椎为盟主。从此更加不可一世。
当时东晋朝的局势是,内有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专权,外有桓玄,殷仲堪、杨佺期、刘牢之.司马尚等军阀割据,京师东南一带,则更为变民孙恩盘踞。桓玄一看这情况。觉得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公元399年,桓玄与殷仲堪、杨佺期二人撕破脸皮,大打出手。不久,桓玄消灭殷仲堪、杨佺期的势力,尽占长江中游一带。 次年,朝廷不得已任命桓玄为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江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后将军,兼荆州、江州二州刺史、假节。
不久,东晋朝廷因暂时压制住孙恩的叛乱,司马元显决定抽调人马,铲除桓玄的势力。元兴元年(402年),东晋朝廷以刘牢之为前锋,出兵讨伐桓玄。刘牢之心想,消灭桓玄后,自己可能成为东晋朝廷的下一个目标,就打算借桓玄的力量消耗朝廷的实力,自己再趁机夺权,因此不战而降。桓玄顺利东下,进入建康,诛杀了司马元显父子。
不久,桓玄又借故解除刘牢之的兵权,刘牢之大怒,积极策划政变,诛杀桓玄,不料事情败露,不得已自缢而死。其后,桓玄自任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领豫州刺史,一手掌控东晋朝政大权。
元兴二年(403年)二月,桓玄再次矫诏,自任大将军。同年九月,加授相国,封楚王,加九锡,积极为夺权造声势。晋安帝司马德宗看这架势, 非常懂事,马上献上传国玉玺,将皇位让给桓玄。桓玄客气一番,登基称帝,国号“楚”,改元永始。
永始二年(404年),以北府旧将刘裕为首的数名将领,起兵讨伐桓玄。先是刘裕约何无忌、刘毅等人“于广陵、历阳、京口、建康四处举事,克期齐发"。这年二月,刘裕以打猎为名,聚集百余人首先在京口发难,杀死桓修。刘毅也在广陵得手,诛杀桓修的弟弟桓弘。
接着,大家推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各地纷起响应。桓玄听说刘裕率众造反,当即派吴甫之等人前去镇压,两支人马在江苏句容遭遇,一战之下,吴甫之大败,吴甫之、皇甫敷、檀凭等人被杀。
桓玄大惊,再派自己的堂弟桓谦率军迎敌,两支人马在南京城外的覆舟山遭遇。刘裕下令部队吃饱,烧毁粮草,轻装开到覆舟山以东,派年老的和年纪小的士卒登上山顶,播旗呐喊,迷感敌人。又将人马兵分成几队,分头突击。当时恰逢吹着东北风,刘裕借风纵火,桓谦大败,桓玄听到噩耗,紧忙挟持司马德宗的家人向西逃审,刘裕的军队开进建康,一边出榜安民,一面派人追击桓玄。
桓玄挟持安帝逃到湖北江陵后,重整旗鼓,不久又纠合了一支队伍,让符宏率领,一路东下找刘裕报仇雪恨。两支人马在湖北鄂城峥嵘洲遭遇,一战之下,符宏大败。桓玄听到噩耗,紧忙准备船只,准备逃往陕西汉中避难。
一帮人闹哄哄地上了船,没走多远,遇到一哨四川益州下来的人马,益州兵卒冯迁 旁若无人跳上桓玄的坐船,抽刀向前。桓玄见状,紧忙拔下头上玉饰递过去,嘴里喝道:“什么人!要讨封赏就直说!怎敢威胁天子?!”冯迁冷笑说:“叛贼人人可杀!”手起刀落,桓玄的人头落地,一代枭雄自此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