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凤燎原》与历史伏笔
(《火凤燎原》是香港作家陈某创作的一部以三国历史为主题的漫画,连载十余年至今广受业界好评,其剧情与设定饱受读者认可,十分细腻深刻,但与漫画的历史原型相比又显得十分大胆,第一次阅读的读者基本会感到耳目一新,但陈某的大胆并不是天马行空的纯想象,而是基于博览群书之后,充分利用历史的空白并结合自己对于中华数千年政治思想、文化思想的思索杂糅而成的。阅读漫画时,经常让人感觉作品既离经叛道,但却似乎又忠于一部比文字记载更为广阔的历史。)
历史漫画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提材,一方面历史本身作为题材便足够有趣。而在另一方面,漫画作为对客观性没有太大追求的文艺作品,在拿历史题材为主题时,可以看到不同作家对历史的再阐释。看历史漫画好似看的是历史本身、但又是一本历史新编。
但不管怎么说,历史漫画无论怎么再阐述,往往也是只局限于对作品中一个个角色的形象或是行事动机的再阐释上。对于历史上具体发生的事件,漫画一般还是得按部就班的来的。比如画一部三国的漫画,在公元208年那个时间点,你可以脑补曹操或是为了天下、或是为了小乔发动了赤壁之战,但不管是什么动机,赤壁之战都一定会在那时发生,而不会不发生。
这种必要的对史实的承认,好好利用的话,在埋伏笔方面、或者角色设定方面对漫画创作是极有帮助的。我们都知道由因溯果难,但反过来由果溯因就简单的多。历史上发生的事情都是白纸黑字写在书上的,大家都知道按照时间线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可以早早的把未来一些情节以暗示的形式插在前面的剧情里,或者通过一个角色在历史上的生平来反推角色的人设。总之,这种利用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去倒过来塑造人物或者推动剧情的方法,就是我说的历史伏笔。历史伏笔埋得好,对漫画的结构完成度是很有助益的。更重要的是,由于有史实相对应,作者完全可以通过让角色依据原型角色的经历,去说对应的说一些很有逼格的话,给读者一种“这人说到做到啊”的感觉,来提高角色的逼格。喜欢漫画的应该都清楚,对于一部漫画,抛开那些剧情、画工、分镜等指标来看,充满玄学的逼格无疑也是看漫画痛快与否的重要值班了(比如死神漫画)。
而在运用历史伏笔方面,陈某的漫画《火凤燎原》无疑是做的相当出色的,下文我随便举一些例子。(随机想到的,没有按时间排序)

水镜八奇

一个定位用伏笔,水镜八奇是《火凤燎原》中水镜先生(司马徽)亲自培训的八名学生组成的军师集团。火凤世界观中,水镜府之于军师,就好比清北之于国内的大学生,汇聚了各地的有能之士,包括华佗、钟繇、张昭、徐庶、阚泽等,而水镜先生亲自指导的八名学生更是被视为当代最杰出的军师,在文人中相传哪怕是只得到八奇中的一人便有了取天下的资本。军阀豪强们无不想方设法招揽八奇,但八奇多半仅依自身的意愿、信念和理想行事,不受任何威胁利诱。八奇分别是:一奇袁方(原创角色)、二奇荀彧、三奇贾诩、四奇郭嘉、五奇周瑜、六奇庞统、七奇诸葛亮、八奇(真名未知)。(ps:八奇在出山前都是统一的着装打扮:扎着特殊形制的发髻;头戴竹笠;围上木制帘状面罩,只露出眼睛;白色长袍外加件宽肩无袖、长度及膝的黑色布衣;脚穿黑色长筒靴,只在出山后才以真面目示人。)
对应事件:对三国史略有涉猎的人应该都知道八奇中的历史人物在汉末魏晋时的地位,也就是说在此处,历史给了保证,告诉读者水镜八奇极高的设定不是故作高深,八个人必然会在漫画中书写波澜壮阔的剧情,是对读者的一种许诺。

