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影《招魂》与甲骨文中的“義”

2022-11-08 09:11 作者:月光如水照缁衣  | 我要投稿

这几天上课讲到“正义”的“義”字,忽然发觉,“義”的甲骨文原型与最近看的系列恐怖电影《招魂》中的一个关键器物非常相似。由此,想把这两个点拉到一起,闲扯一番。



1、有共同根源的招魂仪式


先来看“義”字的甲骨文原型——

*右侧即“義”字的甲骨文字形


再来看电影《招魂》中的这个关键器物(出自《招魂3》)——



我觉得二者的相似性一目了然:都有羊(或某种特定动物)的头骨,都有交叉形成的支架。


无论是中式的祭祀牺牲,还是西式的图腾禁忌,都毫无疑问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物。


另一个毫无争议的事实是,对于另一个世界的好奇探索,甚至交流沟通,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占据着极端重要的地位。(如中国古代的观念认为,祭祀和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与此同时,既然地球上的所有人类都出自同一个根源(详见人类基因考古),那么,大家在“沟通两个世界”的活动当中,想法和做法也就一定具有根源上的相似性。


有一本书,叫做“招魂文化”,我看了亚马逊上的简介,感到它提示了重要一点——非洲。而这一点也恰好印证了“基因同源”。

因此,从基因考古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这类仪式的本质和内在精神应当都是相通的。



一位叫做家井真的日本学者曾经写了一本书,名叫《诗经原意研究》——

让我截取db上的内容简介如下:

。。。第一章是对“风”、“雅”、“颂”的解释作者认为,“颂”是“容”、“蹈”的假借字,原意为舞蹈。“雅”是“夏”的假借字,原意为巫师佩戴巨大假面舞蹈。“雅”诗诸篇均为在周天子、诸侯的宗庙社里由巫师舞蹈的,以模仿仪礼为中心的宗教假面歌舞剧诗。“风”是“凡”的假借字,原意为降神、招神。第二章主要是对“兴”词的解释。作者认为,兴词本来是从神圣的咒谣、咒语发展而成的,其构思根源在于古代仪礼和宗教习俗。这类兴词所歌咏的咒物所具有的咒力或诅咒行为的意义,也就决定了有关诗作的意义和内容。。。


必须说,这位日本学者提出了一个与中国学术界主流意见不同的解读视角,这一点还是有价值的。


暂且抛开《诗经》本义究竟为何这个问题不谈,单就这位日本学者提到的巫祝祭祀活动而言,就充满了“招魂”的意味。只不过,作为国家层面的高级巫祝,在重大场合,所招的“魂”也不是普通的孤魂野鬼,而是对国事有重大意义的神祗之魂。



在我国早期文献中(如尚书),就有关于死者去世后,生者通过一些活动感知其灵魂的文字。虽然不是严格意义的“招魂”,但也反映了人们对这类问题的认知。


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东西都作为封建糟粕而逐渐鲜为人知。



反倒是与我们有文化上的近缘关系的邻国日本,对这类问题的记录和表达始终有保存。


比如《罗生门》里,这个经典的女巫招魂仪式——

以上即是东方文化中的“招魂”。它的目的,是通过沟通两个世界来传递信息。巫祝、祭司则是两个世界沟通的桥梁和使者。


而系列电影《招魂》中讲述的东西,与东方文化稍有不同。我认为差异主要是因为电影里的招魂距离今天较近,并非远古文化,因此,它掺杂进了更多现代人的产物,比如西方文化中偏爱的驱魔、诅咒、恶灵等等。当然,这些元素显然都处于电影语境之中,并非严肃意义上的研讨。



2、关于“義”的考据



“義”字是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汉字单字。


之所以将“義”字和恐怖电影关联,是因为我觉得,汉语甲骨文中“義”的原型比《招魂》里的那个道具要更恐怖。

“義”的这个原型给我感觉,非常之“凶”,加之,这是与正式的巫祝祭祀有关,更增添了神秘和恐怖的味道。

在考察“義”字涵义的时候,我发觉,这个字的意思非常多样化,同时,这些意思又似乎很难完全与甲骨文中的这个原型相对照。

有些解释能靠上一点边,但又不能完全吻合。


由是,我觉得,“義”的原初涵义在文明传递的过程中,也许有一些“断层”出现,使得这个字的意义变得有点模糊。


这让我想起之前读的那本关于甲骨文考古的书,里面谈到一些谜案,比如喝酒用的爵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细节设计?等等,因为历史的断层,现在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


以下简单列几个我个人的总结,算是“義”的后来涵义可以与甲骨形象接近的几个点:



義,与“仪”音同,义近,“仪”在此有两义,一表“仪式”,二表“威严”,这两点皆可从“義”的甲骨文原型看出。


義,与“宜”音同,义近,“宜”者,proper也,即做某事是对的、是合适的、是符合主体“资格”的,这样的意思。


義,以“羊”为首,与“善”同,进而与“善”义通,进而表“宜”。


*写于2021-6-9  重帖有删减。

电影《招魂》与甲骨文中的“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