来日官渡
此处是一个预告性的伏笔,漫画15卷,濮阳一战,曹操在与吕布的斗争中大败,甚至险些丧命。对吕布的强大与此次的溃败,曹营的程昱、曹仁深为担忧,但四奇郭嘉却不以为然。吕布算什么,败给吕布又如何,若是没有稳定的军心和士气,若是连此次的失败都接受不了。要如何在将来去应对那个雄踞北方、比吕布强上十倍甚至百倍的强敌?
“他日官渡,看我以一挡百”


对应事件: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河北争霸,官渡一役,曹操在兵力劣于袁绍的情况下出奇制胜大败袁绍,使统一北方成为了可能。在三国演义中,郭嘉在曹袁相争时献策击刘备、定军心,提出十胜十败论宣告战争的必胜,更是在战后向曹操献策利用二袁矛盾以翁得利,风驰电掣平定乌桓扫清后患。是曹操在官渡之战、袁曹相争中获胜的重要功臣。

神与鞠躬尽瘁(七奇诸葛亮的设定回)
“一连三天,忠诚之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看见神了”
水镜八奇是水镜府中的高徒,无论是名声与才华在当世都是人尽皆知,因此往往会有成堆的策士、书生前往水镜府上受教。八奇中也有乐得担任老师去指点一二的人。

而六奇庞统执教时向来随心所欲,只管把自己觉得该让他们听的东西一股脑的甩出去,诸葛亮对庞统说,你教的那兵法太深奥了,他们哪听得明白呢。
庞统反过来调侃诸葛亮,那你都会教什么。有感于朝纲混乱,哀叹民生凋敝的诸葛亮凝望远方答道。
“一连三天,忠臣之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对应事件:公元234年,只因先主叮咛后、星落五丈原。
还是同一话,尚未出世的七奇诸葛亮在水镜府中推算军事局势已连中十五战,追平水镜府中创下的最高正确纪录。而在第十六战中预测中,孔明推测已经占据极大优势的宋立一方会退兵,府上大多数人(甚至水镜本人)对此都持有异议,众人以为孔明受叔叔病死的事乱了心智,准备让他回家吊丧。而未过多久眼线来报,由于连日大雨宋立军被迫退兵,孔明预测十六战全中,刷新府中的最高纪录。
盲眼的水镜愣住一会,回想起人生数十载的执教经验以及所见过的学生,而后别无多言,只是摘下蒙眼布,说了一句。
“大半生任教,终于......看见神了”


对应事件:其实没什么好阐释的这一点,考虑到诸葛亮的生平成就,漫画提前夸一句是神不过分,何况后世还真被民间封神了。但除了这一点,这里还有一个对应的伏笔,就是诸葛亮预测到了大雨,也就是观天象的能力,应该是对应演义诸葛亮借东风。虽然漫画说过水镜八奇都有看天象的能力,但就表现来看诸葛亮在观天象方面应该是八人中的佼佼者,可能仅次于未露面的第八奇。

奉孝遗言
曹操平定北方后,过度劳累的郭嘉倒下了,由于华佗被设计调离曹营,本就体虚病弱的郭嘉得不到有效的救治,最终倒在了疾病下,油尽灯枯,迎来了人生的终点。
曹营内,在生命的最后,郭嘉尽力发挥最后的余热,为曹军做最后的部署。

作为决策之王(华佗称),四奇郭嘉的部署自然是井井有条的,但由于病重在榻的郭嘉状态极为恍惚,给出的一些意见不免受到了有些质疑。
“华容道也要立寨?这条路根本没用的啊。”

叮嘱当今天下势力最大的曹操反而要小心提防穷途末路的刘备和仍在隆中的诸葛亮。
“一个自比于管仲乐毅的人怎会甘于平淡”
“如斯天才竟然投奔一个落魄之极的主公......若没有十足的把握他岂会如此.....”


以及貌似弱小的江东势力深不可测的潜力
“除非填平长江......否则不可能在水上打败周瑜”


对应事件:可以说四奇郭嘉对自己的几位师弟的才华有着深刻的认识了。首先关于投奔落魄刘备的诸葛亮(如斯天才竟然投奔一个落魄之极的主公......若没有十足的把握他岂会.如此)按照历史我们知道,在刘备三顾后,卧龙出山,风雨飘摇半生的刘备扶摇直上,争荆州、夺西川、天下三分据其一,所谓诸葛大名垂宇宙。
其次关于江东和周瑜(不可能在水上打败周瑜):公元208年,任东吴水军都督的周瑜兵力极其悬殊情况下,以少胜多打赢了名垂青史的赤壁之战,创下了在中华数千年战争史都算鼎鼎有名的战争案例。此外漫画中,同门中的三奇贾诩在赤壁前夕与周瑜在江上短兵相接也败于周瑜之手。
而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后,沿途经过的小路便有华容道,不过漫画里对郭嘉预测到华容道的关键性没有给解释,这一块的郭嘉的预测多少有点强行了。

武圣的年代
屯土山关羽被围,张辽以大义劝说关羽先放弃个人名誉委身于曹操,以保全刘备家小与徐州太平。看到一向注重名节的云长毅然允诺后。望着大义凛然的关羽,张辽不禁心生钦佩,想起了自己昔日的主子吕布。感慨:“或许昨天的战神已去,武圣的时代来临了。而这个年代,将比任何朝代来得久远”




对应点:漫画中,战神,指曾一度叱诧风云的吕布,而武圣,自然就是关羽。张辽感慨“武圣的年代来临了”,对应的是关羽的名声并没有伴随着后来身死或者蜀汉政权的灭亡而随之消失,相反,后来关于成为了一种民间信仰,名声与地位在中国与日俱增,为佛、道、儒三门崇信,民间奉尊为“武圣”,道教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甚至被商人奉为财神。及至今日,关羽的忠义与武勇也仍然为人们铭记。

人头奉上
又是一个未来伏笔,有种盛行的说法是,当年孙策要是没死,可能会在曹操打袁绍的时候趁机偷袭许昌(也就是背后捅刀子),实际上考虑到许昌的距离,孙策的偷袭是不可能的事,但火凤的作者陈某似乎对这个想法相当着迷,就在合肥一带安排了一次孙策偷袭曹操的剧情。
作者对孙策还是相当偏爱的,对曹一战孙策气势如虹,连续击败曹纯、张辽(作者亲儿子)、徐晃。




不过貌似果决的孙策内心的深处还是犹豫的,他打下了江东,复兴了祖业,可是然后呢,他还是没能了解自己到底是什么,是那个一心为汉的忠臣的儿子,还是一个扰乱天下中原的乱臣贼子?没能寻得答案的孙策,面对那个大义凛然、威风凛凛的保护在曹操身前的关羽时(官渡之战前后,关羽还没寻得刘备),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实力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孙策头一次感到了畏缩。
最终,孙策被关羽拦下后,曹操顺利逃走,正面战场的太史慈和吕蒙也没能突破曹军守势,行动宣告失败,落寞的孙策撤退了。而忠心耿耿,年轻气盛却不知天高地厚的无名小卒吕蒙,目睹主公的烦忧后,便放下豪言壮语说出了这句话。
“总有一天,必将关羽的人头亲自奉上”


对应点:公元219年,吕子明白衣渡江,襄樊之战,武圣殉道。
(后来漫画倒是给孙策的心结破除了,可惜那会他的人生也快到尽头了)

再临合肥
同一役,向来自傲的张辽为孙策击败后斗志燃起,套上了旧主吕布的头饰,剑指孙策。
“下次再临合肥,你将看见一个不一样的张辽”



对应事件:很显然,下次再临合肥,对应的是十几年后,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战,也许这个名字有点陌生,它更为熟知的叫法是逍遥津之战。逍遥津之战中,张辽以7000兵力击退了孙权十万大军的攻势,还差点抓住孙权。“文远英才世间稀 吴侯惶惶跳乌溪 江东儿郎多才俊 闻君入吴夜不啼”一诗便是称赞张辽在合肥之战的表现,不过合肥之战时孙策病逝已久,最终见识到这个不一样的张辽的到时候也只能是无辜的弟弟孙权了。

未出鞘的杀人剑
“江东,仍有两把杀人之剑仍未出鞘啊”
东吴方,在五奇周瑜与继任都督鲁肃先后身亡之后,东吴在外界看来似乎属于人才凋敝,青黄不接的时候。但老将程普也感慨于自己与昔日上级周瑜的差距,心生悲哀,但在见识了吕蒙、陆逊两个年轻辈的才华与果决后,程普又燃起了对于东吴的信心,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对应事件:两把未出鞘杀人剑明显是指当时仍名不见经传但后来进了武庙的陆逊与吕蒙了
“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
——《三国志.吕蒙传》
“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三国志.陆逊传》

壮志与情义



关羽在屯土山约三事暂归曹操后,郭嘉为了避免关羽有一天知道刘备的下落以后会离开曹营去重投靠刘备,便设计让关羽照看的刘备的儿子“病死”,以使关羽无颜再见刘备,但刘备得知事情后,仍然表示接纳关羽。
“兄弟走了,断臂何复,咱们的路是三兄弟一起走出来的”
义薄云天的关羽,见大哥重情如此,不禁涕泗横流。
“咱们的壮志之路,终有一天会毁在您的兄弟情之下啊”
这句话既是对兄长的感激,也是对兄长过度看重感情的担忧。
对应点:在武圣关羽威震华夏、却不幸殒命的襄樊战役告终后。章武元年,为帮关羽雪恨,刘备不顾诸葛亮与赵云的劝阻,忘却抗曹大业,将矛头对准东吴为发动夷陵之战。然刘备为陆逊火计所败,致使蜀汉政权的实力在失荆州后又一次遭受重创,几乎使根基也被动摇。

战神
火凤燎原中,战神这个词是吕布的称号,但再豪强马腾的儿子出场后,作者陈某也把战神这个词同样给这个年纪轻轻的小子用,这小子就是马腾那个最出名的儿子,马超。


对应点,建安十六年,潼关之战
演义中的潼关之战,是马超最高光的时刻,连续击败于禁、张郃、李通,打的许褚弃甲、曹操割须弃袍,甚至差点活捉曹操,确实是称得上是战神的表现。
漫画后面画到潼关之战为了进一步凸显新战神的地位,还给了马超比演义更好的表现。




官渡之战告终后,前往袁绍地盘探听消息的刘备方张飞与马超方庞德相遇了,在短暂交手后,两人明白了没有利益冲突便各自归去了。临行前张飞夸赞庞德
“好武艺,与俺二哥不相伯仲”
庞德也回答
“先生也不赖,与我家少爷(马超)同一级数”


对应演义七十四与六十五回,樊城庞德抬棺战关羽;葭萌关张飞挑灯战马超,都是平手。

相人之术
水镜府上
七奇(诸葛亮)“老师还藏有一些张先生的人像旧作,要重温吗”
水镜“不必了,老二与老四他们都不在”
七奇“老师还认为学生相人之术不及他们二人?”


伏笔对应历史:
说到荀彧,荀彧的相人之术确实是一等一的。
“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攸后为魏尚书令,亦推贤进士。”
《三国志.荀彧传》
(至于郭嘉,我也不知道为啥他名字能被带上)
值得玩味的是,首先,孔明主动提出解画,肯定是涵盖了某种程度上的自信。毕竟只有对自己的相人之术有些把握,才会主动向水镜请缨重温画家张先生的人像。而受到了水镜质疑后的反问,表现了孔明是有一些些不解的(或者说不服)的心思在内的,也补充说明了孔明对自己的相人之术有自信。
而回到历史,孔明之术的相人之术其实也是相当优异的,单拿那篇最出名的出师表来说,上面所举荐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 ”也都被证明是贤明能干的忠臣,诸葛亮的相人能力确实是不差。
但漫画既然按指孔明有所瑕疵,也不是并无所指,事实上,孔明一生中有一次最出名的用人失误,那个人的名字叫马谡。
不过事实上马谡失街亭的事也怪复杂的,也很难说完全是诸葛亮的用人失误,而且无论怎么说单靠一次失误,也不至于完全否认诸葛亮的相人之力,就这样吧。
此外,按照演义剧情,刘备在临死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漫画暂时还没有刘备对马谡的评价剧情,不知道到时候会不会画出来做一个历史伏笔。

命格
漫画中有一处我很喜欢的细节。
袁术贸然称帝后,受到了四周诸候的一致反对,形成了袁术包围网。面对军阀的包围,袁术坐在自己打造的龙椅上御驾亲征讨逆。然而袁术错估了形势,反而被吕布击败,在慌乱逃窜中,想坐稳的袁术突然发现自己的双手无法握住这尊龙椅。

袁术落败后,打扫战场的刘备发现了袁术留下的龙椅,只是随意一搭,便将龙椅两端握住了。


此处明面上与历史的对应点应当是先主传中所载:“先主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刘备手长,所以一下握住了。
但实际上这个画面显然是有实际意义的,命格轻薄的袁术纵使兵力雄厚,虎踞淮南,在看不清汉末真正局势的情况下贸然称帝,招致围攻与敌视,仅仅在称帝两年后,便招致兵败身亡。甚至袁术的皇帝身份在史学界也得不到承认。袁术的天子梦,终究只是握不住的笑话。
但另一方面,倒是当时寄人篱下的刘备,风雨飘摇半生也未放弃自己的理想,韬光养晦、坚韧不拔,最终以汉昭烈帝的身份进了帝王庙。也许作者陈某便是在此处暗示了刘备真龙天子的命运。

最后呢,还是把视线移回我们的主角之一——燎原火身上
燎原火是司马家的刺客。所谓:“勇冠天下,无人能及,武者之最吕布,刺客之首残兵;智冠天下,无人可比,智者之最许临,军师之首八奇。”而燎原火,正是残兵这一组织的首领。
乱世之人难免会为时代裹挟,更何况是司马家还是个并不安分的家族。因与董卓势力不和,司马家与残兵卷进了与董卓的斗争中。为了成功刺杀董卓麾下号称天下第一军师的许临,燎原火隐藏身份至董卓军中校尉赵贤家,获得赵贤信任后成为其义子,化名赵火。后在同属残兵的郭昂、张雷、小孟配合下,接近许临所乘船只,引出真正的许临并杀之,打开了火凤的序幕。
洛阳大火篇,燎原火化继续化用赵火这个身份,作为内应潜伏在董卓军中,动乱之中,诸候方的势力袁方一伙刺董计策失败,情势万分危急。无独有偶,渴望建功立业的草头英雄刘备和他的两个小弟也在洛阳徘徊并和燎原火偶遇,燎原火提出将计就计,利用自己的董卓军的身份来制造董卓军的破绽,刘备在三言两语后便欣然信任了燎原火的计划。

于是燎原火从难民中脱身,缓步向董卓军走去,眼尖的董卓军发现了,这个人不是赵贤的儿子赵校尉吗?下令不要放箭,让他赶紧过来。四旁的难民发现他原来是董卓军的人,破口大骂这个姓赵的不得好死。

一旁的桃园画家张先生无法相信这个的不知道从哪窜出来的赵姓小子,但拗不过号称自己有“无敌的相人之术”的大哥刘备对其毫无保留的信任,便拿起长枪向远方的燎原火扔去,高喊“姓赵的,报上名来”
长枪落到了燎原火脚边,燎原火拿起长枪,微笑,不答话,只是手指向了远处。


三兄弟将视线望向燎原火手指的方向,远处洛阳,大火焚城,火光冲天。
“是叫赵火吗?”
张先生的猜测很合理,但是刘备饶有兴趣的继续望着远处的光景。
“我看,他是指上面的天吧。”
“那么是叫赵天?”
“还是叫赵云?”
伴随着赵云这个名字的猜测出现,主角燎原火波澜壮阔的一生也就得到了历史的许诺。


